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雷軍和陳歐竟然有……

這在中國企業家圈子裡, 並不常見。 別人不說, 就說馬雲吧, 半個月能發上一條就不錯了, 內容還不一定和阿裡有什麼關係。

哦,

對了, 叫“微商界的大佬”、“陳七塊”。

說到這裡, 可能已經有朋友猜到這兩位創始人是誰了。 他們就是雷軍和陳歐。

這兩位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人, 其實有著不少共同點。 比如說, 二人都曾因行銷手段而聲名大振(不過, 雷軍並不認同小米搞“饑餓行銷”的說法)。 去年, 他們的公司又都曾面臨巨大的危機:小米手機銷量嚴重下滑, 供應商對其信心不足;聚美私有化失敗, 股價持續走低。

不同的是, 現在小米已經轉危為安, 還被《名利場》稱為“蘋果的強勁對手”。 但陳歐和聚美的日子依舊不好過。

前有BAT搶佔美妝市場流量, 後有小紅書等新晉獨角獸圍追堵截, 互聯網市場的整體流量是穩定的, 其他人搶的越多, 留給陳歐和聚美的生存空間就越少。

實在沒辦法了, 出奇招搶佔新的藍海市場吧。 收購個充電寶公司, 被股東和媒體強烈質疑, 就連娛樂圈紀檢委王思聰都要懟上一嘴, “共用充電寶要是能成, 我吃翔。 ”有質疑聲不要緊, 要緊的是街電的發展並不理想。

影視容易賺快錢, 那就成立影視公司, 開啟娛樂電商新模式吧, 但聚美影視成立兩年來, 連一份成績單都沒交出。 開山之作《溫暖的弦》在今年6月才確定男女主角。

就目前來看, 陳歐出的影視和充電寶這兩個奇招, 並沒有讓聚美好過一點點。 聚美危機依舊。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小米能擺脫困境, 而聚美掙扎了這麼久還是在懸崖邊上站著呢?

是小米遇到的困難比聚美小嗎?顯然不是。

兔姐在《掙扎過後, 諾基亞、黑莓均走向衰敗,

為什麼只有小米能重新崛起?》一文中曾提到過, 手機是供應鏈全球高度整合的行業, 上游高度壟斷, 技術反覆運算非常快。 一個手機品牌的成功需要很多合作夥伴共同努力才能達成。

如果大家不看好一個手機品牌, 就意味著投給你的支持將減少, 進而使它一步一步滑向深淵。 諾基亞如此, 黑莓如此。 所以說, 去年的小米可謂是站在了生死邊緣。

那是因為陳歐比雷軍“笨”嗎?也不是。

陳歐16歲進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讀大學, 大四就開始創業, 一手創辦了GG全球線上遊戲對戰平臺(後更名為Garena)。 後因去斯坦福讀書, 無法管理公司, 便把所持GG股份變賣, 賺了上千萬, 那年他才24歲。

而24歲的雷軍, 正因為自己牽頭研發的軟體——盤古,

只賣了不到2000套而鬱悶。

再後來的事情, 很多人都知道了。 陳歐回國和大學同學聯手創辦了聚美優品。 僅用了四年時間, 就赴美上市。 陳歐因此成為了紐交所220餘年歷史上最年輕的上市公司CEO, 風光無限。

一個24歲就賺得千萬級財富的斯坦福高材生, 一個用四年時間就讓公司上市的CEO怎麼可能是個笨蛋呢?實際上, 無論是從學歷還是從早期成就上來看, 陳歐都不遜于雷軍。

那陳歐的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呢?

出在了他將“行銷個人IP”看得比產品還重要上。

有這麼件事, 在某個全網電商節開始之前, 因為意見不合, 陳歐和一位核心高管在會議室裡起了爭執, 甚至產生肢體衝突。 此後一年時間, 該高管和陳歐在公司幾無交流。

矛盾來自於彼此對企業的認知, 在以戴雨森為代表的高管團隊眼裡, 聚美優品是一家電商企業, 企業的核心在商務的本質, 產業上下游的運營與控制;

不得不承認, 前幾年, 陳歐憑藉“行銷個人IP”確實為聚美帶來了不少效益。 早期的時候, 陳歐通過密集現身於《非你莫屬》、《快樂女聲》等熱門娛樂電視節目, 讓許多人知道了聚美。

再後來, 因為供應商禕鵬恒業通過多個電商平臺銷售假冒服裝和手錶的事件, 聚美被捲進了假貨風波。 股價一瀉千里, 跌到了13美元。

以上種種, 都讓陳歐對“行銷個人IP”所能創造的價值, 深信不疑。

但陳歐忽略了一點, 他的第一身份終究不是網紅, 而是企業家。 網紅利用個人IP引流無可詬病, 她們賺得是快錢, 完全不需要往長遠了考慮。但企業家不一樣,企業家要的是長遠發展,要的是基業長青。

一家企業要想長遠發展,沒有好的產品,甚至總被消費者投訴賣“假貨”,顯然是不靠譜的。

去年,小米手機陷入危機的時候,雷布斯緊抓的是技術、品質、交付。新產品性價比上去了,小米手機的銷量自然就跟著上去了。

陳Boss說的確實在點兒理,但這是一個企業家處理“產品信任危機”的好方法嗎?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完全不需要往長遠了考慮。但企業家不一樣,企業家要的是長遠發展,要的是基業長青。

一家企業要想長遠發展,沒有好的產品,甚至總被消費者投訴賣“假貨”,顯然是不靠譜的。

去年,小米手機陷入危機的時候,雷布斯緊抓的是技術、品質、交付。新產品性價比上去了,小米手機的銷量自然就跟著上去了。

陳Boss說的確實在點兒理,但這是一個企業家處理“產品信任危機”的好方法嗎?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