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沒有它孤單的旅途,就沒有後來的引力波~

歡迎關注~

請記住2017年10月16日, 這個人類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時刻之一。

因為在這一天, 天文學家們第一次真正看到了“引力波”。

人們在激動之餘, 才真正理解了愛因斯坦的偉大。 這個物理界的泰斗, 早在一百年前, 在沒有任何高精尖黑科技的年代裡, 愛因斯坦用他的大腦和筆下的公式, 就通過廣義相對論證明了宇宙中引力波的存在。

拋去那些聱牙詰屈的學術論文, 引力波之所以能夠讓人類最高智慧的這批科學家興奮, 甚至讓小學文憑畢業的更多吃瓜群眾們在互聯網上陷入群體狂歡, 或許是因為《三體》這部經典科幻小說這些年在大眾文學中的意外流行。

不去管黑暗森林法則、不去想宇宙社會學, 用最簡單的文本去概括《三體》的內容, 劉慈欣用人類最終走向滅亡的故事講述了一件事:地球文明是如何同地外文明進行高效的資訊溝通。

這種被證實可以全宇宙無死角全頻段覆蓋的溝通方式,

就是“引力波”。

無獨有偶, 和葉文潔在紅岸基地利用太陽為天線向全宇宙廣播地球座標類似的手法, 諾蘭在《星際穿越》中嘗試了一種全新的視覺呈現, 就像是少兒繪本一樣, 形象直觀的解釋了引力波在超遠距離以及不同維度下的資訊傳遞。

不同的是, 《三體》中葉文潔不明白重要事情說三遍的道理, 面對“不要回復”警告的無視, 導致整個太陽系最終走入降維攻擊的浩劫;而《星際穿越》裡女兒收到穿越時空的求助, 她的回復不僅將父親從虛無之境中解脫, 更是拯救了全人類的命運。

可以說, 在觀測到引力波之後, 這個由於時空漣漪產生的美妙又玄幻的力量, 將成為人類揭開未知奧秘的重要途徑。 不論它是希望開啟的一扇視窗, 還是潘朵拉魔盒的一道縫隙, 以人類生來就有的好奇心, 我們已經無可避免的走入了未來已經寫好的結局。

除了探討這些我們憑藉肉眼看不到的神秘力量, 小俠我更想為大家推薦另一部探索宇宙奧秘的紀錄片電影——

最遠的地方

上世紀70年代, “旅行者”號探測器升空, 義無反顧地駛入了無盡的宇宙旅途。 在其搭載的金屬名片之上, 科學家們以圖形的形式描繪了太陽系以及地球的位置、男女人體模型, 還有我們熟知的查克·貝瑞演唱的金曲。

時至今日, 搖滾巨星逝去, 這首歌曲卻已在寂寞無聲的星辰大海裡整整吟唱了40年。 以人類壽命為標準來判斷, 這無疑是一段漫長的歲月, 但相比4萬年才可能抵達第一顆恒星的旅行者, 卻真的只是彈指一揮間。

站在二十一世紀向回看去, 這種發射探測器的行為,在宇宙的空間尺度中,甚至還遠不如冷兵器時代相隔萬里的人們往天空中放飛一隻信鴿。

再打個更通俗的比喻,這就好比向太平洋扔出一個漂流瓶,別人收不收到是一回事,再扔回去等你收到,哪怕忽略幾率大小,這樣慢吞吞的溝通速度,人類想要依靠“旅行者”號來找朋友,真的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

哪怕不去比較科技手段的先進與落後,這種向外太空主動傳遞人類隱私的行為,在接受過《三體》普及教育後的人類來看,簡直形同一種慢性自殺。

時任美國總統的卡特在“旅行者”中寫道:我們把這個訊息投放到銀河系的二千億顆星裡,要是其中一個文明捕獲旅行者探測器並明白唱片裡收錄的內容,那麼期望總有一天,我們可以聯合成為一個銀河系文明。這張唱片代表我們的希望、我們的決心與我們的善意在這個浩翰的宇宙。

這份讓世界充滿愛的宣言,真的有可能是人類的遺言。

然而當時的科學家們在“旅行者”號發射後難掩心中的激動,因為這一次的遠行並非拍腦袋的衝動,而是真正百年一遇的機遇。

確切的說,是176年一遇,這是太陽系中地球、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整齊排列,可以充分利用行星間引力彈弓效應的最佳時刻。

176年前,剛剛進入十九世界的人類還在研究木質帆船;

176年後,“旅行者”已經迫不及待的駛向了星辰大海。

時至今日,仍有人懷疑耗資巨大的“旅行者”號飛向未知黑暗深處的意義。正如很多人質疑引力波對於人類的作用。

沒錯,如果我們的眼光只聚焦于狹義的生存,那麼旅行者號以及引力波對我們日常的吃喝拉撒睡沒有任何的意義。

但只要我們把眼光稍微抬高那麼幾度,仰望星空的時候,你會漸漸明白:什麼是宇宙座標下廣義生命的終極命題。

也許在176年後,我們已經可以熟練的通過引力波和遠在銀河系另一端懸臂的生命進行無時差的資訊溝通。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對於科學家來說,這句話真的一點也不煽情。

唯有這樣,我們才會最終知道:

地球究竟是人類困守的唯一家園,還是人類踏向宇宙的希望搖籃。

當然也可能是還沒踏出半步,就被地外文明勒死的搖籃。

想要資源的小夥伴,在地下留言回復哦,謝謝大家的支持

這種發射探測器的行為,在宇宙的空間尺度中,甚至還遠不如冷兵器時代相隔萬里的人們往天空中放飛一隻信鴿。

再打個更通俗的比喻,這就好比向太平洋扔出一個漂流瓶,別人收不收到是一回事,再扔回去等你收到,哪怕忽略幾率大小,這樣慢吞吞的溝通速度,人類想要依靠“旅行者”號來找朋友,真的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

哪怕不去比較科技手段的先進與落後,這種向外太空主動傳遞人類隱私的行為,在接受過《三體》普及教育後的人類來看,簡直形同一種慢性自殺。

時任美國總統的卡特在“旅行者”中寫道:我們把這個訊息投放到銀河系的二千億顆星裡,要是其中一個文明捕獲旅行者探測器並明白唱片裡收錄的內容,那麼期望總有一天,我們可以聯合成為一個銀河系文明。這張唱片代表我們的希望、我們的決心與我們的善意在這個浩翰的宇宙。

這份讓世界充滿愛的宣言,真的有可能是人類的遺言。

然而當時的科學家們在“旅行者”號發射後難掩心中的激動,因為這一次的遠行並非拍腦袋的衝動,而是真正百年一遇的機遇。

確切的說,是176年一遇,這是太陽系中地球、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整齊排列,可以充分利用行星間引力彈弓效應的最佳時刻。

176年前,剛剛進入十九世界的人類還在研究木質帆船;

176年後,“旅行者”已經迫不及待的駛向了星辰大海。

時至今日,仍有人懷疑耗資巨大的“旅行者”號飛向未知黑暗深處的意義。正如很多人質疑引力波對於人類的作用。

沒錯,如果我們的眼光只聚焦于狹義的生存,那麼旅行者號以及引力波對我們日常的吃喝拉撒睡沒有任何的意義。

但只要我們把眼光稍微抬高那麼幾度,仰望星空的時候,你會漸漸明白:什麼是宇宙座標下廣義生命的終極命題。

也許在176年後,我們已經可以熟練的通過引力波和遠在銀河系另一端懸臂的生命進行無時差的資訊溝通。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對於科學家來說,這句話真的一點也不煽情。

唯有這樣,我們才會最終知道:

地球究竟是人類困守的唯一家園,還是人類踏向宇宙的希望搖籃。

當然也可能是還沒踏出半步,就被地外文明勒死的搖籃。

想要資源的小夥伴,在地下留言回復哦,謝謝大家的支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