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拍照模糊咋辦?簡單5招拯救你

我們在拍照時, 景深是真實存在的。

有景深, 就會有焦外, 進而使照片產生模糊。

而一張照片模糊並不僅僅是焦外, 還有可能是手抖等因素。

想要拍出好照片, 就必須要清楚。

手殘星人拍出的照片常常是這樣的:

這樣的:

或是這樣的:

要想告別手殘星人的噩夢嗎?

讓下文乾貨來拯救你~

一張清晰的片子是怎麼煉成的?

相機在我們手中,想要把看到的美景和事物拍攝出來,並拍攝清晰,首先要做到相機對焦正確、拍攝姿勢準確和景深應用恰當。

對焦

現在的鏡頭一般都有自動對焦模式(AF 模式),在操作時鏡頭對準拍攝主體,半按快門通過自動對焦進行合焦拍攝。 在使用自動對焦模式的時候,遇到對焦天空、單色面物體等,或者穿過密集的前景拍攝後方的主體,往往合不上焦,按不下去快門。

此時,就需要調整到手動對焦模式(MF 模式),在相機目鏡中看到清晰的畫面即合焦了,再按下快門拍攝。

在半按快門時,一定要分得清測光和對焦的區別。 一般相機按照中心點向外延展出9個方位區域;紅點顯示在對焦時合焦完成;顯示幕下端測光尺規顯示調節正確曝光,作為參考使用。

拍攝的姿勢

手持相機的姿勢決定了拍攝的照片是否清晰。 在拍攝過程中,手稍稍抖動就會使片子一片模糊。 手持相機的姿勢有幾條要訣:

畫圖作者:孫懿琳

1. 雙手持握相機(一手握緊機身,另一手托住鏡頭),雙肘彎曲並夾緊身體兩側以保持雙手的穩定;

2. 雙腳稍稍分開,與肩同齊,挺胸直立;

3. 在拍攝前調整呼吸,放鬆身體,在按快門時屏住呼吸;

4. 手指輕輕半按快門,待對焦完成後再按下快門;在實際的拍攝過程中,不可能永遠是站著拍攝,根據拍攝主體的水平線和角度可能會選擇

坐姿、趴姿,或者在光線比較暗的狀況下,有時我們也會依靠在樹幹、牆上等穩定之物來保持相機的穩定性或者半蹲利用膝蓋作為胳膊的支撐點進行拍攝。 如圖 2-2 所示。

畫圖作者:孫懿琳

在攝影的過程中,三腳架是必不可少的拍攝輔助工具,它可以讓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幾秒、幾分鐘、幾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進行曝光,這樣很多夜景、光繪等美麗的片子才會創作出來。

景深

景深是拍攝主體對焦的範圍,也就是拍攝主體清晰的範圍,即前後左右的空間範圍。

畫面上下空間虛化

畫圖作者:孫懿琳

畫面左右空間虛化

畫圖作者:孫懿琳

一般我們通過三種方式來調整景深:

1. 調整光圈大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也就是清晰的範圍越大,虛化的地方越少;光圈越大景深越小,也就是清晰的範圍越小,虛化的地方越多。

2. 調整焦距。在固定的光圈下,焦距越小(廣角鏡頭),景深越大;焦距越大(長焦鏡頭),景深越小。

3. 調整拍攝的距離。在固定光圈和焦距的情況下,我們距離拍攝主體越近,景深越小;距離拍攝主體越遠,景深越大。

為什麼要拍清晰?為什麼要拍虛化?

判斷一張片子的好壞從來都不是根據是否拍得清晰 , 有時攝影師為了營造好的效果故意虛化或者跑焦。有時一張片子完全失焦能夠出現意想不到的奇幻效果。這種片子因為是意外拍攝得到的,所以具有一定的獨特性。一般這種片子都為表現絢麗的色彩。

光圈 F8 快門速度 2s 焦距 70mm ISO200

此片是在清晨 4 點多鐘的撒哈拉大沙漠中看到朝霞,我坐在顛簸的大巴車中趕路景點,高感光度拍攝色彩我又不能接受,所以在這種狀況下想拍實很困難。思想一轉變,為什麼不能怕虛呢?表現朝霞,虛影更能突顯雲的變化莫測。於是手持相機設置 2 秒拍攝,鏡頭根據車行進速度對準遠處的山丘移動鏡頭,在大巴車的震動作用下,拍攝這張虛化的畫面。

有時攝影師也會選擇追焦形式拍攝運動的主體,以在畫面中形成主體相對清晰而背景模糊的效果,這樣畫面會營造一種高速運動的感覺。

光圈 F8 快門速度 1/30s 焦距 200mm ISO200

在可哥西裡,我們開著車行進,突然看到迎面跑過來一群藏羚羊,此時停車拍攝肯定是拍不到的,第一反應就是舉起相機調整參數拍攝。鏡頭根據藏羚羊的奔跑速度移動,導致主體藏羚羊相對清晰,而周圍的環境產生動感虛化,從而拍出藏羚羊奔跑的動感。

有時攝影師也會選擇慢門拍攝,讓其拍攝的主體在畫面中模糊,背景清晰,突出主體運動的姿態。

光圈 F22 快門速度 0.7s 焦距 35mm ISO200

在貴州荔波拍攝的下著暴雨的河水,原本該山谷中涓涓細流的溪水在暴雨的作用下卻突顯湍急,我想表現這種流動湍急的特徵,所以支上三腳架使用慢速快門,讓溪水帶有動感的虛化來表現這種狀態。

為什麼要把景物拍攝清晰呢?為什麼要把景物拍攝虛化呢?這要追溯到攝影的本質了。攝影本就是要記錄眼睛看到的景物,而眼睛大多數看到的就是清清楚楚的景物,所以要拍攝清晰。那為什麼要虛化呢?

攝影的第二個本質是通過攝影技巧表達攝影師的情感,傳遞視覺藝術和心境,這就需要用虛化等方式來表達。在讀完本章內容後,留一個練習作業供大家更好地掌握知識點:景深練習。拍攝同一個景,通過調整光圈、鏡頭焦距和拍攝距離,對比背景虛化程度。

眼睛看到的畫面和你心中的畫面是一樣的嗎

很多人在看到景物之後,拿起相機就拍攝,結果卻發現拍到的照片和自己看到的景有很大差別。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這就是我們本章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本書的核心內容。

首先我們要瞭解觀眾觀看照片的順序。假設一張照片掛在牆上,來來往往的人很多,那麼要想讓觀眾注意到這張照片,照片裡就必須有能夠吸引觀眾注意的內容或者某一個元素。

只有把觀眾吸引過來看了,才能使其停下腳步認真欣賞;只有專注欣賞,才能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和藝術魅力;只有感受到了作品的情感,才能夠細細品味、慢慢琢磨。

在明白觀眾看照片的邏輯順序之後,我們需要梳理清楚作為一個攝影師拍攝的第一步,即思考的方向,也就是吸引眼球;第二步才是情感表達、藝術體現。通過下面幾節內容我們可以瞭解什麼是吸引眼球的景,什麼畫面能體現出作者的情感。

你看到的物體是真實形態嗎

物體的真實形態

我們看到的物體均是通過光線折射到眼睛,再通過眼睛傳輸到腦海中形成的圖形。光線的折射是有方向性的,不可能全面地照射到物體全貌,這也使得我們看到的物體和物體本身的形態是不完全相同的,360 度全方位才是物體的真實形態,但也僅是在腦海中才能想像到。因為看不到物體的全貌,這也使得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拍攝景別和角度創造出非常有魅力的作品。

景別

先瞭解什麼是“景”。被拍攝的畫面,不論是人物、動物、物體還是風景,都統稱為“景”。景別是指相機與被拍攝的景之間的距離不同,而拍出的畫面範圍大小也不同的表達方式。景別一般可劃分為五種,由近至遠分別為 :特寫、近景、中景、全景、遠景。下圖中所示為拍攝人物的不同景別,如圖所示:一般在表達景的特徵時會選用特寫、近景或中景;在表達景的姿態時會選用中景或全景;在表達景所處的環境時會選用遠景。

畫圖作者:孫懿琳

遠景

表現環境全貌,展示主體與空間環境的關係,在畫面中注重環境裡信息量的表達或者展示景的宏大場面。

拍攝角度

攝影的精髓在於視覺角度的選擇。景在某一個空間是固定存在的,怎麼樣才能夠拍得好完全取決於拍攝角度的選擇。景的前後左右、東南西北方向都可以開展拍攝。

在攝影拍攝現場,一直存在著這種現象,很多攝影愛好者同在一個環境拍攝同一景,結果拍出來的照片差別巨大,這就是拍攝角度的不同所致。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同一個物體的不同角度呈現。

光圈 F2.8 快門速度 1/500s 焦距 200mm

此片是我與學生走在大雁塔邊的公園中,偶然發現一處逆光的葉子閃爍著金色光芒,於是舉起相機拍攝下來。此時,樹葉處於逆光下。

攝影師在拍攝時,假設景不動,相機四周平行移動,與景之間按照平行方位,會拍攝出順光、側光、逆光、側逆光等效果的片子,同時利用與景之間的上下高矮角度變化可以拍攝出平視、仰視、俯視、垂直等效果的片子。

畫圖作者:孫懿琳

平視是相機鏡頭與被拍攝主體在同一水準位上的拍攝角度,拍攝出來的照片自然、和諧。平視的照片很多攝影師認為是最容易拍攝的,而我的觀點正好相反,平視的好作品是最難拍攝的。

平視的照片需要特別注意被拍攝主體的“正”的形象。要想拍攝出“正”的形象,在選用鏡頭時廣角就應慎用,以免在拍攝中容易發生畸變;在對焦時應尋找主體的中心位置,不然主體形象也會發生變形。

光圈 F18 快門速度 1/125s 焦距 85mm

此片是拍攝由一名清華的博士設計的房子,現在是一個老農在此常住。從院內往外觀看正好有一處美麗的風光映入眼簾,不過在拍攝後效果不是很理想,當時拍攝時間快到中午,光線比較硬,導致畫面的視覺焦點集中在建築物上。

在這種情況下,就應專注於拍攝建築物,利用平視把建築物的每一線條都拍攝得橫平豎直、方方正正,這樣人才敢住,才敢穿行這道門;若拍攝的線條是傾斜的,則會給人造成傾斜感,帶來危險的信號,我們也就為畫面中的這位元老農而擔憂了。

光圈 F2.2 快門速度 1/100s 焦距 28mm

此片的主人翁是鳳凰古城的一位賣鮮花的婦人,為了生計吆呼著幾塊錢的鮮花販賣,令人心酸。利用俯拍放大前景,縮小主體在畫面中的分量,表現主體的微小。

俯拍是相機鏡頭高於被拍攝主體的拍攝角度,拍攝出的景高度變矮,頂端更加突出,比如俯拍人像,會使人身高變矮,臉顯瘦,眼睛顯大,從而更有戲劇性。一般使用廣角鏡頭進行拍攝,誇張地表現主體。

光圈 F2.8 快門速度1/500s 焦距 28mm

它抬著頭仰望著我,渴求食物的眼神非常動人。舉起相機,利用俯拍的特性可以把它那種如同精靈般的模樣展現出來。

你為什麼要拍這張片子?你的關注點在哪裡?

攝影初學者大多數在看到一個美麗的景後,喜歡不停地按快門,卻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去拍攝該物件,所以拍出來的片子往往沒有重點,也不能吸引觀眾留心觀看或者打動觀眾。現在,我們回想一下,在被某個景或者物體所吸引的時候,往往都是被該物體的什麼所吸引?答案就是它的某種特徵吸引了我們。

假設我們來到一個地方,這裡的天空、山、水、花朵、樹木、草叢和動物等,它們都有自己獨有的特徵,也就都能成為我們拍攝的對象。攝影師就是要把這些獨有的特徵融入到自己的攝影作品中,比如我們看到花會被它的色彩所吸引;看到山川會被它的形態所吸引 ;看到雨後雲層會被它的光影所吸引 ;看到河流會被它的曲線所吸引 ;看到孩子會被他(她)的天真、可愛所吸引;也會看到眾多物體被它們形成的圖案所吸引;同樣會看到某事物而聯想到其他所吸引......

當這個原理清楚後,我們在實際拍攝中只要重點表現吸引我們的那個景的特徵就足夠了,這就是所謂的攝影中“減法”思維。

光圈 F3.5 快門速度 1/3200s 焦距 200mm

在大雁塔附近拍攝夕陽。大雁塔、夕陽都沒有特別引起我的興趣,而是這幾枝松樹枝的線條形態引起了我的關注,引發了我一些聯想。為了突出松樹枝的線條和視覺聚焦,把夕陽放在了松樹枝的中央懷抱中。

光圈 F4.5 快門速度 1/180s 焦距 168mm

在埃及開羅,我竟想不到會如此落後,汽車、自行車、行人,幾乎沒有什麼交通規則可言,於是我想用交通狀況來反映埃及的現狀,亦有“管中窺豹”之意。吸引我的是埃及的環境現狀,利用騎自行車的人在馬路正中心行駛,引導到遠處橫穿馬路的行人,表現出這種無序的狀態。

當我們來到一個地方後,你能判斷具體吸引你的興趣點在哪兒嗎?或者說還有哪些點能夠成為吸引你的興趣點。下面我們簡單瞭解一下能夠給景帶來特徵的因素的基礎知識,通過對這些知識的認識,在看到某一景後腦海中就會浮現出相應的畫面,就會有針對性地對拍攝時間、拍攝角度、拍攝技法等做出判斷。

畫面上下空間虛化

畫圖作者:孫懿琳

畫面左右空間虛化

畫圖作者:孫懿琳

一般我們通過三種方式來調整景深:

1. 調整光圈大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也就是清晰的範圍越大,虛化的地方越少;光圈越大景深越小,也就是清晰的範圍越小,虛化的地方越多。

2. 調整焦距。在固定的光圈下,焦距越小(廣角鏡頭),景深越大;焦距越大(長焦鏡頭),景深越小。

3. 調整拍攝的距離。在固定光圈和焦距的情況下,我們距離拍攝主體越近,景深越小;距離拍攝主體越遠,景深越大。

為什麼要拍清晰?為什麼要拍虛化?

判斷一張片子的好壞從來都不是根據是否拍得清晰 , 有時攝影師為了營造好的效果故意虛化或者跑焦。有時一張片子完全失焦能夠出現意想不到的奇幻效果。這種片子因為是意外拍攝得到的,所以具有一定的獨特性。一般這種片子都為表現絢麗的色彩。

光圈 F8 快門速度 2s 焦距 70mm ISO200

此片是在清晨 4 點多鐘的撒哈拉大沙漠中看到朝霞,我坐在顛簸的大巴車中趕路景點,高感光度拍攝色彩我又不能接受,所以在這種狀況下想拍實很困難。思想一轉變,為什麼不能怕虛呢?表現朝霞,虛影更能突顯雲的變化莫測。於是手持相機設置 2 秒拍攝,鏡頭根據車行進速度對準遠處的山丘移動鏡頭,在大巴車的震動作用下,拍攝這張虛化的畫面。

有時攝影師也會選擇追焦形式拍攝運動的主體,以在畫面中形成主體相對清晰而背景模糊的效果,這樣畫面會營造一種高速運動的感覺。

光圈 F8 快門速度 1/30s 焦距 200mm ISO200

在可哥西裡,我們開著車行進,突然看到迎面跑過來一群藏羚羊,此時停車拍攝肯定是拍不到的,第一反應就是舉起相機調整參數拍攝。鏡頭根據藏羚羊的奔跑速度移動,導致主體藏羚羊相對清晰,而周圍的環境產生動感虛化,從而拍出藏羚羊奔跑的動感。

有時攝影師也會選擇慢門拍攝,讓其拍攝的主體在畫面中模糊,背景清晰,突出主體運動的姿態。

光圈 F22 快門速度 0.7s 焦距 35mm ISO200

在貴州荔波拍攝的下著暴雨的河水,原本該山谷中涓涓細流的溪水在暴雨的作用下卻突顯湍急,我想表現這種流動湍急的特徵,所以支上三腳架使用慢速快門,讓溪水帶有動感的虛化來表現這種狀態。

為什麼要把景物拍攝清晰呢?為什麼要把景物拍攝虛化呢?這要追溯到攝影的本質了。攝影本就是要記錄眼睛看到的景物,而眼睛大多數看到的就是清清楚楚的景物,所以要拍攝清晰。那為什麼要虛化呢?

攝影的第二個本質是通過攝影技巧表達攝影師的情感,傳遞視覺藝術和心境,這就需要用虛化等方式來表達。在讀完本章內容後,留一個練習作業供大家更好地掌握知識點:景深練習。拍攝同一個景,通過調整光圈、鏡頭焦距和拍攝距離,對比背景虛化程度。

眼睛看到的畫面和你心中的畫面是一樣的嗎

很多人在看到景物之後,拿起相機就拍攝,結果卻發現拍到的照片和自己看到的景有很大差別。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這就是我們本章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本書的核心內容。

首先我們要瞭解觀眾觀看照片的順序。假設一張照片掛在牆上,來來往往的人很多,那麼要想讓觀眾注意到這張照片,照片裡就必須有能夠吸引觀眾注意的內容或者某一個元素。

只有把觀眾吸引過來看了,才能使其停下腳步認真欣賞;只有專注欣賞,才能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和藝術魅力;只有感受到了作品的情感,才能夠細細品味、慢慢琢磨。

在明白觀眾看照片的邏輯順序之後,我們需要梳理清楚作為一個攝影師拍攝的第一步,即思考的方向,也就是吸引眼球;第二步才是情感表達、藝術體現。通過下面幾節內容我們可以瞭解什麼是吸引眼球的景,什麼畫面能體現出作者的情感。

你看到的物體是真實形態嗎

物體的真實形態

我們看到的物體均是通過光線折射到眼睛,再通過眼睛傳輸到腦海中形成的圖形。光線的折射是有方向性的,不可能全面地照射到物體全貌,這也使得我們看到的物體和物體本身的形態是不完全相同的,360 度全方位才是物體的真實形態,但也僅是在腦海中才能想像到。因為看不到物體的全貌,這也使得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拍攝景別和角度創造出非常有魅力的作品。

景別

先瞭解什麼是“景”。被拍攝的畫面,不論是人物、動物、物體還是風景,都統稱為“景”。景別是指相機與被拍攝的景之間的距離不同,而拍出的畫面範圍大小也不同的表達方式。景別一般可劃分為五種,由近至遠分別為 :特寫、近景、中景、全景、遠景。下圖中所示為拍攝人物的不同景別,如圖所示:一般在表達景的特徵時會選用特寫、近景或中景;在表達景的姿態時會選用中景或全景;在表達景所處的環境時會選用遠景。

畫圖作者:孫懿琳

遠景

表現環境全貌,展示主體與空間環境的關係,在畫面中注重環境裡信息量的表達或者展示景的宏大場面。

拍攝角度

攝影的精髓在於視覺角度的選擇。景在某一個空間是固定存在的,怎麼樣才能夠拍得好完全取決於拍攝角度的選擇。景的前後左右、東南西北方向都可以開展拍攝。

在攝影拍攝現場,一直存在著這種現象,很多攝影愛好者同在一個環境拍攝同一景,結果拍出來的照片差別巨大,這就是拍攝角度的不同所致。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同一個物體的不同角度呈現。

光圈 F2.8 快門速度 1/500s 焦距 200mm

此片是我與學生走在大雁塔邊的公園中,偶然發現一處逆光的葉子閃爍著金色光芒,於是舉起相機拍攝下來。此時,樹葉處於逆光下。

攝影師在拍攝時,假設景不動,相機四周平行移動,與景之間按照平行方位,會拍攝出順光、側光、逆光、側逆光等效果的片子,同時利用與景之間的上下高矮角度變化可以拍攝出平視、仰視、俯視、垂直等效果的片子。

畫圖作者:孫懿琳

平視是相機鏡頭與被拍攝主體在同一水準位上的拍攝角度,拍攝出來的照片自然、和諧。平視的照片很多攝影師認為是最容易拍攝的,而我的觀點正好相反,平視的好作品是最難拍攝的。

平視的照片需要特別注意被拍攝主體的“正”的形象。要想拍攝出“正”的形象,在選用鏡頭時廣角就應慎用,以免在拍攝中容易發生畸變;在對焦時應尋找主體的中心位置,不然主體形象也會發生變形。

光圈 F18 快門速度 1/125s 焦距 85mm

此片是拍攝由一名清華的博士設計的房子,現在是一個老農在此常住。從院內往外觀看正好有一處美麗的風光映入眼簾,不過在拍攝後效果不是很理想,當時拍攝時間快到中午,光線比較硬,導致畫面的視覺焦點集中在建築物上。

在這種情況下,就應專注於拍攝建築物,利用平視把建築物的每一線條都拍攝得橫平豎直、方方正正,這樣人才敢住,才敢穿行這道門;若拍攝的線條是傾斜的,則會給人造成傾斜感,帶來危險的信號,我們也就為畫面中的這位元老農而擔憂了。

光圈 F2.2 快門速度 1/100s 焦距 28mm

此片的主人翁是鳳凰古城的一位賣鮮花的婦人,為了生計吆呼著幾塊錢的鮮花販賣,令人心酸。利用俯拍放大前景,縮小主體在畫面中的分量,表現主體的微小。

俯拍是相機鏡頭高於被拍攝主體的拍攝角度,拍攝出的景高度變矮,頂端更加突出,比如俯拍人像,會使人身高變矮,臉顯瘦,眼睛顯大,從而更有戲劇性。一般使用廣角鏡頭進行拍攝,誇張地表現主體。

光圈 F2.8 快門速度1/500s 焦距 28mm

它抬著頭仰望著我,渴求食物的眼神非常動人。舉起相機,利用俯拍的特性可以把它那種如同精靈般的模樣展現出來。

你為什麼要拍這張片子?你的關注點在哪裡?

攝影初學者大多數在看到一個美麗的景後,喜歡不停地按快門,卻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去拍攝該物件,所以拍出來的片子往往沒有重點,也不能吸引觀眾留心觀看或者打動觀眾。現在,我們回想一下,在被某個景或者物體所吸引的時候,往往都是被該物體的什麼所吸引?答案就是它的某種特徵吸引了我們。

假設我們來到一個地方,這裡的天空、山、水、花朵、樹木、草叢和動物等,它們都有自己獨有的特徵,也就都能成為我們拍攝的對象。攝影師就是要把這些獨有的特徵融入到自己的攝影作品中,比如我們看到花會被它的色彩所吸引;看到山川會被它的形態所吸引 ;看到雨後雲層會被它的光影所吸引 ;看到河流會被它的曲線所吸引 ;看到孩子會被他(她)的天真、可愛所吸引;也會看到眾多物體被它們形成的圖案所吸引;同樣會看到某事物而聯想到其他所吸引......

當這個原理清楚後,我們在實際拍攝中只要重點表現吸引我們的那個景的特徵就足夠了,這就是所謂的攝影中“減法”思維。

光圈 F3.5 快門速度 1/3200s 焦距 200mm

在大雁塔附近拍攝夕陽。大雁塔、夕陽都沒有特別引起我的興趣,而是這幾枝松樹枝的線條形態引起了我的關注,引發了我一些聯想。為了突出松樹枝的線條和視覺聚焦,把夕陽放在了松樹枝的中央懷抱中。

光圈 F4.5 快門速度 1/180s 焦距 168mm

在埃及開羅,我竟想不到會如此落後,汽車、自行車、行人,幾乎沒有什麼交通規則可言,於是我想用交通狀況來反映埃及的現狀,亦有“管中窺豹”之意。吸引我的是埃及的環境現狀,利用騎自行車的人在馬路正中心行駛,引導到遠處橫穿馬路的行人,表現出這種無序的狀態。

當我們來到一個地方後,你能判斷具體吸引你的興趣點在哪兒嗎?或者說還有哪些點能夠成為吸引你的興趣點。下面我們簡單瞭解一下能夠給景帶來特徵的因素的基礎知識,通過對這些知識的認識,在看到某一景後腦海中就會浮現出相應的畫面,就會有針對性地對拍攝時間、拍攝角度、拍攝技法等做出判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