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行走幸福路·全景看甘孜——“蝶變”甘孜入畫來

康巴傳媒

十九大時光 行走幸福路

金秋時節, “喜迎十九大·行走幸福路”媒體大型採訪團記者馬不停蹄地穿梭在我州各個縣城、鄉鎮與村莊之間, 總能看到這樣的喜人景象:一座座“膨脹”、“變形”的特色城鎮, 流淌著城鎮居民滿滿的幸福;一個個掩映在綠樹叢中的美麗村莊, 道出了廣大農牧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喜悅……這既像是一首“無聲詩”, 也像是一幅“有聲畫”, 更像呈現在116萬甘孜兒女眼前的城鄉“蝶變”實景圖。

如果說, “做強縣城、做優鄉鎮、做美村寨”是我州實施“城鄉提升”戰略的核心含義;那麼, 提升一批“魅力縣城”、打造一批“風情小鎮”、建設一批“美麗村寨”則是其有力的抓手。

精准定位與科學規劃的相提並論, 擔當實幹與奮進追超的比翼齊飛, 不僅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了人們的記憶, 而且在我州城鄉面貌的華麗轉身中提升了全州各族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難怪有人以順口溜的方式稱道“城鄉提升”戰略:美了城鎮美鄉村, 活了經濟利了民, 城鄉統籌大發展, 脫貧奔康添信心。

如果說, 規劃是實施“城鄉提升”戰略的前提, 那麼, 投入則是實現城鄉“變形記”的關鍵。 據統計, 近5年來, 全州累計投入城市、鄉鎮和村寨的建設資金高達90億元。

面對五年來我州城鄉建設取得的非凡業績, 廣大幹部群眾倍感欣喜和自豪:“我幸福, 安居樂業好開心!”

做強縣城

讓顏值與氣質同在

“城市擴容了、道路變寬了、樓房變高了、街道變淨了, 河水變清了、綠地增多了、盲道出現了, 路燈明亮了, 沿街叫賣減少了、占道經營消失了, 店面招牌規範了、車輛停放有序了、亂搭亂建減少了、夜晚景色更美了, 路種花了、環境美了……簡單地說, 就是‘顏值’提高了、‘氣質’顯現了、市民高興了!”說起近五年來康定城發生的奇跡般的變化, 家住北三巷的市民楊浩可謂是感慨由衷、點贊連連。

城市既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 也是歷史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容器”。 近年來, 康定市以挖掘民族風情、找尋歷史記憶、重塑康定標誌、體現“康定味道”為重點, 相繼建成了溜溜城、新市後街、水井子等老康定文化街、文化巷和文化牆, 溜溜城、向陽街由此榮膺“全省十大特色商業步行街”和“四川最美街道”, 而阿裡布果步遊道以“康定記憶”為主題的文化長廊以及康定新城景觀軸民族文化主題公園, 則是一道令市民和遊客稱道的亮麗風景線。

國慶期間,

駕駛不同牌照的車輛、操著不同口音的遊客蜂擁康定。 記者耳聞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康定的城、康定的山、康定的水、康定的人真是太美麗了, 美得超乎想像!”, 目睹最多的場面就是遊客情不自禁地用照相機與手機不停地“自拍”與“他拍”, 豐富的面部表情、各式的姿態動作、取景的自我選擇, 即刻將美麗定格在了畫面之中。 採訪中, 來自廣東的遊客趙家誠激動地對記者說, “在我去過的眾多城市中, 溜溜康定城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在穿城而過的折多河兩岸, 在狹小的城市空間裡, 竟然多種民族聚居、多元文化融合、多種教派並存, 這確實是一座無法複製的高原之城、大美之城、包容之城、和諧之城。 ”

“世界高城”理塘, 被遊客形象地稱為“天上的街市”。 儘管海拔超過4000米, 但行走在面目一新的城市之中, 不管是市民還是遊客, 他們稱道最多的四個字就是“漂亮、乾淨”。 然而, 兩年多前, 坑窪的城市道路、混亂的市容市貌, 使得“康南中心城市”的品牌定位與不敢恭維的城市現狀大相徑庭。 為重塑品牌形象,該縣突出“雪域聖地”的特殊地位,著力打造“西拓、南擴、北優、東控”的“帶狀+組團”發展模式,優化總規、完善詳規、強化專規、多規銜接,細化城鄉環境“亂象”大整治、城鄉建設大提升、城鄉管理大提高、城鄉規劃大完善“四大工程”實施方案,簽訂責任書、佈置作戰圖、倒排時間表。目前,伴隨著大手筆的投資和一系列城市建設專案的優質高效實施,不僅打造出了大香格里拉環線“最康巴”名片和“聖地”品牌,而且“建康南中心城市、創高原特色人居”的目標正在成為現實。

……

在瀘定、丹巴、九龍、海管局,在稻城、巴塘、雅江、鄉城、得榮,在道孚、爐霍、色達、新龍、白玉、德格、石渠,“做強縣城”帶來的變化與欣喜同樣有目共睹。

採訪中,州委書記劉成鳴激動地說:“‘做強縣城’,不僅僅是城市擴容,‘提升’的關鍵之舉就是要提升規劃水準、提升配套能力、提升承載能力、提升吸附能力、提升風貌特色、提升城鎮管理水準和提升文明素養,切實把縣城建成定位精准、規模適度,佈局合理、功能完善,風貌獨特、文化彰顯,產業帶動、要素聚集,管理精細、文明現代和輻射帶動力強的‘政治之城、文化之城、商貿之城、生態之城’,確保到2020年,在我州構建起以東路康定—瀘定、南路理塘——稻城、北路甘孜為區域中心、各縣縣城為支撐、一批重點集鎮為節點的城鎮體系,城鎮化率每年提高1—2個百分點,基本形成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產業發展、居民收入同步增長、社會事業同步繁榮、社會保障更加健全的城鄉發展新格局,確保縣城‘綠起來、亮起來、美起來、活起來’目標順利實現。”

做優鄉鎮

讓特點與特色同行

鄉鎮是我國最基層的行政機構,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是党和政府連絡人民群眾的紐帶。在我州以往實施的“城鄉提升”戰略中,鄉鎮同樣精彩上演了一幕幕叫好且叫座的連台好戲。

一棟棟整齊的藏式住宅樓,一盞盞明亮的街燈,一條條柏油路寬敞整潔,新建成的農貿市場商賈雲集,環境優美的廣場人流如潮,10月2日,記者走進德格縣馬尼干戈鎮,濃郁的高原風情讓人耳目一新。

2014年,馬尼干戈鎮打響了“全省第一批百強試點鎮”建設攻堅戰。集鎮建設規劃先行。專家的思路、老百姓的意見、決策者的建議,在幾番碰撞之中發出了“火花”:鎮東,以商貿旅遊服務為主,集中佈置商貿、旅遊服務以及居住區等建設專案;鎮西,以集中管理為主,集合行政辦公、教育科技、公共衛生等功能於一體。

懷抱著名亞丁風景區的稻城香格里拉鎮,因為美麗而聞名遐邇是很多年前的事,而用美麗實現“翻身”則是近幾年書寫出的傳奇。集鎮依山而建,彩色卵石鋪就步行道,水景觀與綠樹相映成趣,鱗次櫛比的藏式風情建築展現新姿。桑吉林街商賈雲集,中外遊客絡繹不絕。就兩三年工夫,這個“偏僻的角落”變為名副其實的“國際旅遊小鎮”。

……

在諸如此類的特色風情鄉鎮中,既有省級百鎮試點鎮,也有州級示範鎮,更多的則是重點景觀大道沿線鄉鎮。如今,馬尼干戈、香格里拉、新都橋、姑咱、冷磧、興隆、磨西、八美等95個風情小鎮,有的已“開花結果”,有的正“含苞待放”,儘管特點、特色千差萬別,但經濟產業化、服務標準化、建設精品化和生活現代化的發展路徑清晰可見,“小而精、小而特、小而雅”的發展特徵更是一覽無餘。

做美村寨

讓樂民與富民並存

“做美村寨”,不僅改變了廣大群眾的生活環境,而且更催生出了“美麗經濟”,進而為農牧民群眾帶來了“真金白銀”的財富。

9月21日,記者在“中國最美的鄉村”——丹巴縣聶呷鄉甲居一村採訪時,支部書記桂花激動地說:“甲居藏寨因美麗而聞名,村民們也因美麗而脫貧致富。全村53戶農牧民群眾就有49戶搞起了旅遊接待,年收入最高的接待戶達到了70萬元,最低的也能達到3萬余元,村民人均收入從過去的1000多元猛增到了去年的1.2萬餘元。”

“做美村寨”,既要讓農牧民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更要讓其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10月3日傍晚時分,瀘定縣杵坭鄉金華村活動中心廣場,音樂聲聲,舞姿翩翩。下午還在地裡幹活的50多個村民,隨著動感的音樂,歡快地跳起“壩壩舞”。那滿身的激情,那瀟灑的動作,一個個村民仿佛成了廣場上的“明星”;那歡樂和諧的氣氛,仿佛就是一家人。

……

無論是在東路、南路、北路,還是在農區、半農半牧區和牧區,一幅幅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讓人心潮起伏;一幕幕可圈可點的喜人景象,讓人眼花繚亂;一樁樁感人的故事,讓人觸景生情。“做美村寨”的建設熱潮正為我州新農村建設和脫貧奔康塗抹著最亮麗的色調。

城鄉提升看變化,一路走來一路歌。一座座“顏值與氣質同在”的縣城,一座座“特點與特色相伴”的鄉鎮,一個個“樂民與富民並存”的村寨,不僅為正在脫貧奔康中的大美甘孜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絢麗篇章,而且讓“發展之快、變化之大”成為百萬甘孜兒女和遊客們點贊頻率最高的“熱詞”。

本期責編:肖宵 白馬 編輯:李婭妮 澤措

為重塑品牌形象,該縣突出“雪域聖地”的特殊地位,著力打造“西拓、南擴、北優、東控”的“帶狀+組團”發展模式,優化總規、完善詳規、強化專規、多規銜接,細化城鄉環境“亂象”大整治、城鄉建設大提升、城鄉管理大提高、城鄉規劃大完善“四大工程”實施方案,簽訂責任書、佈置作戰圖、倒排時間表。目前,伴隨著大手筆的投資和一系列城市建設專案的優質高效實施,不僅打造出了大香格里拉環線“最康巴”名片和“聖地”品牌,而且“建康南中心城市、創高原特色人居”的目標正在成為現實。

……

在瀘定、丹巴、九龍、海管局,在稻城、巴塘、雅江、鄉城、得榮,在道孚、爐霍、色達、新龍、白玉、德格、石渠,“做強縣城”帶來的變化與欣喜同樣有目共睹。

採訪中,州委書記劉成鳴激動地說:“‘做強縣城’,不僅僅是城市擴容,‘提升’的關鍵之舉就是要提升規劃水準、提升配套能力、提升承載能力、提升吸附能力、提升風貌特色、提升城鎮管理水準和提升文明素養,切實把縣城建成定位精准、規模適度,佈局合理、功能完善,風貌獨特、文化彰顯,產業帶動、要素聚集,管理精細、文明現代和輻射帶動力強的‘政治之城、文化之城、商貿之城、生態之城’,確保到2020年,在我州構建起以東路康定—瀘定、南路理塘——稻城、北路甘孜為區域中心、各縣縣城為支撐、一批重點集鎮為節點的城鎮體系,城鎮化率每年提高1—2個百分點,基本形成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產業發展、居民收入同步增長、社會事業同步繁榮、社會保障更加健全的城鄉發展新格局,確保縣城‘綠起來、亮起來、美起來、活起來’目標順利實現。”

做優鄉鎮

讓特點與特色同行

鄉鎮是我國最基層的行政機構,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是党和政府連絡人民群眾的紐帶。在我州以往實施的“城鄉提升”戰略中,鄉鎮同樣精彩上演了一幕幕叫好且叫座的連台好戲。

一棟棟整齊的藏式住宅樓,一盞盞明亮的街燈,一條條柏油路寬敞整潔,新建成的農貿市場商賈雲集,環境優美的廣場人流如潮,10月2日,記者走進德格縣馬尼干戈鎮,濃郁的高原風情讓人耳目一新。

2014年,馬尼干戈鎮打響了“全省第一批百強試點鎮”建設攻堅戰。集鎮建設規劃先行。專家的思路、老百姓的意見、決策者的建議,在幾番碰撞之中發出了“火花”:鎮東,以商貿旅遊服務為主,集中佈置商貿、旅遊服務以及居住區等建設專案;鎮西,以集中管理為主,集合行政辦公、教育科技、公共衛生等功能於一體。

懷抱著名亞丁風景區的稻城香格里拉鎮,因為美麗而聞名遐邇是很多年前的事,而用美麗實現“翻身”則是近幾年書寫出的傳奇。集鎮依山而建,彩色卵石鋪就步行道,水景觀與綠樹相映成趣,鱗次櫛比的藏式風情建築展現新姿。桑吉林街商賈雲集,中外遊客絡繹不絕。就兩三年工夫,這個“偏僻的角落”變為名副其實的“國際旅遊小鎮”。

……

在諸如此類的特色風情鄉鎮中,既有省級百鎮試點鎮,也有州級示範鎮,更多的則是重點景觀大道沿線鄉鎮。如今,馬尼干戈、香格里拉、新都橋、姑咱、冷磧、興隆、磨西、八美等95個風情小鎮,有的已“開花結果”,有的正“含苞待放”,儘管特點、特色千差萬別,但經濟產業化、服務標準化、建設精品化和生活現代化的發展路徑清晰可見,“小而精、小而特、小而雅”的發展特徵更是一覽無餘。

做美村寨

讓樂民與富民並存

“做美村寨”,不僅改變了廣大群眾的生活環境,而且更催生出了“美麗經濟”,進而為農牧民群眾帶來了“真金白銀”的財富。

9月21日,記者在“中國最美的鄉村”——丹巴縣聶呷鄉甲居一村採訪時,支部書記桂花激動地說:“甲居藏寨因美麗而聞名,村民們也因美麗而脫貧致富。全村53戶農牧民群眾就有49戶搞起了旅遊接待,年收入最高的接待戶達到了70萬元,最低的也能達到3萬余元,村民人均收入從過去的1000多元猛增到了去年的1.2萬餘元。”

“做美村寨”,既要讓農牧民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更要讓其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10月3日傍晚時分,瀘定縣杵坭鄉金華村活動中心廣場,音樂聲聲,舞姿翩翩。下午還在地裡幹活的50多個村民,隨著動感的音樂,歡快地跳起“壩壩舞”。那滿身的激情,那瀟灑的動作,一個個村民仿佛成了廣場上的“明星”;那歡樂和諧的氣氛,仿佛就是一家人。

……

無論是在東路、南路、北路,還是在農區、半農半牧區和牧區,一幅幅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讓人心潮起伏;一幕幕可圈可點的喜人景象,讓人眼花繚亂;一樁樁感人的故事,讓人觸景生情。“做美村寨”的建設熱潮正為我州新農村建設和脫貧奔康塗抹著最亮麗的色調。

城鄉提升看變化,一路走來一路歌。一座座“顏值與氣質同在”的縣城,一座座“特點與特色相伴”的鄉鎮,一個個“樂民與富民並存”的村寨,不僅為正在脫貧奔康中的大美甘孜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絢麗篇章,而且讓“發展之快、變化之大”成為百萬甘孜兒女和遊客們點贊頻率最高的“熱詞”。

本期責編:肖宵 白馬 編輯:李婭妮 澤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