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普陀山旅遊攻略 普陀山旅遊線路推薦

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 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 去普陀山遊玩的最佳線路是什麼?本文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普陀山旅遊線路, 值得大家一看。

普陀山旅遊攻略 普陀山旅遊線路推薦

“海上有仙山, 山在虛無縹緲間”, 普陀山以其神奇、神聖、神秘, 成為馳譽中外的旅遊勝地。 到了普陀山, 該如何選擇旅遊路線呢?

普陀山三寺

【普濟寺】

遊覽線路:海印池—山門—法堂—方丈殿—功德殿—僧舍—天王殿

景點特色:全寺占地37019平方米, 建築總面積15289平方米。 寺內有大圓通殿、天王殿、藏經樓等, 殿、堂、樓、軒共計357間。 普濟禪寺的主殿是大圓通殿, 殿內寬敞無比, 供奉著高8.8米的毗盧觀音, 建築很奇特, “百人共入不覺寬, 千人齊登不覺擠”, 故有“活大殿”之稱。 普濟禪寺的主殿是大圓通殿, 殿內寬敞無比, 供奉著高8.8米的毗盧觀音, 建築很奇特,

“百人共入不覺寬, 千人齊登不覺擠”, 故有“活大殿”之稱。

交通貼士:1號線、2號線在前寺(百步沙)下車即到。

【法雨寺】

遊覽路線:海會橋(日蓮池)——山門(“天華法雨”題刻、九龍壁)——天王殿——玉佛殿——九龍殿——禦碑殿——方丈院

景點特色:法雨寺創建于明萬曆八年(西元1580年)。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興修大殿, 並賜“天花法雨”匾額, 故得今名。 現存殿宇294間, 計8800平方米。 全寺分列六層台基上,入門依次升級。 中軸線上前有天王殿, 後有玉佛殿, 兩殿之間有鐘鼓樓。

交通貼士:2號線在法雨寺下車。

【慧濟寺】

景點特色:該寺因山制宜, 佈局包括天王殿后, 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樓、玉皇殿、方丈室等俱在同一條平行線上, 與左右廂房相擁, 頗有浙東園林建築風味, 為其他禪林所少見。

頂上有一座瞭望台, 可觀賞普陀山海景色。 大雄寶殿的左側有兩座觀音, 一座求子觀音, 一座是楊枝觀音求平安。 全寺建築別具一格, 依山就勢, 橫向排列, 殿堂寬敞壯麗, 整座寺院深藏于森林之中, 以幽靜稱絕。 大雄寶殿是整個普陀山海拔最高的寺廟, 屋頂全用天藍、淡綠、鵝黃、紫紅等色琉璃瓦蓋成, 陽光下映出萬道彩虹, 形成“佛光普照”的奇景, 煞是壯觀。

交通貼士:2號線到終點下車, 轉乘索道上山, 也可以從後寺步行上山, 約半小時即可到達山頂。

普陀山三寶

【多寶塔】

多寶塔, 又稱寶佛塔, 俗名太子塔。 位於普濟寺內海印池南端。 建於元朝元統二年(1334年), 由山僧孚中禪師募資改建, 並得到太子宣讓王等江南諸藩王資助, 還在塔旁建造了太子塔院。 現為普陀山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和浙江省唯一的元代石塔。 是普陀山鎮山三寶之一。

寶佛塔為五層方塔, 高18米, 雙層塔座, 三層塔身, 有台無簷, 全由太湖石砌成。 1919年, 印光法師與住持了余、了清等請無為居士陳性良募捐補修, 形成現在的造型。

上三層四面均鑿龕雕佛, 造型別致, 氣韻古雅, 尤其是第三層四周的觀音三十二應身小像, 神態溫和凝重, 給人以親切端莊之感, 其獨特的寶匣印式造型為全國罕見。

【楊枝禪院】

位於清涼岡下, 緊鄰法雨寺, 記憶體有被譽為“普陀山三寶”之一的“楊枝觀音碑”。

此碑為明代萬曆三十六年根據唐代名畫家閻立本所繪楊枝觀音像拓本所刻。 閻立本為唐初著名畫家, 傳世作品極少, 至於佛像僅此一帖, 可謂稀世珍寶。 數百年來, 楊枝禪院幾經興廢, 但觀音碑依然保留完好, 被譽為鎮山之寶。

此觀音碑高2.34米、寬1.2米, 上刻唐代仕女形象的觀世音菩薩, 珠冠錦袍、寶相莊嚴, 右手執楊枝、左手托淨瓶, 袒胸跣足, 端莊慈祥。 菩薩手中的淨水瓶和楊柳枝, 原本是普灑法雨、弘揚佛法的意思,後來演變為多種含義。人們認為,楊柳枝可以消災除病,淨瓶中的甘露隨楊柳枝灑遍大千世界,暗喻著慈悲的觀音用淨水來普渡眾生脫離苦海,到達彼岸的極樂世界。碑上刻有“普陀佛像,摹自閻公,一時妙墨,百代欽崇”等字句。

【九龍藻井】

九龍藻井現存於普陀山法雨寺大圓通殿,即九龍殿頂部。九條木雕金龍栩栩如生,氣勢不凡,一龍盤頂,八龍環八根重柱昂首舞爪而下,古樸典雅,不僅令人歎為觀止,而且藝術價值極高,為國家級文物,被譽為普陀山三寶之一。

法雨寺九龍殿竟是明故宮的九龍殿整體搬遷到普陀山的,九龍藻井原是放在朱元璋金鑾寶殿之中的,所以,這個藻井的規格自然要比別的寺院藻井高了。

普陀山三石

【磐陀石】

在普陀山梅嶺峰梅福庵西行不遠處,一片開闊的山頂平臺上,有一對看似搖搖欲墜,實則穩如磐石的巨石——磐陀石,相傳這裡就是觀音大士的說法處。

磐陀石位於九子寺西北角200米處穀口岩,有一塊約15平方米由南向北平斜的岩石,上有臀印,相傳是金地藏入九華曾在此岩石上打坐禪修時留下的聖跡。後人稱此“打坐石”為“磐陀石”。今石壁上有“金地藏第一修行處”摩崖石刻。

石上“磐陀石”三個筆力遒健、勢如飛天的大字是明萬曆年間抗倭將軍侯繼高題寫的,最令人驚奇的是“石”字上多了一點,據說侯將軍題字時,大石左右擺動,搖搖欲墜,於是他在石字上加了一點,磐陀石便穩穩當當地固定住了。

【心字石】

在普陀山,你可以聽到許多佛與蛇鬥法的傳說故事。從梅岑峰下的梅福庵出來,沿山間小徑拾階而下,至西天門東南,有一空闊地帶,幾株芙蓉樹正在這秋日裡把枝頭的花朵盡情地綻放,探視前面的坡下,有一巨大的“心”字,刻於一斜坡的巨石上,這便是普陀山有名的“心字石”。

這一心字石廣約300餘平方米,圓渾平滑,滿山的綠蔭中,惟有這裡寸草不生。一個長5米、寬7米、周邊近50米的紅色“心”字刻于石上。中心的一點可容八、九人同坐,整個“心”字可容近百人打坐,當是普陀山上最大的石刻了。這字的紅色、石的褐色以及山的綠色組成這普陀山一道亮麗的風景,引遊人紛紛駐足。

【二龜聽法石】

此石位於磐陀石西,五十三參石下端的岩崖上。有兩石酷似海龜,一龜蹲踞崖頂,回首顧盼,似有等候之意;另一龜順石而上,昂首延頸,筋膜盡露,一副著急相。兩龜的形態極為傳神,令遊人歎為觀止。

相傳兩龜受龍王之命前來探聽觀音菩薩說法,只因聽得入了迷,忘了歸期,遂化身為石。也有傳說,兩龜原為一雌一雄,因塵緣未絕,在聽法時眉來眼去,顧盼傳情,所以被罰作石龜,給修行不誠者作戒。前者傳得奇,後者傳得妙,各有千秋。

普陀山三洞

【朝陽洞】

朝陽洞在普陀山幾寶嶺的盡頭、延伸於海中的山崖上,因旭日東昇,先映此洞,朝陽洞之名由此而來。洞外巨石參差,洞口直面東海,左右挽百步沙與千步沙。

在普陀山觀日出,以朝陽洞為最,故有“朝陽湧日”之說。如果您在黎明時分到此遊覽,就會看到一輪旭日仿若忽從海底湧起,曙光萬道,散射海水,景色壯觀,令人歎為觀止。

現在的朝陽洞景區包括朝陽洞、觀日閣、攬霞亭、六觀亭等,還附設有茶室、購物商場等。觀日閣古色古香,又稱朝陽閣,坐落在朝陽洞正上方,閣高18米,長寬各12米,依山起勢,瀕臨東海,飛簷翹角,金碧輝煌,相當壯觀。

【潮音洞】

潮音洞在普陀山紫竹林景區內,距停車場僅200米。“潮音洞”這個名稱其實是一語雙關,一方面因洞穴日夜吞吐海潮,聲若雷音;另一方面借“潮音”比喻“佛音”,洞口日夜浪濤不絕,聲如觀音講經,又如千僧誦經,妙響洗塵。

《西遊記》曾多次描述孫悟空騰雲駕霧到潮音洞參謁觀音。潮音洞旁的澹澹廳,面對蓮花洋,是遊客留影留念好的地方。潮音洞上、澹澹廳旁的大士橋,站在橋上可以觀賞潮音洞全景!

【梵音洞】

從法雨寺經飛沙嶴,過祥慧庵,即為普陀最東部的青壘山。在青壘山東南端有一天然洞窟,峭壁危峻,兩邊懸崖構成一門,中間嵌入一塊巨岩,仿佛巨蚌銜珠。高約60米,縱深約50米,中飛掛一天然石橋,上建有觀佛閣,前可望海,後可觀洞梵音洞與潮音洞並稱為“兩洞潮音”,是普陀山上最適宜聽潮觀海的兩個地方。而梵音洞在普陀山眾多山壑中最享盛名一個,磅礴氣勢和陡峭危壁,為其他洞所莫及。

原本是普灑法雨、弘揚佛法的意思,後來演變為多種含義。人們認為,楊柳枝可以消災除病,淨瓶中的甘露隨楊柳枝灑遍大千世界,暗喻著慈悲的觀音用淨水來普渡眾生脫離苦海,到達彼岸的極樂世界。碑上刻有“普陀佛像,摹自閻公,一時妙墨,百代欽崇”等字句。

【九龍藻井】

九龍藻井現存於普陀山法雨寺大圓通殿,即九龍殿頂部。九條木雕金龍栩栩如生,氣勢不凡,一龍盤頂,八龍環八根重柱昂首舞爪而下,古樸典雅,不僅令人歎為觀止,而且藝術價值極高,為國家級文物,被譽為普陀山三寶之一。

法雨寺九龍殿竟是明故宮的九龍殿整體搬遷到普陀山的,九龍藻井原是放在朱元璋金鑾寶殿之中的,所以,這個藻井的規格自然要比別的寺院藻井高了。

普陀山三石

【磐陀石】

在普陀山梅嶺峰梅福庵西行不遠處,一片開闊的山頂平臺上,有一對看似搖搖欲墜,實則穩如磐石的巨石——磐陀石,相傳這裡就是觀音大士的說法處。

磐陀石位於九子寺西北角200米處穀口岩,有一塊約15平方米由南向北平斜的岩石,上有臀印,相傳是金地藏入九華曾在此岩石上打坐禪修時留下的聖跡。後人稱此“打坐石”為“磐陀石”。今石壁上有“金地藏第一修行處”摩崖石刻。

石上“磐陀石”三個筆力遒健、勢如飛天的大字是明萬曆年間抗倭將軍侯繼高題寫的,最令人驚奇的是“石”字上多了一點,據說侯將軍題字時,大石左右擺動,搖搖欲墜,於是他在石字上加了一點,磐陀石便穩穩當當地固定住了。

【心字石】

在普陀山,你可以聽到許多佛與蛇鬥法的傳說故事。從梅岑峰下的梅福庵出來,沿山間小徑拾階而下,至西天門東南,有一空闊地帶,幾株芙蓉樹正在這秋日裡把枝頭的花朵盡情地綻放,探視前面的坡下,有一巨大的“心”字,刻於一斜坡的巨石上,這便是普陀山有名的“心字石”。

這一心字石廣約300餘平方米,圓渾平滑,滿山的綠蔭中,惟有這裡寸草不生。一個長5米、寬7米、周邊近50米的紅色“心”字刻于石上。中心的一點可容八、九人同坐,整個“心”字可容近百人打坐,當是普陀山上最大的石刻了。這字的紅色、石的褐色以及山的綠色組成這普陀山一道亮麗的風景,引遊人紛紛駐足。

【二龜聽法石】

此石位於磐陀石西,五十三參石下端的岩崖上。有兩石酷似海龜,一龜蹲踞崖頂,回首顧盼,似有等候之意;另一龜順石而上,昂首延頸,筋膜盡露,一副著急相。兩龜的形態極為傳神,令遊人歎為觀止。

相傳兩龜受龍王之命前來探聽觀音菩薩說法,只因聽得入了迷,忘了歸期,遂化身為石。也有傳說,兩龜原為一雌一雄,因塵緣未絕,在聽法時眉來眼去,顧盼傳情,所以被罰作石龜,給修行不誠者作戒。前者傳得奇,後者傳得妙,各有千秋。

普陀山三洞

【朝陽洞】

朝陽洞在普陀山幾寶嶺的盡頭、延伸於海中的山崖上,因旭日東昇,先映此洞,朝陽洞之名由此而來。洞外巨石參差,洞口直面東海,左右挽百步沙與千步沙。

在普陀山觀日出,以朝陽洞為最,故有“朝陽湧日”之說。如果您在黎明時分到此遊覽,就會看到一輪旭日仿若忽從海底湧起,曙光萬道,散射海水,景色壯觀,令人歎為觀止。

現在的朝陽洞景區包括朝陽洞、觀日閣、攬霞亭、六觀亭等,還附設有茶室、購物商場等。觀日閣古色古香,又稱朝陽閣,坐落在朝陽洞正上方,閣高18米,長寬各12米,依山起勢,瀕臨東海,飛簷翹角,金碧輝煌,相當壯觀。

【潮音洞】

潮音洞在普陀山紫竹林景區內,距停車場僅200米。“潮音洞”這個名稱其實是一語雙關,一方面因洞穴日夜吞吐海潮,聲若雷音;另一方面借“潮音”比喻“佛音”,洞口日夜浪濤不絕,聲如觀音講經,又如千僧誦經,妙響洗塵。

《西遊記》曾多次描述孫悟空騰雲駕霧到潮音洞參謁觀音。潮音洞旁的澹澹廳,面對蓮花洋,是遊客留影留念好的地方。潮音洞上、澹澹廳旁的大士橋,站在橋上可以觀賞潮音洞全景!

【梵音洞】

從法雨寺經飛沙嶴,過祥慧庵,即為普陀最東部的青壘山。在青壘山東南端有一天然洞窟,峭壁危峻,兩邊懸崖構成一門,中間嵌入一塊巨岩,仿佛巨蚌銜珠。高約60米,縱深約50米,中飛掛一天然石橋,上建有觀佛閣,前可望海,後可觀洞梵音洞與潮音洞並稱為“兩洞潮音”,是普陀山上最適宜聽潮觀海的兩個地方。而梵音洞在普陀山眾多山壑中最享盛名一個,磅礴氣勢和陡峭危壁,為其他洞所莫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