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師職稱評聘的兩大難題得到緩解了?

教師職稱一直是廣大教師熱議的話題。 因為教師職稱高低直接關係著教師的工資收入的高低。 近年來, 由於職稱指標緊缺, 很多早已達到評職稱工作年限的中、老年教師都無法評上相應職稱。 有的教師職稱已耽誤了十幾年, 還有的教師即將面臨退休也評職稱無望。 可以說, 教師職稱已成為工作二、三十年教師的心病。

目前, 教師職稱改革正在進行中。 今年6月1日, 《關於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發佈, 意見明確說明:職稱評聘要注重考察教師教書育人的工作業績和實際貢獻, 要更加符合一線教師工作實際, 切實改變過分強調學歷、論文的傾向, 不將論文作為限制性條件。 要加大對農村和艱苦邊遠地區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工作的支援, 對長期在農村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中小學教師, 可放寬學歷要求, 不作論文要求, 側重考察其工作業績,

提高實際工作年限的考核權重。

其實, 目前教師職稱難評目前主要存在兩大難題:一是職稱指標較少, 而是教齡在職稱評聘中考核權重過低。 不過, 這兩大難題或許有望即將得到突破。

一、職稱指標要提高?

職稱指標過少是教師職稱難評的首要問題,

如果不得到切實解決, 教師職稱改革也就達不到目的。 最近有學校領導透露, 教師職稱改革方案確實在進行, 教師職稱指標有望提高百分之十。

二、加大教齡在職稱評聘中考核權重?

按教齡長短評職稱是教師們的期望, 也是最為公平的方法。 在上述教育部發佈的《意見》中已明確說明, 要提高實際工作年限的考核權重。 有教師網友最近在某文章的評論區說到, 他所在的省今年起實行農村教師符合條件的滿30年的教師用三年時間全部解決副高職稱。 這是老教師的福音。

可以預見, 在今後幾年的職稱評聘中, 教師職稱指標肯定會有所增加, 教齡長的老教師們的職稱問題會得到逐步解決。

文章來源於網路 侵權刪

2018國考:如何寫好申論作文之立意正確

在國家公務員考試備考的江湖有一句至理名言:“得申論者得天下”, 而要想讓申論取得高分, 只把握前面四個小題目順利作答是不能實現申論高分的夢想, 要想讓夢想和現實統一就必須將準備申論的大部分精力放在最後一道占值40分的申發論述即大作文上。

對於作文, 大家都不會陌生, 從小學時最難忘的一件事一直到大學時的畢業論文, 作文一直伴隨著大家渡過了近12個年頭, 但是為什麼大多數同學在申論中的作文分數只在15分左右徘徊呢?究其原因無非有以下三點:第一是立意不准,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偏題;第二是行文結構不流暢, 段落間的邏輯不清晰;第三是語言表達欠缺準確, 所用語詞不達意, 出現較多的語法錯誤。

為了解決同學們在寫作文時所犯的錯誤, 今天中公教育專家將會和大家分享對於書寫作文來說最困難的一步--作文立意的確定。 作文立意的確定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依據全文的內在邏輯, 將作文的立意推導而出,;第二種方式則顯得較為取巧,是屬於技巧性的提煉。下面我們將著重講解邏輯推導式。

對於這一方法將會通過2016 年國考副省真題第五題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給定資料 3”引用了《論語》中的話:“不學禮,無以立。”請以這句話為中心議題、聯繫社會現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35 分)

要求:

(1)自選角度,見解深刻;

(2)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於“給定資料”;

(3)思路清晰,語言流暢;

(4)總字數 1000~1200 字。

從題目理順邏輯關係:不學禮,無以立,把否定詞去掉,就是學禮以立,那我們可以順著這個線索往深入思考,學什麼樣的禮,立什麼呢?你在思考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在思考文章的立意,要想思考清楚這個問題,相信任憑我們再怎麼腦洞大開,不看材料也很難獲知真相,那麼就需要我們通過材料的梳理去明確立意,其實學禮在給定材料內容是學禮儀、禮貌和規矩,立的是大國形象——中國範,我們是怎麼知道的呢?給定材料第三則中明確提及“不學禮,無以立。”F 說,這句話出自《論語》,意思是,一個人不學“禮”,不懂禮貌,不講禮儀,就不懂怎樣做人、處世。或者說,一個人不懂得基本的規矩,就難以在家庭和社會中立身行事。而如果把“禮”與“立”做更寬泛的理解,那麼是否“學禮”,是否懂得規矩,還事關公民意識的自覺、民族素質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揚乃至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總結上述的整個過程,我們不難發現邏輯推導式的整個方法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審清楚題幹中的關鍵字,明確關鍵字之間的邏輯關係,第二步分析題目話語融入到材料,梳理通篇材料,確定文章主旨材料主旨。通常情況下話語的含義和材料的主旨是會保持一致的,這樣一來同學們就可以打好這篇作文的基礎,確保了立意的準確,避免由於偏題落入4類文。通過材料中的明確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學禮儀、禮貌基本的規矩,立做人、處事、立身行事,通過題幹和材料的結合,我們就能明確到底文章的核心立意是朝著哪個方向去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答案都在材料中。

我相信只要同學們多加練習,一定可以熟練掌握這一確定立意的方式,成功的通過國考筆試。

將作文的立意推導而出,;第二種方式則顯得較為取巧,是屬於技巧性的提煉。下面我們將著重講解邏輯推導式。

對於這一方法將會通過2016 年國考副省真題第五題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給定資料 3”引用了《論語》中的話:“不學禮,無以立。”請以這句話為中心議題、聯繫社會現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35 分)

要求:

(1)自選角度,見解深刻;

(2)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於“給定資料”;

(3)思路清晰,語言流暢;

(4)總字數 1000~1200 字。

從題目理順邏輯關係:不學禮,無以立,把否定詞去掉,就是學禮以立,那我們可以順著這個線索往深入思考,學什麼樣的禮,立什麼呢?你在思考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在思考文章的立意,要想思考清楚這個問題,相信任憑我們再怎麼腦洞大開,不看材料也很難獲知真相,那麼就需要我們通過材料的梳理去明確立意,其實學禮在給定材料內容是學禮儀、禮貌和規矩,立的是大國形象——中國範,我們是怎麼知道的呢?給定材料第三則中明確提及“不學禮,無以立。”F 說,這句話出自《論語》,意思是,一個人不學“禮”,不懂禮貌,不講禮儀,就不懂怎樣做人、處世。或者說,一個人不懂得基本的規矩,就難以在家庭和社會中立身行事。而如果把“禮”與“立”做更寬泛的理解,那麼是否“學禮”,是否懂得規矩,還事關公民意識的自覺、民族素質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揚乃至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總結上述的整個過程,我們不難發現邏輯推導式的整個方法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審清楚題幹中的關鍵字,明確關鍵字之間的邏輯關係,第二步分析題目話語融入到材料,梳理通篇材料,確定文章主旨材料主旨。通常情況下話語的含義和材料的主旨是會保持一致的,這樣一來同學們就可以打好這篇作文的基礎,確保了立意的準確,避免由於偏題落入4類文。通過材料中的明確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學禮儀、禮貌基本的規矩,立做人、處事、立身行事,通過題幹和材料的結合,我們就能明確到底文章的核心立意是朝著哪個方向去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答案都在材料中。

我相信只要同學們多加練習,一定可以熟練掌握這一確定立意的方式,成功的通過國考筆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