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在孩子需要愛的時候請抱緊他,不要等到他長大了,認不得你啊

國慶日期間,Z回家省親。十多年前,Z的父親在他上大學的時候就因病過世了,

後來,母親再婚,重組了家庭,便離開了鄉下的老家,到縣城租房居住,打工生活。

Z聽姨媽說,母親總鬧腿疼,可能是因為租住的房子太潮濕,提議讓Z與兩個妹妹拿出些錢來給母親買個二手樓房,之前,Z的姨媽已經幫忙看中了一套樓房,價格為17萬元。

於是,Z的姨媽提出了這樣的方案:由Z的母親拿出3萬元,其他的費用他們兄妹三人解決。Z的母親打工多年,拿出3萬元是沒有一點問題的。

Z考慮自己是兄長,當年讀書的時候,也得到兩個妹妹的資助,便主動提出拿出10萬元,由兩個妹妹各拿2萬元,並約定在母親百年後,將房子賣掉,按照股份將錢分給兩個妹妹。

這個方案得到了Z、Z的兩個妹妹,以及姨媽的支持,原本以為買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卻遭到了Z的母親斷然拒絕,理由是擔心Z拿走了錢去買房,以後不給她養老。

儘管Z的兩個妹妹、姨媽都給他的母親做了思想工作,但始終說不通,這讓Z傷透了心,沒待上幾天,就返回了廣州。

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奇怪,怎麼會有這麼不相信兒子的母親,

是不是兒子做了什麼大逆不道的事情?

不是的,只是這對母子之間缺乏感情,彼此很陌生,加上Z的母親性格有些怪癖,所以,才導致了母親不相信兒子,兒子怪母親的結果。

Z有兩個妹妹,他與大妹的年齡相差一歲,也就是說,在他3個月的時候,他的媽媽就懷上了大妹,媽媽懷上二胎後,Z就由奶奶照顧,在他的印象中,他的童年裡只有奶奶,對於媽媽的印象十分模糊。

Z的父親很重視教育,鄉下的教學水準差,就把兒子送到縣城裡最好的小學,那一年Z才5歲,住在縣城的叔叔家裡,只有週末,父親才將他接回家。

Z的父母以種田為生,在南方一年四季田裡都有幹不完的活兒,他的母親大部分時間都在忙農活,加之有奶奶照顧,

所以,在Z的印象中從來沒有與母親坐下來聊聊天,母親也從來沒有問過他在學校的生活、學習情況,只有父親偶爾問一下。

所以,Z在家的近20年裡,他與母親就像兩條平行線,雖然經常見面,但從來沒有過感情上溝通。大學畢業後,Z去異地發展,與母親見面的機會就更少了,只是偶爾打個電話寒暄兩句,就沒有話說了。

2010年,Z的兒子出生了,Z滿心歡喜地告訴了母親,希望母親能過來幫幫忙,卻遭到拒絕,Z很失落,更讓Z傷心的是,自從兒子出生到現在兒子8歲,母親從來沒有打過電話,關心過孩子,這讓Z對母親很不滿。

Z仔細回憶,自從他上大學到現在,有十多年時間了,母親也只打過兩個電話,一個是要他寄錢回家還帳,另一個是告訴Z她要改嫁之事。

國慶回家,Z的母親依然照常上班,也沒有給Z做過一頓飯,吃早飯,Z就找個早餐鋪子解決,中午、晚飯大多會有人請,因為他縣城的親戚朋友多,知道他回來了,都會請他吃飯。

其實,母親這樣不聞不問,並不是第一次,這麼多年來,母親似乎都那麼忙,從來沒有好好地和兒子待上過半天。

Z說他找不到家的感覺,也不知道該怎麼和母親溝通,他期望中的家是什麼樣子呢?就是有地方住,有娘做頓飯吃,就這麼簡單。但這兩個條件都滿足不了。

因為他的母親租住在縣城,條件有限,住不下,鄉下的老家已十多年沒人住,回家只能住在姨媽、舅舅家,最令他無法忍受的是母親的冷若冰霜,好像他這個兒子回來與否都沒有多大關係。

沒有這樣經歷的人,可能很難理解世上怎麼會有這樣的母子!有什麼話不可以好好坐下來好好溝通呢?

現在Z已經快40歲了,他覺得與母親的關係也就這樣了,“她老了,我養她,只希望她不要覺得我這個兒子算計她就好,至於感情真的很淡薄,也無法彌補了。”

追本溯源,Z與母親的問題早在他幼年時期就埋下了隱患,看似母親從來沒有離開過Z,一直陪伴著他,但是這種沒有感情的溝通與交流,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才導致了現在母子之間形同陌路的尷尬。

缺乏母愛的孩子長大後,影響的不僅是母子關係,還會影響他的人格發展。

Z曾有過幾次戀愛失敗的經歷,原因都是因女孩覺得Z不像個男人,反倒像個孩子,因為他會對女友特別依賴,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時纏著對方,剛見過面也要打電話,分開幾天,就魂不守舍,讓女孩覺得這個人太黏了,受不了。

其實,Z的依賴情緒是退化性行為反映,根源在於他小時候沒有獲得母親足夠的關注,Z長大後就會尋找與母愛相似的,諸如被認同、被保護的感覺,因此會表現得像個孩子一樣依附他人。

0—6歲是人格成形期,在這個階段,母親要陪在孩子身邊,給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

這個故事是真實的,是發生在我身邊一個親戚身上的,希望通過這個故事,喚醒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不要等到孩子長大了,才覺得他陌生。

2010年,Z的兒子出生了,Z滿心歡喜地告訴了母親,希望母親能過來幫幫忙,卻遭到拒絕,Z很失落,更讓Z傷心的是,自從兒子出生到現在兒子8歲,母親從來沒有打過電話,關心過孩子,這讓Z對母親很不滿。

Z仔細回憶,自從他上大學到現在,有十多年時間了,母親也只打過兩個電話,一個是要他寄錢回家還帳,另一個是告訴Z她要改嫁之事。

國慶回家,Z的母親依然照常上班,也沒有給Z做過一頓飯,吃早飯,Z就找個早餐鋪子解決,中午、晚飯大多會有人請,因為他縣城的親戚朋友多,知道他回來了,都會請他吃飯。

其實,母親這樣不聞不問,並不是第一次,這麼多年來,母親似乎都那麼忙,從來沒有好好地和兒子待上過半天。

Z說他找不到家的感覺,也不知道該怎麼和母親溝通,他期望中的家是什麼樣子呢?就是有地方住,有娘做頓飯吃,就這麼簡單。但這兩個條件都滿足不了。

因為他的母親租住在縣城,條件有限,住不下,鄉下的老家已十多年沒人住,回家只能住在姨媽、舅舅家,最令他無法忍受的是母親的冷若冰霜,好像他這個兒子回來與否都沒有多大關係。

沒有這樣經歷的人,可能很難理解世上怎麼會有這樣的母子!有什麼話不可以好好坐下來好好溝通呢?

現在Z已經快40歲了,他覺得與母親的關係也就這樣了,“她老了,我養她,只希望她不要覺得我這個兒子算計她就好,至於感情真的很淡薄,也無法彌補了。”

追本溯源,Z與母親的問題早在他幼年時期就埋下了隱患,看似母親從來沒有離開過Z,一直陪伴著他,但是這種沒有感情的溝通與交流,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才導致了現在母子之間形同陌路的尷尬。

缺乏母愛的孩子長大後,影響的不僅是母子關係,還會影響他的人格發展。

Z曾有過幾次戀愛失敗的經歷,原因都是因女孩覺得Z不像個男人,反倒像個孩子,因為他會對女友特別依賴,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時纏著對方,剛見過面也要打電話,分開幾天,就魂不守舍,讓女孩覺得這個人太黏了,受不了。

其實,Z的依賴情緒是退化性行為反映,根源在於他小時候沒有獲得母親足夠的關注,Z長大後就會尋找與母愛相似的,諸如被認同、被保護的感覺,因此會表現得像個孩子一樣依附他人。

0—6歲是人格成形期,在這個階段,母親要陪在孩子身邊,給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

這個故事是真實的,是發生在我身邊一個親戚身上的,希望通過這個故事,喚醒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不要等到孩子長大了,才覺得他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