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韶山,十九大黨代表講述39年改革心路歷程

“太陽最紅, 毛主席最親……”2017年金秋10月的一天, 筆者從長沙驅車128公里, 來到青山滴翠的韶山沖, 耳邊不時傳來這熟悉的紅色歌曲旋律。

韶山, 新中國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的故居, 一個讓世人神往的紅色旅遊勝地。 在這片面積4.9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有15位革命烈士先後為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925年, 毛主席在此親手締造了中國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別支部。

解放前, 韶山人民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 解放後, 人民當家作主, 分到了田地, 有衣穿有飯吃了。 但由於地理位置偏僻, 交通閉塞,

村民依然沒有脫貧。 改革開放後, 韶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家戶戶住上了樓房, 人均年收入達到2.4萬元, 擁有私人轎車上百輛, 人人都有養老金……村民說, 韶山村的巨變離不開毛雨時。 筆者見到毛雨時, 這位72歲的老人正在準備赴京參加十九大的發言材料。 他向筆者說起了自己擔任村主任和村支書30多年來, 帶領村民從貧窮落後走向富裕, 使韶山成為紅色旅遊億元村的心路歷程。

落實土地承包, 在爭論中改變貧窮面貌

上世紀80年代初, 擁有1000多人口的韶山村, 由於人多地少, 村民只能靠吃政府的返銷糧過日子。 1980年年終結算時, 集體經濟不足6000元, 人均純收入只有290元。 “窮則變, 變則通。 ”改變貧窮落後面貌, 成為村民日夜盼望的事情。

1978年12月,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 黨中央確定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富民政策, 全國各地農村陸續開始實行土地承包。 然而, 韶山村作為毛主席的故鄉, 部分黨員幹部和群眾對人民公社仍懷有深厚的感情, 對於“又搞分田單幹”很不理解, 一時難以接受。

面對韶山村的貧困狀況, 時任村委會副主任兼會計的毛雨時意識到, 脫貧致富的關鍵在於解放思想、轉變觀念。 他和村裡主要負責人商量, 決定先統一黨員幹部的思想認識, 然後再分頭做群眾的工作, 動員大家積極回應中央號召, 落實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0年, 黨支部第一次開會討論包產到戶, 很多黨員不贊同, 說這是搞資本主義。 有的老黨員抱著與毛澤東的合影痛哭:搞了幾十年的人民公社為什麼要解散?”毛雨時說,

這場討論持續了三天三夜, 大家的觀念才逐漸轉變:改革開放是為了民富國強, 和毛澤東帶領中國人民鬧革命的出發點是一致的。 我們是毛主席家鄉人, 可不能丟毛主席的臉啊!

問題討論明白了, 可實行起來又遇到了阻力。 由於長期受“左”的思想影響, 許多村民當時不理解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認為“單幹”就是不務正業。 “好不容易合起來, 怎麼又要分開?這不是‘辛辛苦苦幾十年, 一夜回到解放前’嗎?”

然而, 就在韶山村人懷疑、猶豫、觀望之中, 比鄰的銀田村、茶園村卻悄然實行了分田到戶。 茶園村在分田的第一年, 平均畝產糧食由過去的400公斤增至900公斤,

其中三分之一的農田畝產糧食過噸。

在現實面前, 韶山村人再也坐不住了。 通過黨員幹部耐心細緻做工作, 群眾認識到: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是多勞多得, 按勞分配, 符合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 不是搞資本主義。 有了這樣的認識, 村民們不再反對分田到戶了, 在村、組幹部的動員和組織下, 大家躍躍欲試, 僅用一個月時間就把田分到每家每戶了。

1981年冬, 韶山村的耕地和山林很快承包到戶, 經過兩年的實踐, 到1983年, 全村的溫飽問題解決了, 而且糧食年年有餘。

鼓勵經商做生意, 村民走上發家致富路

田地承包責任制落實後, 接著, 韶山人在要不要“經商”這個問題上, 又出現了爭論。 當時大家想法偏激, 認為“無商不奸”, 只有在田裡背朝黃土面朝天勞動,

才是光榮的。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毛主席故里更應通過文明經營帶頭致富。 ”1983年8月, 時任村主任的毛雨時在一次村幹部會議上說, 韶山村的遊人逐漸多了, 村民做生意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大家應該轉變觀念, 破除“溫飽即安, 守土為本”的小農經濟意識, 走商品經濟路子。 為了鼓勵村民大膽做生意, 村黨支部和村委會一班人除了自己帶頭外, 還走村串戶, 上門談心。 村民沒有場地, 村幹部協調解決;沒有成本資金, 村上多方籌集, 並為一些貸款提供擔保。

“韶山村第一個經商做生意的是黨員胡雪梅。 ”毛雨時告訴筆者, 1985年, 胡雪梅從一塊手帕開始, 做起工藝品買賣。 她買來一批白手帕, 自己加工, 繡上“毛主席故居留念”, 攤子擺在村口,沒想到居然很受遊客歡迎。在她的帶頭下,一些村民也陸續提著自製的竹筍幹、茶葉、火焙魚等土特產到村口擺攤設點,每天都能賣到一二十元錢,解決了手頭的經濟拮据。

“來韶山旅遊的人,除了帶點紀念品和土特產回去,最需要解決的是吃飯問題。”1985年,毛雨時看到村民毛德斌上有老下有小,生活非常困難,就動員他到自留山上砍下樹木,在毛主席紀念館門前搭了個簡易棚子擺個米粉攤,既方便了來參觀的遊客臨時充饑,又能獲得可觀的收入。

一個月後,見毛德斌生意興隆,村民都爭相效仿,紀念館門前一下子冒出了七八個這樣的米粉攤。1986年,有了一定本錢的毛德斌,又開起了餐館,一天賺得幾百元收入。到2001年,他高中畢業的兒子毛澤平在村裡經營起了一個酒家,年收入好幾萬元。

毛雨時告訴筆者,現在韶山規模最大的飯店是全國連鎖經營的“毛家飯店”。老闆就是曾經為分田到戶哭過三天三夜的湯瑞仁。

“我是一塊七毛錢起的家。”現年87歲的韶山毛家飯店董事長湯瑞仁樂呵呵地說,改革開放前她家就住在毛澤東故居對面的一間茅草房。1984年,她憑一塊七毛錢起家,在屋門口開始了賣綠豆稀飯。1987年3月8日,韶山沖第一家私營飯店——“毛家飯店”在她的操持下開張營業,以其價廉味美的毛家特色菜,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並先後在全國開設了數十家特許加盟連鎖店。

有了這些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韶山沖的個體私營經濟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

“經商做生意,使韶山村民發家致富了。”毛雨時感慨地說:1988年,他花300元買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電視機;5年後,他家和廣大村民一樣,黑白電視機換成了彩色電視機。如今,依託紅色旅遊成為個體老闆的農戶有310多戶,從事個體私營服務的村民占42%。

筆者漫步在韶山村,看到一家網吧在營業,懸掛著毛澤東畫像的大廳中,播放著外國流行音樂。在韶峰下,村民毛珍珍的二層小洋樓掛著“毛家大酒店”的招牌,院子裡停著桑塔納小汽車。她的大兒子說:到村子裡住得遠的人家串門,油門一踩就到了。

村民毛澤平夫妻喜歡炒股票,可韶山沒有證券交易營業所,買賣股票要坐車到40多公里外的湘潭市去。毛澤平就買了電腦上網,在家裡辦一個“大戶室”,成了全村第一個跨進“e時代”炒股的人。

大膽創辦企業,集體經濟支撐“國民待遇”

個體經濟火了,村民的腰包鼓了,但上世紀80年代初,韶山村的集體經濟仍然很落後。村裡僅有一個片石場、一個虧本的養豬場和一台破舊的拖拉機,年產值不到6萬元,盈利不到6000元。村上的開支和村幹部的工資都是由村民每人上交12元來解決,更不用說進行公益事業投入了。村民對此意見很大,說村幹部拿著俸祿不做事。

“作為黨員、幹部,我們不能讓群眾失望啊!”1982年,毛雨時主持召開村幹部會議表示,韶山村要發展,得讓集體經濟、個體經濟“兩條腿”走路。經過反復調查研究,確定了依靠旅遊業辦村集體企業的思路,發動村幹部籌資20萬元建起了韶山村改革開放後第一個集體企業——迎賓飯店,第一年就盈利100多萬元。

初嘗甜頭後,他又和村幹部一班人大膽決策,投資65萬元興建了韶峰、故園、銅像廣場三個年收入均超百萬的大型停車場。與此同時,根據市場的需要,將原來固定資產不足兩萬元的片石場,組建成了年產值3000萬元的故園建築工程公司,給村集體經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毛雨時並未滿足,他在繼續尋找發展的機遇。

“韶山村是毛主席的家鄉,每天來這裡的遊人絡繹不絕,這就是最大的資源優勢。”1995年,為了豐富遊客的參觀內容,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擔任村支書的毛雨時又一次大膽決策:以村集體企業、村民、外來企業入股和銀行貸款等方式,集資4700萬元,買下鄉政府270畝低產果園,在毛主席故居對面山坡上修建起“韶山毛澤東紀念園”,園中濃縮了中國革命各階段與毛主席有關的聖地景觀,引得前來參觀的遊人如織,每年僅門票就為村裡創收近500萬元。

村辦企業的紅火,大大地鼓勵和激發了村幹部和村民的熱情。此後,韶山村又投資1400萬元,在毛澤東紀念園旁邊修建了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韶樂”演奏廳,恢復和開發出了失傳4000多年的瑰麗古樂——“韶樂”。與此同時,毛雨時和村兩委班子決定,在繼續發展占經濟收入85%的旅遊業外,增強15%的農業投入,發展觀光農業。目前,全村700多畝土地中,已有500多畝種上了花卉苗木。產業結構調整好了,又將是韶山經濟發展的新契機。

2011年,毛雨時提出,將土地再流轉集中,重新種上油菜、水稻、香蓮等作物,利用一產促三產,實施四季種植工程。如今,村裡的田地加上韶山南環線沿線的200多畝土地,已全部種上了水稻、香蓮,以前因缺水被棄種的22畝農田,也改種了高粱、玉米等旱作物。毛主席筆下“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豐收盛景,在韶山村變成了現實。

這些年來,通過流轉土地、盤活資產、參股企業,韶山村形成了以旅遊業為龍頭,工、農、商全面發展的新格局,“家底”愈發厚實:韶山村變成了集團公司,總產值達2.2億元以上,全村8家村集體企業總收入達到上千萬元。集體經濟支撐韶山村村民優厚的“國民待遇”,村民率先在全省實現了小康:201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800元;實行合作醫療,個人不交錢,全部由村裡出;60歲以上的村民每年領600元以上的“紅包”;村裡的烈軍屬、五保戶、困難戶都得到了妥善照顧;16歲以下的村民,每人每年由村裡代交保險金;村民子女考入大學,分別給予2000元至1萬元的獎勵。村裡的路也由過去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柏油路,連接外面的普通公路變成了高速公路,韶山村也因此先後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中國優秀國際鄉村旅遊目的地”。

樹立韶山形象,公益精神打造新“名片”

韶山人有錢了,然而,他們卻把韶山人的形象、社會效益看得比錢更重要。現在,不少村民都住上了高檔別墅,毛雨時家住的還是十幾年前建的一棟兩層老樓房。作為創業者的毛雨時,沒有在集體經濟中拿一點股份。由於工作太忙,家裡的事全由他老伴兒、兒子、兒媳張羅。他的舍小家為大家,感動了鄉親們,也贏得了上級組織的稱讚。從1997年至今,他連續5次被推選為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其間還榮獲湖南省十佳村幹部、湖南省勞動模範、全國優秀村主任、全國勞動模範等諸多榮譽稱號。

正是因為有了他這樣大公無私的帶頭人,韶山村民時刻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2003年,韶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綠色韶山”的三大工程,即:拆除故居對面的商業建築,徵收故居前的農田和池塘;拆除銅像廣場周圍的銀行、賓館等,敞開韶峰景區入口、改造韶河;對整個景區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植被進行全面規整,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按照規劃,第一期拆除毛澤東故居對面的毛家飯店和其他幾戶民居;第二期拆除銅像廣場旅遊紀念品市場涉及14家國有單位、兩家集體單位、80家個體工商戶、18戶居民。而銅像廣場改造,涉及40多家個體店鋪、11戶人家動遷。毛雨時擔心村民的思想工作難做。

“沒想到老百姓通情達理,都在規定時間之內搬走了,沒有一戶上鎖,沒有一家哭鬧。”

“韶山發展不僅要講速度,更要講品質;不僅應注重經濟建設,更應注重生態建設和文化建設。”2012年年底,黨的十八大精神中央宣講團為韶山村“把脈”後開出的“處方”,讓他們找到了加油的新方向。還綠、還田、還路、還湖……為了景區的整體形象和統一規劃,韶山村大刀闊斧地拆除核心景區的違章建築、零散攤位、非法停車場等,最大限度地保留鄉村風情,展示韶山風韻。238名黨員爭當“排頭兵”,帶領大家向前看,而不是向“錢”看。

2016年1月,村黨組織堅決拆除了原本擺在毛澤東故居旁邊的零散旅遊商品攤位。“光這些攤位,30多戶村民一年就能賺300多萬元。”村黨委委員曾晨陽坦言,起初有些群眾不肯拆。後來,黨員帶頭拆除了攤位,大家服氣了,一一效仿。

“富不忘貧,先富幫後富,黨員幹部幫群眾,幫扶不分地域。”這是如今韶山村的新風尚。村民李定洪原來窮得連豬欄也沒有,人睡在床上,豬睡在床下。毛雨時推薦他耕種毛澤東家的20多畝水田,經營“祖田米”,幫助他開發旅遊紀念品。如今,李定洪有了新房、新車,成了“老闆”。村民賀愛群丈夫去世早,兒子又有殘疾,一場大雪壓倒了她的房子,村黨組織發動村民們解囊相助,集資為他蓋起了兩層小樓。2008年5·12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後,村民自發捐款3萬元;平時就不斷捐資助學的湯瑞仁老人,主動給災區捐300床棉被和50箱剁辣椒。這些年來,毛雨時自己也幫助了十多名貧困孤殘兒童,資助他們上學。

“韶山村的黨員,每人每年要幫扶一到三戶困難群眾,做到幫科技致富,帶家庭經濟發展;幫學習提高,帶素質增強;幫樹韶山形象,帶文明新風;幫調處矛盾,帶團結穩定。”毛雨時說,作為毛主席的家鄉,韶山村黨組織不忘傳統,經常把當年在韶山工作生活過的老紅軍、老勞模、離退休老同志請回來參觀遊覽、獻計獻策,利用紅色資源開展先進性教育,組織黨員在毛澤東故居、銅像廣場、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實地瞻仰,現場聽黨課和重溫入黨誓詞,編印《毛主席光榮革命一家》《韶山革命傳統錄》《韶山魂》等鄉土教材發放給黨員群眾,每逢節假日組織黨員在景區開展志願服務,以此增強和提升黨員的政治和責任意識、榮譽感和使命感。

“韶山支部是毛主席親手創建的,一定要把支部活動搞好,要為毛主席爭光。”在毛雨時的帶領下,黨組織始終把班子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放在首要位置,以黨建促經濟發展,堅持“三會一課”制度。對老黨員從生活上關心、政治上尊重、工作上請教;對年輕黨員則嚴格要求,跟蹤培養,實行梯隊建設。

39年來,韶山村黨支部、黨小組和黨員們充分發揮了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今年3月韶山村黨組織換屆選舉,毛雨時將村黨總支書記的“接力棒”交給“70後”毛春山,自己轉任村黨委第一書記。他表示,韶山村成立黨委反映出村基層黨建工作又上了新臺階。作為老總支書記,能夠把年輕的班子選出來,自己感到完成了歷史使命,相信韶山村未來在新班子的帶領下一定會越來越好。

“從黨的十五大到十九大,這是我第五次參加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作為毛主席家鄉的一名代表,我深切感受到黨中央對韶山這塊革命聖地的關心。黨的十八大以來,韶山在生態文明建設、文化建設、美麗鄉村建設上有了很大的變化。”毛雨時說。

韶山,這個“紅太陽升起的地方”,在新中國成立68周年特別是改革開放近40年來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就像一扇視窗,折射出中國農村發展建設的可喜進程。

攤子擺在村口,沒想到居然很受遊客歡迎。在她的帶頭下,一些村民也陸續提著自製的竹筍幹、茶葉、火焙魚等土特產到村口擺攤設點,每天都能賣到一二十元錢,解決了手頭的經濟拮据。

“來韶山旅遊的人,除了帶點紀念品和土特產回去,最需要解決的是吃飯問題。”1985年,毛雨時看到村民毛德斌上有老下有小,生活非常困難,就動員他到自留山上砍下樹木,在毛主席紀念館門前搭了個簡易棚子擺個米粉攤,既方便了來參觀的遊客臨時充饑,又能獲得可觀的收入。

一個月後,見毛德斌生意興隆,村民都爭相效仿,紀念館門前一下子冒出了七八個這樣的米粉攤。1986年,有了一定本錢的毛德斌,又開起了餐館,一天賺得幾百元收入。到2001年,他高中畢業的兒子毛澤平在村裡經營起了一個酒家,年收入好幾萬元。

毛雨時告訴筆者,現在韶山規模最大的飯店是全國連鎖經營的“毛家飯店”。老闆就是曾經為分田到戶哭過三天三夜的湯瑞仁。

“我是一塊七毛錢起的家。”現年87歲的韶山毛家飯店董事長湯瑞仁樂呵呵地說,改革開放前她家就住在毛澤東故居對面的一間茅草房。1984年,她憑一塊七毛錢起家,在屋門口開始了賣綠豆稀飯。1987年3月8日,韶山沖第一家私營飯店——“毛家飯店”在她的操持下開張營業,以其價廉味美的毛家特色菜,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並先後在全國開設了數十家特許加盟連鎖店。

有了這些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韶山沖的個體私營經濟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

“經商做生意,使韶山村民發家致富了。”毛雨時感慨地說:1988年,他花300元買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電視機;5年後,他家和廣大村民一樣,黑白電視機換成了彩色電視機。如今,依託紅色旅遊成為個體老闆的農戶有310多戶,從事個體私營服務的村民占42%。

筆者漫步在韶山村,看到一家網吧在營業,懸掛著毛澤東畫像的大廳中,播放著外國流行音樂。在韶峰下,村民毛珍珍的二層小洋樓掛著“毛家大酒店”的招牌,院子裡停著桑塔納小汽車。她的大兒子說:到村子裡住得遠的人家串門,油門一踩就到了。

村民毛澤平夫妻喜歡炒股票,可韶山沒有證券交易營業所,買賣股票要坐車到40多公里外的湘潭市去。毛澤平就買了電腦上網,在家裡辦一個“大戶室”,成了全村第一個跨進“e時代”炒股的人。

大膽創辦企業,集體經濟支撐“國民待遇”

個體經濟火了,村民的腰包鼓了,但上世紀80年代初,韶山村的集體經濟仍然很落後。村裡僅有一個片石場、一個虧本的養豬場和一台破舊的拖拉機,年產值不到6萬元,盈利不到6000元。村上的開支和村幹部的工資都是由村民每人上交12元來解決,更不用說進行公益事業投入了。村民對此意見很大,說村幹部拿著俸祿不做事。

“作為黨員、幹部,我們不能讓群眾失望啊!”1982年,毛雨時主持召開村幹部會議表示,韶山村要發展,得讓集體經濟、個體經濟“兩條腿”走路。經過反復調查研究,確定了依靠旅遊業辦村集體企業的思路,發動村幹部籌資20萬元建起了韶山村改革開放後第一個集體企業——迎賓飯店,第一年就盈利100多萬元。

初嘗甜頭後,他又和村幹部一班人大膽決策,投資65萬元興建了韶峰、故園、銅像廣場三個年收入均超百萬的大型停車場。與此同時,根據市場的需要,將原來固定資產不足兩萬元的片石場,組建成了年產值3000萬元的故園建築工程公司,給村集體經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毛雨時並未滿足,他在繼續尋找發展的機遇。

“韶山村是毛主席的家鄉,每天來這裡的遊人絡繹不絕,這就是最大的資源優勢。”1995年,為了豐富遊客的參觀內容,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擔任村支書的毛雨時又一次大膽決策:以村集體企業、村民、外來企業入股和銀行貸款等方式,集資4700萬元,買下鄉政府270畝低產果園,在毛主席故居對面山坡上修建起“韶山毛澤東紀念園”,園中濃縮了中國革命各階段與毛主席有關的聖地景觀,引得前來參觀的遊人如織,每年僅門票就為村裡創收近500萬元。

村辦企業的紅火,大大地鼓勵和激發了村幹部和村民的熱情。此後,韶山村又投資1400萬元,在毛澤東紀念園旁邊修建了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韶樂”演奏廳,恢復和開發出了失傳4000多年的瑰麗古樂——“韶樂”。與此同時,毛雨時和村兩委班子決定,在繼續發展占經濟收入85%的旅遊業外,增強15%的農業投入,發展觀光農業。目前,全村700多畝土地中,已有500多畝種上了花卉苗木。產業結構調整好了,又將是韶山經濟發展的新契機。

2011年,毛雨時提出,將土地再流轉集中,重新種上油菜、水稻、香蓮等作物,利用一產促三產,實施四季種植工程。如今,村裡的田地加上韶山南環線沿線的200多畝土地,已全部種上了水稻、香蓮,以前因缺水被棄種的22畝農田,也改種了高粱、玉米等旱作物。毛主席筆下“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豐收盛景,在韶山村變成了現實。

這些年來,通過流轉土地、盤活資產、參股企業,韶山村形成了以旅遊業為龍頭,工、農、商全面發展的新格局,“家底”愈發厚實:韶山村變成了集團公司,總產值達2.2億元以上,全村8家村集體企業總收入達到上千萬元。集體經濟支撐韶山村村民優厚的“國民待遇”,村民率先在全省實現了小康:201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800元;實行合作醫療,個人不交錢,全部由村裡出;60歲以上的村民每年領600元以上的“紅包”;村裡的烈軍屬、五保戶、困難戶都得到了妥善照顧;16歲以下的村民,每人每年由村裡代交保險金;村民子女考入大學,分別給予2000元至1萬元的獎勵。村裡的路也由過去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柏油路,連接外面的普通公路變成了高速公路,韶山村也因此先後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中國優秀國際鄉村旅遊目的地”。

樹立韶山形象,公益精神打造新“名片”

韶山人有錢了,然而,他們卻把韶山人的形象、社會效益看得比錢更重要。現在,不少村民都住上了高檔別墅,毛雨時家住的還是十幾年前建的一棟兩層老樓房。作為創業者的毛雨時,沒有在集體經濟中拿一點股份。由於工作太忙,家裡的事全由他老伴兒、兒子、兒媳張羅。他的舍小家為大家,感動了鄉親們,也贏得了上級組織的稱讚。從1997年至今,他連續5次被推選為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其間還榮獲湖南省十佳村幹部、湖南省勞動模範、全國優秀村主任、全國勞動模範等諸多榮譽稱號。

正是因為有了他這樣大公無私的帶頭人,韶山村民時刻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2003年,韶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綠色韶山”的三大工程,即:拆除故居對面的商業建築,徵收故居前的農田和池塘;拆除銅像廣場周圍的銀行、賓館等,敞開韶峰景區入口、改造韶河;對整個景區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植被進行全面規整,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按照規劃,第一期拆除毛澤東故居對面的毛家飯店和其他幾戶民居;第二期拆除銅像廣場旅遊紀念品市場涉及14家國有單位、兩家集體單位、80家個體工商戶、18戶居民。而銅像廣場改造,涉及40多家個體店鋪、11戶人家動遷。毛雨時擔心村民的思想工作難做。

“沒想到老百姓通情達理,都在規定時間之內搬走了,沒有一戶上鎖,沒有一家哭鬧。”

“韶山發展不僅要講速度,更要講品質;不僅應注重經濟建設,更應注重生態建設和文化建設。”2012年年底,黨的十八大精神中央宣講團為韶山村“把脈”後開出的“處方”,讓他們找到了加油的新方向。還綠、還田、還路、還湖……為了景區的整體形象和統一規劃,韶山村大刀闊斧地拆除核心景區的違章建築、零散攤位、非法停車場等,最大限度地保留鄉村風情,展示韶山風韻。238名黨員爭當“排頭兵”,帶領大家向前看,而不是向“錢”看。

2016年1月,村黨組織堅決拆除了原本擺在毛澤東故居旁邊的零散旅遊商品攤位。“光這些攤位,30多戶村民一年就能賺300多萬元。”村黨委委員曾晨陽坦言,起初有些群眾不肯拆。後來,黨員帶頭拆除了攤位,大家服氣了,一一效仿。

“富不忘貧,先富幫後富,黨員幹部幫群眾,幫扶不分地域。”這是如今韶山村的新風尚。村民李定洪原來窮得連豬欄也沒有,人睡在床上,豬睡在床下。毛雨時推薦他耕種毛澤東家的20多畝水田,經營“祖田米”,幫助他開發旅遊紀念品。如今,李定洪有了新房、新車,成了“老闆”。村民賀愛群丈夫去世早,兒子又有殘疾,一場大雪壓倒了她的房子,村黨組織發動村民們解囊相助,集資為他蓋起了兩層小樓。2008年5·12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後,村民自發捐款3萬元;平時就不斷捐資助學的湯瑞仁老人,主動給災區捐300床棉被和50箱剁辣椒。這些年來,毛雨時自己也幫助了十多名貧困孤殘兒童,資助他們上學。

“韶山村的黨員,每人每年要幫扶一到三戶困難群眾,做到幫科技致富,帶家庭經濟發展;幫學習提高,帶素質增強;幫樹韶山形象,帶文明新風;幫調處矛盾,帶團結穩定。”毛雨時說,作為毛主席的家鄉,韶山村黨組織不忘傳統,經常把當年在韶山工作生活過的老紅軍、老勞模、離退休老同志請回來參觀遊覽、獻計獻策,利用紅色資源開展先進性教育,組織黨員在毛澤東故居、銅像廣場、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實地瞻仰,現場聽黨課和重溫入黨誓詞,編印《毛主席光榮革命一家》《韶山革命傳統錄》《韶山魂》等鄉土教材發放給黨員群眾,每逢節假日組織黨員在景區開展志願服務,以此增強和提升黨員的政治和責任意識、榮譽感和使命感。

“韶山支部是毛主席親手創建的,一定要把支部活動搞好,要為毛主席爭光。”在毛雨時的帶領下,黨組織始終把班子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放在首要位置,以黨建促經濟發展,堅持“三會一課”制度。對老黨員從生活上關心、政治上尊重、工作上請教;對年輕黨員則嚴格要求,跟蹤培養,實行梯隊建設。

39年來,韶山村黨支部、黨小組和黨員們充分發揮了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今年3月韶山村黨組織換屆選舉,毛雨時將村黨總支書記的“接力棒”交給“70後”毛春山,自己轉任村黨委第一書記。他表示,韶山村成立黨委反映出村基層黨建工作又上了新臺階。作為老總支書記,能夠把年輕的班子選出來,自己感到完成了歷史使命,相信韶山村未來在新班子的帶領下一定會越來越好。

“從黨的十五大到十九大,這是我第五次參加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作為毛主席家鄉的一名代表,我深切感受到黨中央對韶山這塊革命聖地的關心。黨的十八大以來,韶山在生態文明建設、文化建設、美麗鄉村建設上有了很大的變化。”毛雨時說。

韶山,這個“紅太陽升起的地方”,在新中國成立68周年特別是改革開放近40年來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就像一扇視窗,折射出中國農村發展建設的可喜進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