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想讓孩子玩手機?那家長也別在他面前玩

6歲前玩手機有害無益;孩子越大, 越應多溝通和理解, 粗暴干預適得其反

手機對孩子的吸引力很大, 不少孩子很小就愛上了玩手機。

如今, 手機已經成為生活必需品。 青少年手機上癮也越來越成為很多家長的一塊心病。 近日, 美國"生活駭客網"刊文, 對三個年齡段孩子手機成癮問題給出建議。

6歲前:嚴格限制使用手機

很多孩子不到6歲就開始玩手機。 6歲前玩手機有害無益, 手機對兒童視力的傷害至少是電視的2倍。

家長應給孩子多安排一些不涉及螢幕的活動, 多參加戶外運動。 這個階段孩子模仿能力極強, 家長應樹立榜樣, 儘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

6~12歲:商量使用規則

有些家長在這個年齡段給孩子買手機。 這意味著, 家長的角色從"日常管控者"變為"定期顧問"。 瑟曼正考慮給兒子買個手機, 但很擔心, 說:"手機猶如潘朵拉盒子, 但是不給孩子買又不切實際。 "

小學到中學的過渡期也是孩子學習社交的開始階段。 如果一定要給孩子配手機, 家長要注意監控和管理孩子在家庭之外使用手機的情況。 在家裡, 家長應與孩子商量使用手機的規則, 越具體越好。 比如, 吃飯不玩手機, 作業沒做完不玩手機,

到任何地方都必須給父母發條短信報平安。

美國教育專家蘇珊·波普克表示, 如果家長擔心孩子通過手機訪問"不恰當"網路內容, 不妨採取主動措施過濾上網內容。 而且, 要注意觀察和管理孩子的社交媒體帳號。 這個階段, 手機已經不再是良好行為的"獎賞", 而是幫助孩子塑造成熟人格的一種工具。

12~18歲:注意方式方法

孩子步入初高中階段, 也正是他們加深和擴大社交圈(線上和線下)的關鍵時期。 因此, 手機使用方面的挑戰最大。 到12歲時, 大多數孩子都擁有了自己的手機, 還沒有手機的孩子自然會感受到來自同伴的壓力。 曼妮的女兒今年14歲, 剛上高中, 12歲時就擁有了自己的手機。 曼妮認為, 中學階段是孩子融入社會圈子的關鍵時期, 孩子也越來越渴望能和朋友一起出去玩, 有點零花錢。 家長一定程度上學會放手的同時, 要繼續保證一些硬性規定。 曼妮規定, 女兒所有社交媒體活動必須對父母開放, 手機電量低於20%時必須停止使用。

由於青少年喜歡探索規則的邊界,

這對家長的一些"過濾措施"構成了巨大挑戰。 另外, 玩手機浪費太多時間, 而孩子的自製力又十分薄弱。 因此, 必要時應採取強制措施, 但必須注意方式方法, 直接拿走手機可能不合適。 孩子越大, 越應多溝通和理解。 粗暴干預, 適得其反。

老玩手機腦子老得快

新聞連結

智慧手機的普及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危害也不容小覷。近日英國一位神經科專家警告,過度使用手機會讓人變傻。

英國牛津大學林肯學院研究員格林菲爾德說,隨著高科技產品的廣泛應用,當今一代人越來越不需要獨立解決問題和積累知識。蘇珊·格林菲爾德解釋說:"人們無需關注細節,記住別人名字和會面時間已不再重要,因為只需要在手機螢幕上點擊按鈕就行。不過,大腦功能遵循'用進廢退'原則,如果長期缺乏鍛煉,大腦的記憶功能可能會受到削弱。"

格林菲爾德指出,把時間花在螢幕世界裡,就會擠佔現實世界中學習、遊玩和社交活動的時間。格林菲爾德還對人們的思考和思維方式越來越依靠智慧手機提出批評。她指出依靠技術獲取資訊看似無害,卻會深刻影響人們日常對複雜問題的理解認知。

新聞連結

智慧手機的普及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危害也不容小覷。近日英國一位神經科專家警告,過度使用手機會讓人變傻。

英國牛津大學林肯學院研究員格林菲爾德說,隨著高科技產品的廣泛應用,當今一代人越來越不需要獨立解決問題和積累知識。蘇珊·格林菲爾德解釋說:"人們無需關注細節,記住別人名字和會面時間已不再重要,因為只需要在手機螢幕上點擊按鈕就行。不過,大腦功能遵循'用進廢退'原則,如果長期缺乏鍛煉,大腦的記憶功能可能會受到削弱。"

格林菲爾德指出,把時間花在螢幕世界裡,就會擠佔現實世界中學習、遊玩和社交活動的時間。格林菲爾德還對人們的思考和思維方式越來越依靠智慧手機提出批評。她指出依靠技術獲取資訊看似無害,卻會深刻影響人們日常對複雜問題的理解認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