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世界最長藏戲主題鋼筆畫創世界紀錄|小編面對面創作人

中國厲害了·藏戲鋼筆

hi, 這裡是N29度

很多人可能只聽過川劇、豫劇等戲劇詞語

但是並不是真的很瞭解這些地方戲劇

而前幾天有一位先生憑藉著畫畫的造詣將藏戲傳遍了世界

並創下了世界紀錄

最重要的是

他畫畫的工具僅僅是一支圓珠筆

先獻上小編在看《文成公主》時錄的藏戲

自然有人心有不快了。

看到這一句話, 我真想說一句, 這位網友幫我回答了(幹得漂亮)!

西藏一直是無數人的嚮往之地, 而在外地人眼中西藏只有寥寥幾個色調:雪山、寺廟、藍天白雲......

真實的西藏不止如此, 除了在外人所熟知的宗教之外, 西藏還有更豐富、更精彩的世俗生活。

藏戲, 是其中最能反映人性和接地氣的一款西藏認知。

而最近有人用圓珠筆開始向世界彰顯西藏特色, 這個人就是黃家林。

黃家林在認真作畫

說起黃家林, 在西藏很多藝術家都會豎起大拇指, 不僅僅因為他創下了世界紀錄。

他還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

他不是一名被訓練的畫家, 也沒有從小到大的練習畫畫背景, 他一步步從木匠、管道工、計程車司機、甜茶館老闆、畫廊老闆、藏語翻譯、藥王山看守人衍生為一名美術老師。

真正接觸到美術這個新鮮事物是在1982年無意參加了西藏首屆美術培訓班,

從此以後便一發不可收拾, 油畫、壁畫、鋼筆畫, 每一個領域都遊刃有餘獨樹一幟。

而一直被美術界讚歎的布達拉宮題材作品正是黃家林在1999年藥王山做護林員創作的首屈一指, 他也因此被稱為“布達拉宮主題畫家”。

黃家林畫的布達拉宮

終於在2017年黃家林幾年潛心創作的藏戲主題鋼筆畫《卓瓦桑姆》創下了世界紀錄!

說實話, 見證世界紀錄的機會並不多, 而這次有幸親眼目睹看畫展的時候, 我是懵逼的, 因為我並不懂每一個藏戲人物的心情。 只知道自己是深深的被這些圈圈構成的人物所吸引著。

畫展實拍部分作品

雖然是一樣的圈圈點點, 但是每一個都呈現著不一樣的狀態:

有的佛像安詳平和

有的卻悲憫誠善

布達拉顯得雲淡風輕輕鬆隨意

每一個圓圈都在描繪著雪域高原的人世百態, 仿佛空氣中就能嗅到酥油茶的香味, 和看到終日沉浸在佛的世界裡的喇嘛市井景象...

黃家林可能比每一個人都瞭解西藏, 他連布達拉宮前每個小屋的故事都瞭若指掌。

他說他畫畫的時候總會回憶自己曾住在布達拉宮腳下的日子。 話罷, 便在畫布上指了指他曾住的那間房子。

我想, 那些應該是他關於青春不可磨滅的記憶吧。

只有懂生活、瞭解生活的畫家才會畫出真正的世界, 而黃家林肯定是這樣的人,哪怕鋼筆畫只有黑白兩色,因為喜歡,所以存在。

基於很多網友如同這位網友的留言。

為了更多的人熟悉自家的文化,我覺得有必要放下王者榮耀,和大家好好學習一下,感受中國另外的一個文化了:藏戲。

藏戲的本意是“仙女阿姐”,藏傳佛教噶舉派著名僧人湯東傑布被藏族人民尊稱為藏戲的祖師。

2006年5月20日,藏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怎麼說呢,藏戲其實像廣場舞,但是它卻極其不簡單,除了簡單的化妝、戴面具,它還得帶上“快板”向觀眾交代劇情,打擊樂的伴奏,光是演員隨音樂節奏而跳舞的基本唱腔就20種以上!

文成公主演出現場

一部藏戲下來 ,堪稱一台春節聯歡晚會,去西藏看過《文成公主》的一定被表演會震撼,無論是它的道具,還是人數、音樂和表演!

而《文成公主》僅僅是藏戲其中的一種。

藏戲一般的演出形式分為“頓”、“雄”、“紮西”三部分。

“頓”為開場和序幕;

“雄”為正戲,介紹故事情節和環境;

“紮西”則為結尾,全體演員載歌載舞,向觀眾施禮。

《文成公主》現場實拍

其實,藏戲很多傳統的劇碼已經失傳,目前尚存的只有10多種,我們常見的是《文成公主》、《諾桑王子》、《卓瓦桑姆》、《朗薩雯波》、《赤美滾登》、《蘇吉尼瑪》、《頓月頓珠》、《白瑪文波》。

每一部藏戲都取材於民間故事、歷史傳說、佛教經典、現實生活,因此每一步都顯露著濃烈的神話色彩和宗教意識,反映人世複雜的生活和美好感情。

被圍觀的藏戲表演

接下來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不同派別的藏戲,每一個派別都可謂是十八般武藝,繁多卻都博大精深。

白面具派(六百多年歷史)

賓頓巴

主要演出劇碼為《曲傑諾桑》

雅礱紮西雪巴

唱腔、服飾都與其他藏戲不同

其中“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的叫聲更是別具一格

尼木巴

劇碼從只有《諾手王子》擴大到《智美更登》《卓瓦桑姆》《蘇吉尼瑪》

它是唯一兼具白面具派和藍面具派的表演風格

藍白面具派

覺木隆

長期在拉薩市區住著呢

江嘎爾

據說是戲師那加根據定欽雲巴▪次仁旺堆寫的《諾桑傳記》

和八世班禪▪多仁班智達二人寫的一些書的精華編演而成

迥巴

最早成立的劇團

位於雅魯藏布江上游

香巴,也稱為紮西直巴

(有一個貴族叫紮西直巴

後來當過噶倫

他命令家鄉南木林“多吉▪常”的人學習江嘎爾藏戲)

安多派

這是不戴面具表演的派別

一般為獨唱

而且不配伴奏

其他派

芒康弦子舞

一種民間歌舞,弦子為伴奏樂器

表演的形式有點像男女山歌對唱或者鍋莊舞

丁青熱巴

素有“熱巴藝術之鄉”的美稱

主要流傳於昌都地區

是雪域高原古老燦爛文化中的一朵多彩奇葩

班戈諧欽

簡單來說就是藏北馱鹽、鹽糧交換、剪羊毛、打優酪乳、讚美山水、放牧時唱的歌

是民間勞作時最常用的歌舞

拉孜堆諧

在阿裡一帶

是一種融舞蹈、說唱、彈奏為一體的民間歌舞藝術表演形式

所有的藏戲派別大概就是這些,如果你還知道的話,歡迎評論分享!

怎麼樣?說了這麼多,你對藏戲有了大概瞭解嗎?

他們的面具是不是非常極具好看?

有沒有心動想要一個?

而黃家林肯定是這樣的人,哪怕鋼筆畫只有黑白兩色,因為喜歡,所以存在。

基於很多網友如同這位網友的留言。

為了更多的人熟悉自家的文化,我覺得有必要放下王者榮耀,和大家好好學習一下,感受中國另外的一個文化了:藏戲。

藏戲的本意是“仙女阿姐”,藏傳佛教噶舉派著名僧人湯東傑布被藏族人民尊稱為藏戲的祖師。

2006年5月20日,藏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怎麼說呢,藏戲其實像廣場舞,但是它卻極其不簡單,除了簡單的化妝、戴面具,它還得帶上“快板”向觀眾交代劇情,打擊樂的伴奏,光是演員隨音樂節奏而跳舞的基本唱腔就20種以上!

文成公主演出現場

一部藏戲下來 ,堪稱一台春節聯歡晚會,去西藏看過《文成公主》的一定被表演會震撼,無論是它的道具,還是人數、音樂和表演!

而《文成公主》僅僅是藏戲其中的一種。

藏戲一般的演出形式分為“頓”、“雄”、“紮西”三部分。

“頓”為開場和序幕;

“雄”為正戲,介紹故事情節和環境;

“紮西”則為結尾,全體演員載歌載舞,向觀眾施禮。

《文成公主》現場實拍

其實,藏戲很多傳統的劇碼已經失傳,目前尚存的只有10多種,我們常見的是《文成公主》、《諾桑王子》、《卓瓦桑姆》、《朗薩雯波》、《赤美滾登》、《蘇吉尼瑪》、《頓月頓珠》、《白瑪文波》。

每一部藏戲都取材於民間故事、歷史傳說、佛教經典、現實生活,因此每一步都顯露著濃烈的神話色彩和宗教意識,反映人世複雜的生活和美好感情。

被圍觀的藏戲表演

接下來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不同派別的藏戲,每一個派別都可謂是十八般武藝,繁多卻都博大精深。

白面具派(六百多年歷史)

賓頓巴

主要演出劇碼為《曲傑諾桑》

雅礱紮西雪巴

唱腔、服飾都與其他藏戲不同

其中“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的叫聲更是別具一格

尼木巴

劇碼從只有《諾手王子》擴大到《智美更登》《卓瓦桑姆》《蘇吉尼瑪》

它是唯一兼具白面具派和藍面具派的表演風格

藍白面具派

覺木隆

長期在拉薩市區住著呢

江嘎爾

據說是戲師那加根據定欽雲巴▪次仁旺堆寫的《諾桑傳記》

和八世班禪▪多仁班智達二人寫的一些書的精華編演而成

迥巴

最早成立的劇團

位於雅魯藏布江上游

香巴,也稱為紮西直巴

(有一個貴族叫紮西直巴

後來當過噶倫

他命令家鄉南木林“多吉▪常”的人學習江嘎爾藏戲)

安多派

這是不戴面具表演的派別

一般為獨唱

而且不配伴奏

其他派

芒康弦子舞

一種民間歌舞,弦子為伴奏樂器

表演的形式有點像男女山歌對唱或者鍋莊舞

丁青熱巴

素有“熱巴藝術之鄉”的美稱

主要流傳於昌都地區

是雪域高原古老燦爛文化中的一朵多彩奇葩

班戈諧欽

簡單來說就是藏北馱鹽、鹽糧交換、剪羊毛、打優酪乳、讚美山水、放牧時唱的歌

是民間勞作時最常用的歌舞

拉孜堆諧

在阿裡一帶

是一種融舞蹈、說唱、彈奏為一體的民間歌舞藝術表演形式

所有的藏戲派別大概就是這些,如果你還知道的話,歡迎評論分享!

怎麼樣?說了這麼多,你對藏戲有了大概瞭解嗎?

他們的面具是不是非常極具好看?

有沒有心動想要一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