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十九大”:旅遊業可覓得那些商機?

一、康養、養老與旅遊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 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 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深入開展脫貧攻堅, 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 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畫。 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儘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 完善失業、工傷保險制度。 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 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 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 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 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 發展殘疾人事業, 加強殘疾康復服務。

實施健康中國戰略。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 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 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 全面取消以藥養醫, 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 堅持預防為主, 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宣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預防控制重大疾病。 實施食品安全戰略, 讓人民吃得放心。 堅持中西醫並重, 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 支援社會辦醫, 發展健康產業。 促進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 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 推進醫養結合, 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

重點:養老服務業政策利好, 市場空間巨大, 在健康中國戰略與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 康養旅遊只是剛剛起步。

二、生態與旅遊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建設美麗中國, 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建設美麗中國。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 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 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推進綠色發展。 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 建立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體系。 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 發展綠色金融, 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 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 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迴圈利用, 實施國家節水行動, 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迴圈連結。宣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

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提升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嚴格保護耕地,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重點: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是旅遊產業發展的保障。

三、文化與旅遊

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党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籌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力度支援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

重點: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在居民對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下,文化將會進一步活態化、物態化、業態化。在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結合旅遊扶貧政策後,文旅產業也大有可為。

四、鄉村與旅遊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管道。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重點:田園綜合體、美麗鄉村等概念獲得新的依託,未來圍繞“農村”的田園養生、鄉村旅遊、康養旅居項目大有可為。

五、城鎮與旅遊

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支援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加快邊疆發展,確保邊疆鞏固、邊境安全。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重點:特色小鎮概念仍將持續發酵,此外,依附於北京等一線城市的“衛星城”作為承接養老、旅遊、休閒職能的載體,會催生大量旅遊產業的投資項目。

六、其他產業與旅遊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品質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品質優勢。

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用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準。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資訊、物流等基礎設施網路建設。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重點:涉及實體經濟、互聯網、基礎設施、製造業,而兼具去庫存和消費升級概念的旅遊產業,會在產業變革浪潮中全面收益。

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迴圈連結。宣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

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提升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嚴格保護耕地,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重點: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是旅遊產業發展的保障。

三、文化與旅遊

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党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籌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力度支援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

重點: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在居民對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下,文化將會進一步活態化、物態化、業態化。在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結合旅遊扶貧政策後,文旅產業也大有可為。

四、鄉村與旅遊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管道。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重點:田園綜合體、美麗鄉村等概念獲得新的依託,未來圍繞“農村”的田園養生、鄉村旅遊、康養旅居項目大有可為。

五、城鎮與旅遊

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支援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加快邊疆發展,確保邊疆鞏固、邊境安全。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重點:特色小鎮概念仍將持續發酵,此外,依附於北京等一線城市的“衛星城”作為承接養老、旅遊、休閒職能的載體,會催生大量旅遊產業的投資項目。

六、其他產業與旅遊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品質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品質優勢。

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用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準。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資訊、物流等基礎設施網路建設。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重點:涉及實體經濟、互聯網、基礎設施、製造業,而兼具去庫存和消費升級概念的旅遊產業,會在產業變革浪潮中全面收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