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看呂梁、講法治、話平安」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前行——“看呂梁、講法治、話平安,喜迎十九大”宣傳活動側記

6月26日, 一個平凡的夏日的早晨, 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秘書長李小明親自授旗並與省市9家媒體記者一一握手。 帶著使命, 我們啟程了。

活動方案裡寫著“將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集中採訪宣傳活動”。 當採訪車載著9家媒體記者駛出市委大院時, 大家誰也沒有預料到採訪會歷時兩個月之久, 走過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酷熱的節氣。

然而, 就是在這樣的三伏天, 這支隊伍一路汗流浹背、頂風冒雨, 一路鬥志昂揚、高歌猛進, “轉戰”13個縣(市、區), 100多個單位, 60多個鄉鎮, 50多個村落, 行程1萬餘公里, 發稿400餘件, 碼字45萬餘!

公、檢、法、司、交的職能常常關乎老百姓的生命、財產、自由、公平等切身利益, 但普通老百姓包括多數記者對這個系統的很多職能、規則、知識甚至常識都是空白的、一知半解的。 老百姓不瞭解就會導致不理解, 不理解就談不上滿意度和安全感。

事實上,

呂梁政法系統過去的五年是砥礪奮進的五年、是戰果豐碩的五年!採訪團的30多名記者扛著“長槍短炮”,

用新聞人的“第三隻眼”, 聚焦法庭, 親眼見識了庭審直播、切身體會了家事審判方式的改革, 讓老百姓觸摸到司法的公開化、人性化;

我們走進檢察院駐法院的“民行檢察室”,

讓老百姓感知司法系統關口前移、前置監督、陽光辦案的先行先試;我們走進公安系統的指揮中心, 觀看了規模浩大的天眼工程, 瞭解了鮮為人知的圖偵技術, 讓老百姓感知高科技的神秘以及它所帶給人類的安全感;

我們解構“互聯網+多元調解”模式, 讓“能調則調”的理念深入人心;我們走進櫛風沐雨的交警內心, 讓老百姓理解他們的艱辛和不易;我們走進“智慧梧桐”, 讓老百姓見識“國家級安全社區”的魅力……誠然, 好多新生事物還處在先行先試的起點, 但只要方向正確, 我們就不懼怕路途的遙遠。

當我們來到一個又一個便民服務中心, 聽到老百姓今昔對比下由衷的稱讚, 我們為之平凡而真實的滿足而欣慰;當我們傾聽著耄耋老人對鄉鎮幹部主動下訪調解糾紛的真誠褒獎時, 我們為老人的滿意而欣喜;當我們採訪到一位80後幹警為工作而華髮早生時, 我們被他滿滿的責任感所打動;當我們走進公安英模的內心, 傾聽他一腔赤誠的家國情懷時,

總有一種能量在內心湧動;當我們看到呂梁消防官兵逆行而上的感人瞬間、骨肉分離的悲痛時, 我們默默地流下了眼淚……

追尋、走進、傾聽、記錄……傳媒架起了政法幹警與老百姓之間的連心橋。 當一篇篇鮮活、有溫度、有深度的稿件被一次次點擊、轉載、點贊、評論時, 我們的職業自豪感油然而生。此刻,如果您手捧作品集,您看到的某一篇報導可能正是某位元記者頂著烈日採訪,又在某個鼾聲四起的深夜挑燈撰寫的。如果您看的欣慰,那一定是因為汗水澆灌出了甜美的芬芳!

不知從何時起,採訪團的記者們喜歡拿這句話作引子,調侃一番採訪途中的酸甜苦辣。如果採訪可以重來,我想,我們應該延時為三個月。為更細緻地瞭解呂梁政法砥礪奮進的五年,為更深入地抵達被訪者的內心,更為享受我們採訪團一路汗水、一路歡歌的深情厚誼!

7月25日夜,王恒主任在微信群裡號召大家次日去交口縣採訪。第二天,暴雨如注。當我撐著傘,拉著行李箱走出社區時,看見我們的採訪車停在雨裡,大家在掛了雨簾的窗口朝我招手,我走上車,掃一眼,大家齊刷刷地都到了。那一刻,我被一種叫團隊的精神感動著、牽引著。

車輛行駛到中陽地界時,河裡的洪水咆哮著、沖刷著河床,我們的車身浸在一尺多深的泥水裡蜿蜒前行,暴雨劈頭蓋臉地傾倒在車的頂棚,順著車窗玻璃流成瀑布,黑雲深處不時傳來聲聲炸雷,膽小的女生發出“啊、呀”的驚恐聲,有人默不作聲卻拿起攝像機開始記錄。“記下我們風雨同舟的時刻。”“壓艙石”王恒主任舉重若輕地調節著緊張的氣氛。

現在回想起來,那真是一次冒著生命危險的採訪經歷。還好,交口沒有辜負我們跋山涉水的艱難赴約。採訪期間,天天下著濛濛細雨,早晨推開窗戶看到滿眼翠綠的遠山,零星點綴幾間白色的小屋,清新濕潤的空氣如甘冽的美酒。當採訪車穿梭在蜿蜒曲折,滿眼綠色屏障的鄉間公路,恍若一葉扁舟滑翔在綠色的海洋。三天裡,我們歡欣雀躍,兵分多路,共走訪了交口的10多個縣直單位,5個鄉鎮、4個村莊,采寫了30多篇新聞稿件,在一個週六的早上,惜別這片清涼之地。

“新聞鋪就我的人生底色”,王恒團長總能根據每個記者的特長,調兵遣將、人盡其才,並以一位元資深記者的眼光點評大家的作品。新手寫稿難免出錯,准會被他罵得狗血噴頭,隨後語重心長教育一番;老手寫稿不出新意,也會被他批得顏面掃地。

剛開始大家對此頗有微詞。但慢慢地,新手學會了謙虛謹慎,老手們開始比學趕超。許是年輕記者意識到,走出校門後,鮮有人再對你嚴厲批評再諄諄教誨,老記者也感覺到,敢罵說明關係很鐵,何況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今天,固步自封就是逆水行舟。總之,被批評過的所有人,誰也沒有拂袖而走,始終不離不棄。

王恒團長總是把大家發出來的好稿第一時間曬到自己的朋友圈和採訪群裡。李小明書記和政法委其他領導不時傳來誇讚和鼓勵,各家媒體記者的領導和各家被採訪單位也在微信群裡紛紛品評、頻頻點贊,所以採訪團一路保持了“團結緊張、鬥志昂揚”的優良作風。誰能說,這次採訪活動,不是一次新聞業務水準的大提升呢?!

一路上,王恒團長總是像一位家長,盡力照顧大家的飲食起居,盡力為大家爭取安靜的寫稿環境、快捷的網路。他說:“我當過記者,我瞭解記者的辛苦。”有幾次,幾位同行家裡遇到些困難,王恒團長總是主動詢問,想盡一切辦法,為他們兩肋插刀,並一幫到底,那份誠意和情義大家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在“我的團”裡,“老高”始終是那條“鯰魚”。高增平發稿快是出了名的,當別人剛採訪完坐到飯桌跟前時,他已經“悄悄”地把圖片傳到後臺編輯去了,等大家動筷子時,他的新聞已經新鮮出爐並成為飯桌上的第一道大餐;當年輕記者還在細嚼慢嚥時,他已不知何時“偷偷”離席養精蓄銳準備下一場採訪;當別人都不願意去遙遠偏僻的鄉、村採訪時,他已挎著相機踏上征程……

熬夜、多產要數《山西法制報》駐呂梁的李婧站長。在交城採訪時,我跟她住一個房間,半夜三點多醒來,她還在寫稿子、編微信。第二天採訪前,她悄悄地喝了一杯濃咖啡。遇到別人敬酒,她總是笑一笑,一飲而盡:“我幹了,你隨意。”當別人誇她辛苦、多產時,她總會謙虛地說:“我沒有你們年輕記者寫的好,但我從來沒有停止向大家學習。”我想,這種精神和境界不是人人都能學來的。

“我的團”裡,群英薈萃。淑芳姐及文娟、劉丹、薛昊深入群眾、深入基層的工作作風以及精湛的業務水準,少科、濤哥、硯子、少偉兄、羅麗姐、小宇妹等人出手不凡的寫作功底,深得大家認可;“德金先生”和偉偉小弟等人錄製同期時被汗水浸濕的衣衫、在細節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令人難忘,還有他們骨子裡的幽默風趣,讓我們一路歡歌;採訪團裡唯一當上爺爺“年輕的老記者”李月平總是把辛苦拍來的照片及時處理並第一時間發到群裡與大家分享;

“呂梁鏡頭”馮帥和亮仔拍出的“大片”總是那麼震撼人心;王耀、建忠精湛的新媒體技術以及他們對新技術的熱衷,令人羡慕欽佩;90後王文博、王曦彤等人的謙虛謹慎、勤勉好學總是讓人願意親近;邢師等人一流的駕駛技術和人品修養,薛輝、麗麗等人細緻入微的關懷,讓採訪團的兄弟姐妹一路輕鬆愉悅、如沐春風;還有那個採訪團微信群裡,或長期“潛水”、或偶爾“冒泡”但一直默默關注、支援、指導我們的各位領導前輩,都是我們的堅強後盾,都是我們可敬可愛的人……

前幾天,團長王恒在微信群裡說:咱們好新聞評比的款項不知能否落地。有人回應:當初隨哥策馬江湖就不是圖錢,沉澱下來的是團隊的友誼。隨即幾十個人紛紛點贊應和。是的,沉澱下的是一份厚重的友誼,我想,這要比金子更閃亮。

約伯斯說

要相信所有現在用行動所鑄成的“點”,都會在未來連成一條線。我深信,人生的任何一次經歷都將是一筆財富。

一路汗水、一路歡歌。在大家期待的《“看呂梁、講法治、話平安,喜迎十九大”宣傳活動——省市媒體宣傳報導作品集》即將付梓之時,有這樣一首歌,也許最應景:

在茫茫的人海裡

我是哪一個

在奔騰的浪花裡

我是哪一朵

在征服宇宙的大軍裡

那默默奉獻的就是我

在輝煌事業的長河裡

那永遠奔騰的就是我

不需要你認識我

不需要你知道我

我把青春融進

融進祖國的江河

……

攝影:馮帥 高增平

作者:賀麗雲

長按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

即可關注

呂梁市新聞辦官方微信“呂梁發佈”

覺得不錯請分享點贊

我們的職業自豪感油然而生。此刻,如果您手捧作品集,您看到的某一篇報導可能正是某位元記者頂著烈日採訪,又在某個鼾聲四起的深夜挑燈撰寫的。如果您看的欣慰,那一定是因為汗水澆灌出了甜美的芬芳!

不知從何時起,採訪團的記者們喜歡拿這句話作引子,調侃一番採訪途中的酸甜苦辣。如果採訪可以重來,我想,我們應該延時為三個月。為更細緻地瞭解呂梁政法砥礪奮進的五年,為更深入地抵達被訪者的內心,更為享受我們採訪團一路汗水、一路歡歌的深情厚誼!

7月25日夜,王恒主任在微信群裡號召大家次日去交口縣採訪。第二天,暴雨如注。當我撐著傘,拉著行李箱走出社區時,看見我們的採訪車停在雨裡,大家在掛了雨簾的窗口朝我招手,我走上車,掃一眼,大家齊刷刷地都到了。那一刻,我被一種叫團隊的精神感動著、牽引著。

車輛行駛到中陽地界時,河裡的洪水咆哮著、沖刷著河床,我們的車身浸在一尺多深的泥水裡蜿蜒前行,暴雨劈頭蓋臉地傾倒在車的頂棚,順著車窗玻璃流成瀑布,黑雲深處不時傳來聲聲炸雷,膽小的女生發出“啊、呀”的驚恐聲,有人默不作聲卻拿起攝像機開始記錄。“記下我們風雨同舟的時刻。”“壓艙石”王恒主任舉重若輕地調節著緊張的氣氛。

現在回想起來,那真是一次冒著生命危險的採訪經歷。還好,交口沒有辜負我們跋山涉水的艱難赴約。採訪期間,天天下著濛濛細雨,早晨推開窗戶看到滿眼翠綠的遠山,零星點綴幾間白色的小屋,清新濕潤的空氣如甘冽的美酒。當採訪車穿梭在蜿蜒曲折,滿眼綠色屏障的鄉間公路,恍若一葉扁舟滑翔在綠色的海洋。三天裡,我們歡欣雀躍,兵分多路,共走訪了交口的10多個縣直單位,5個鄉鎮、4個村莊,采寫了30多篇新聞稿件,在一個週六的早上,惜別這片清涼之地。

“新聞鋪就我的人生底色”,王恒團長總能根據每個記者的特長,調兵遣將、人盡其才,並以一位元資深記者的眼光點評大家的作品。新手寫稿難免出錯,准會被他罵得狗血噴頭,隨後語重心長教育一番;老手寫稿不出新意,也會被他批得顏面掃地。

剛開始大家對此頗有微詞。但慢慢地,新手學會了謙虛謹慎,老手們開始比學趕超。許是年輕記者意識到,走出校門後,鮮有人再對你嚴厲批評再諄諄教誨,老記者也感覺到,敢罵說明關係很鐵,何況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今天,固步自封就是逆水行舟。總之,被批評過的所有人,誰也沒有拂袖而走,始終不離不棄。

王恒團長總是把大家發出來的好稿第一時間曬到自己的朋友圈和採訪群裡。李小明書記和政法委其他領導不時傳來誇讚和鼓勵,各家媒體記者的領導和各家被採訪單位也在微信群裡紛紛品評、頻頻點贊,所以採訪團一路保持了“團結緊張、鬥志昂揚”的優良作風。誰能說,這次採訪活動,不是一次新聞業務水準的大提升呢?!

一路上,王恒團長總是像一位家長,盡力照顧大家的飲食起居,盡力為大家爭取安靜的寫稿環境、快捷的網路。他說:“我當過記者,我瞭解記者的辛苦。”有幾次,幾位同行家裡遇到些困難,王恒團長總是主動詢問,想盡一切辦法,為他們兩肋插刀,並一幫到底,那份誠意和情義大家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在“我的團”裡,“老高”始終是那條“鯰魚”。高增平發稿快是出了名的,當別人剛採訪完坐到飯桌跟前時,他已經“悄悄”地把圖片傳到後臺編輯去了,等大家動筷子時,他的新聞已經新鮮出爐並成為飯桌上的第一道大餐;當年輕記者還在細嚼慢嚥時,他已不知何時“偷偷”離席養精蓄銳準備下一場採訪;當別人都不願意去遙遠偏僻的鄉、村採訪時,他已挎著相機踏上征程……

熬夜、多產要數《山西法制報》駐呂梁的李婧站長。在交城採訪時,我跟她住一個房間,半夜三點多醒來,她還在寫稿子、編微信。第二天採訪前,她悄悄地喝了一杯濃咖啡。遇到別人敬酒,她總是笑一笑,一飲而盡:“我幹了,你隨意。”當別人誇她辛苦、多產時,她總會謙虛地說:“我沒有你們年輕記者寫的好,但我從來沒有停止向大家學習。”我想,這種精神和境界不是人人都能學來的。

“我的團”裡,群英薈萃。淑芳姐及文娟、劉丹、薛昊深入群眾、深入基層的工作作風以及精湛的業務水準,少科、濤哥、硯子、少偉兄、羅麗姐、小宇妹等人出手不凡的寫作功底,深得大家認可;“德金先生”和偉偉小弟等人錄製同期時被汗水浸濕的衣衫、在細節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令人難忘,還有他們骨子裡的幽默風趣,讓我們一路歡歌;採訪團裡唯一當上爺爺“年輕的老記者”李月平總是把辛苦拍來的照片及時處理並第一時間發到群裡與大家分享;

“呂梁鏡頭”馮帥和亮仔拍出的“大片”總是那麼震撼人心;王耀、建忠精湛的新媒體技術以及他們對新技術的熱衷,令人羡慕欽佩;90後王文博、王曦彤等人的謙虛謹慎、勤勉好學總是讓人願意親近;邢師等人一流的駕駛技術和人品修養,薛輝、麗麗等人細緻入微的關懷,讓採訪團的兄弟姐妹一路輕鬆愉悅、如沐春風;還有那個採訪團微信群裡,或長期“潛水”、或偶爾“冒泡”但一直默默關注、支援、指導我們的各位領導前輩,都是我們的堅強後盾,都是我們可敬可愛的人……

前幾天,團長王恒在微信群裡說:咱們好新聞評比的款項不知能否落地。有人回應:當初隨哥策馬江湖就不是圖錢,沉澱下來的是團隊的友誼。隨即幾十個人紛紛點贊應和。是的,沉澱下的是一份厚重的友誼,我想,這要比金子更閃亮。

約伯斯說

要相信所有現在用行動所鑄成的“點”,都會在未來連成一條線。我深信,人生的任何一次經歷都將是一筆財富。

一路汗水、一路歡歌。在大家期待的《“看呂梁、講法治、話平安,喜迎十九大”宣傳活動——省市媒體宣傳報導作品集》即將付梓之時,有這樣一首歌,也許最應景:

在茫茫的人海裡

我是哪一個

在奔騰的浪花裡

我是哪一朵

在征服宇宙的大軍裡

那默默奉獻的就是我

在輝煌事業的長河裡

那永遠奔騰的就是我

不需要你認識我

不需要你知道我

我把青春融進

融進祖國的江河

……

攝影:馮帥 高增平

作者:賀麗雲

長按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

即可關注

呂梁市新聞辦官方微信“呂梁發佈”

覺得不錯請分享點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