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湖北煤炭產業去產能跑出“黃石速度”

黃石市袁倉煤礦的老礦井退出歷史舞臺。本報記者 傅堅 通訊員 王劍 攝

長江商報消息去年關閉16家煤炭企業煤礦,化解煤炭過剩產能135萬噸,三年任務一年完成

編者按

如今的黃石,天藍、地綠、水清、氣爽,半城山色半城湖,讓人仿佛置身圖畫之中。從“光灰城市”到“半城山色半城湖”,黃石這座有著近百年採煤歷史的工礦老城何以蝶變成“生態美城”?連日來,長江商報記者實地踏訪了黃石市。

□本報記者 劉迅 通訊員 賀大慶 王劍

今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其中去產能是改革五大任務之首。在2017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湖北省釋放出煤炭去產能決心——兩年之內,湖北省內煤炭生產企業將全部關閉,全域退出煤炭生產行業。

去年,黃石這座有著近百年採煤歷史的城市已加快轉型,率先在湖北省實現煤炭生產企業全域“清零”。連日來,長江商報記者來到黃石市探訪。

湖北“最大礦井”封井

黃石坐擁豐富的礦產資源,

曾有過“傲人”的GDP,成就過“黃老二”的輝煌。如今,為了青山綠水,黃石對煤炭生產堅決說“不”。

3月1日,長江商報記者來到黃石市西塞山區,沿著一條蜿蜒的盤山公路步行,找到曾經的袁倉煤礦老址。不復當年開採時的熱鬧場景,出煤的礦井被一人多高的圍牆圈起,一旁高高的井架鏽跡斑斑,安靜地守望著整個礦區。

袁倉煤礦隸屬黃石工礦集團,是湖北省最大的國有老礦,

於2014年關閉。礦區不遠處一棟4層樓的老房子,過去曾是礦區辦公樓,如今成為黃石工礦集團的“臨時”辦公地。

“過去,工礦集團僅黃石地區就有4個煤礦,僅袁倉煤礦高峰時就有工人4000多人;現在,集團留守人員不到110人。”黃石工礦集團副總經理張祖華說,去年底,集團完成了最後一個煤礦——株樹煤礦的關閉退出,成為了一家徹底不產煤的“煤礦企業”。

長江商報記者瞭解到,該集團於2004年由黃石礦務局改制成立,

是湖北省最大的煤炭生產企業。

張祖華在工礦集團幹了30多年,幹過一線工人、當過班長。當日,他帶著長江商報記者再次回到袁倉煤礦的老井口,他說,袁倉有3個井口,現已全部被封。踩過石渣小道,記者見到袁倉煤礦赫赫有名的“三楚第一井”,這個湖北省最大的礦井,如今只能依稀從牆壁上斑駁的題字上辨別。張祖華回憶,這口礦井有60多年歷史,下采深度足有1000多米。

2014年底,隨著一聲炮響,這口礦井轟然關閉。

“由於煤礦資源日漸枯竭,黃石地區的煤礦開採難度越來越大。因下挖程度深,礦井內瓦斯含量較高,地下水問題突出,安全成為隱患。”張祖華說,集團幾個礦廠煤炭主要供應本地兩家電廠。預計來算,每噸煤開採成本達300元至400元,2014年至去年上半年,一噸煤只能賣200多元。“開採一噸虧一噸,價格比外購的煤還貴,公司經營難以為繼。”

長江商報瞭解到,2012年以來,黃石地區煤炭價格從頂峰時期的每噸542.56元有限公司、平安保險等25家企業提供就業崗位近2000個。

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安置煤礦職工,黃石市政府按照“補到位、安到位、扶到位”原則,通過召開專場招聘會、發放求職補貼、免費提供轉崗就業培訓、開發公益性崗位等多種方式,拓寬煤炭去產能後職工就業管道。

黃石用生態新城詮釋經濟新動能

每逢週末,到黃石金海開發區登山、採茶、遊玩的市民絡繹不絕。本報記者 傅堅 通訊員 王劍 攝

長江商報消息“煤都”轉型打造茶品牌,鋼鐵企業轉型“高精尖”,大做綠色GDP加法

□本報記者 劉迅

通訊員 賀大慶 王劍

磁湖岸邊垂柳千條,湖底沙石水草清晰可見。每天傍晚,黃石市民黃甯甯都要沿著磁湖轉悠一圈:“看看這綠山頭、綠草地,呼吸一下磁湖的氧氣,一天的疲憊就消除了。”

輝煌的工業之都,曾因資源枯竭而一度衰落,如今因轉型再次崛起。今天的黃石,天藍、地綠、水清、氣爽,半城山色半城湖,讓人仿佛置身圖畫之中,工礦老城已成功蝶變為“生態美城”。

轉型:“煤都”打造白茶產業鏈

每逢週末,到黃石金海開發區登山、採茶、遊玩的市民絡繹不絕。綠色的山峰、清新的空氣,採茶、農家樂,吸引著眾多市民。很難想像,金海開發區過去是黃石的煤炭高產區,聚集大小煤礦數十個。

建區之初,憑藉3500萬噸探明儲量、2300萬噸保有儲量,金海一舉躋身全省勘探程度最高、賦存條件最好、煤炭品質最優的煤田之列,是鄂東南最受矚目的“煤都”。如今,“金山煤海”慢慢褪去身上的“黑色”,開始烙上“綠色”的發展印記。

“市場和現實逼著金海變,不僅要主動變,還要趕緊變、加快變。”金海管理區主任劉浩說,金海因粗放開採、生態歷史欠帳所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多,轉型發展、綠色崛起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

2015年底,金海開展為期3個月的“打非治違”專項行動,對轄區內所有煤礦實行停產、停止一切井下活動。對此前廢棄的48個井口全部實行“不留礦井、不留工棚、不留尚存的建築設施,井口實行回填”的“三不留、一回填”措施,確保徹底關停;對仍在作業的6對煤礦16個井口實行打閘封閉,實現全區煤礦全部關停。同時,對轄區內的屋邊冶煉廠、西山造紙廠等“五小”企業也實現徹底關停。

“過去空氣中彌漫著粉塵和煤灰,現在,這裡的空氣很新鮮,深吸一口還會覺得甜潤潤的。”金海管理區黨委書記蘇劍波對記者說,事實上,金海的轉身比大多數人所想的要來得更早一些。

2006年,當時礦井開採整合後,煤老闆黃平國便將他的事業由地下轉到地上,最初種植水梔子,後經人介紹,開始嘗試種植浙江安吉引進的白茶。沒想到,女兒山上種出的白茶,出茶期比安吉當地的白茶還要早一周左右。

很快,黃平國開始擴大自己的種植規模,並引導周邊農戶一起參與,共同打造“金海白茶”品牌。劉浩介紹,經過多年建設,“金海白茶”種植總面積已達萬畝,2015年,全區白茶產量1萬斤。隨著所種植的茶樹逐漸進入豐產期,去年,“金海白茶”的產量或達2萬斤以上,產值可達1200萬元。

白茶種植的快速推廣,不僅帶來了採茶制茶的興起,還帶動生態農業、休閒觀光旅遊業發展。“下一步,將建設配建茶街、茶園山莊等,利用規劃的特色茶街,把功能較單一的白茶開發成以茶文化為主題,以茶的展示、貿易為主要功能,以生態農業產品的展示、銷售、餐飲為協助工具的綜合性、多功能商貿娛樂街區,讓金海成為黃石地區白茶產業的發展交流中心、技術支撐中心、銷售集散中心。”蘇劍波這樣描述著時常在他腦海中浮現的“白茶夢”。

跨越:從賣資源到賣產品

黃石市委、市政府認識到,黃石想要實現換道超越,根本出路就是走出採礦經濟時代,搶抓全國首批區域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試點城市先機,在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污染排放水準、工業結構調整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換綠色發展之道。

一場關於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硬仗”在黃石迅速打響。一方面,黃石市出臺《振興黃石製造加快工業轉型發展行動計畫》,連續兩年組織開展千名幹部進千企活動,幫助企業排憂解難;拿出20億元產業發展基金和1億元財政資金,支援產業轉型升級;專項列支5000萬元為產業引導基金,重點支持物流、金融、旅遊、體育等四大產業發展。

另一方面,黃石對不符合標準的落後產能企業和“僵屍企業”實行清理註銷,目前已清除3.4萬戶;徹底關停“五小”企業1000多家,實現全域無“五小”企業,為新興產業和企業騰出更大的發展空間。

加大技改力度,提升技術水準、延長產業鏈,讓傳統產業生出升級改造的“金蛋”。湖北新冶鋼、大冶有色、華新水泥,這3家資源消耗型企業是黃石市工業總量的大戶,鼎盛時期在全市工業的占比曾高達90%。

如今,新冶鋼通過實施產品資訊技術革新,成功應用於“神舟”飛船和“嫦娥”工程,企業特鋼生產能力、實現利潤、噸鋼利潤均位列全國第三位;大冶有色率先在全國實現銅冶煉清潔生產,生產能力由全國第五位躍至第三位;“百年老店”華新水泥公司更是通過技術創新,進軍污泥、垃圾處理行業,將環保作為王牌。

如今,黃石市礦產資源深加工產品產值占資源型產業產值的比重達85%以上,實現了從賣資源到賣產品的跨越。

“黃石不僅對黑色GDP做‘減法’,更要對綠色GDP做‘加法’。”黃石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傳統產業升級的同時,還實施新興產業培育工程,積極發展電子資訊、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黃石深入實施工業振興計畫,設立4支、16億元產業投資基金,支援上達電子、三豐智慧裝備等一批重點專案,以及電子資訊、裝備製造等產業快速發展。發放企業轉型和幫扶資金6000多萬元,引導企業實施500萬元以上技改專案122個;市財政預算和債券資金安排3500萬元,支持模具鋼產業轉型升級。

黃石高舉生態大旗,開啟綠色發展時代,實施“五邊三化”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建成“八園六帶”,萬元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減排全面完成省定目標,被評為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市,成功列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全國新能源示範城市、全國迴圈經濟試點城市。

5年來,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分別跨越1000億元、500億元、100億元大關,年均增長8.7%、8.8%、15%。

未來,黃石將著力打造特鋼及延伸加工、銅及延伸加工、電子資訊、新能源汽車製造及零部件4個千億元產業集群,裝備製造、生命健康2個500億元產業集群,新型建材、新能源、紡織服裝、精細化工4個200億元產業集群,建設全國重要的電子資訊產業基地、特鋼和銅產品精深加工基地、生命健康產業基地、節能環保產業基地。

突破性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力打造區域性消費中心、現代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大資料中心、科教文化中心、醫療服務中心,建設智慧黃石,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7%以上。

未來:湖北新能源產業將迎來最好時期

沒有自產煤之後,能源怎麼解決?

黃石市給出答案:一是利用湖北九省通衢的立交橋優勢,進一步拓寬煤炭物流通道,構建西電東輸特高壓電網;二是調結構,發展光伏等清潔能源,引導燃煤企業實施電能替代工程,或改用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及其他清潔能源。

據瞭解,黃石市的主要電源是華電西塞山電廠和黃石熱電廠,年均用煤超過400萬噸,而黃石全市所有煤礦企業產能不足用量的三分之一。因此,黃石電廠電煤以外購為主,本地煤僅為補充。

“湖北的空中輸煤通道正在形成。”國網湖北省電力公司表示,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湖北電網總投資將超過1400億元,將全面對接“兩縱一橫”(蒙西-荊門-長沙、張北-武漢-南昌、荊門-武漢-蕪湖)特高壓交流、陝北-武漢特高壓直流、渝鄂背靠背聯網工程,為湖北接受西北煤礦坑口電站和西南水電資源創造條件。

“湖北用不用本地煤,對能源供給的影響都不大。”湖北省發改委煤電保障處處長黃志敏說,京廣、京九、焦柳、襄渝鐵路及海進江煤運通道已成型,若2019年蒙華鐵路如期通車,湖北電煤保供將更穩定。

而要讓交通不便的高海拔農村地區有足夠的能源烤煙、烘茶、取暖,還得靠大力發展綠色能源產業。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麗認為,湖北水電資源豐富,風電和太陽能分別屬於四類和三類地區,農林生物質資源年產量約5180萬噸。預計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有望達到15%以上。淘汰湖北自產煤損失的發電量,完全可通過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或通過特高壓從外省購電,補齊供能缺口。

“‘十三五’期間,湖北新能源產業將迎來最好的時期。”武漢新能源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銘說,2016年,湖北風力、光伏等新能源裝機容量達420.76萬千瓦,同比增長95.31%,是2010年的18倍。隨著構建智慧能源體系,這一數字還有很大的擴展空間。

長江商報瞭解到,2012年以來,黃石地區煤炭價格從頂峰時期的每噸542.56元有限公司、平安保險等25家企業提供就業崗位近2000個。

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安置煤礦職工,黃石市政府按照“補到位、安到位、扶到位”原則,通過召開專場招聘會、發放求職補貼、免費提供轉崗就業培訓、開發公益性崗位等多種方式,拓寬煤炭去產能後職工就業管道。

黃石用生態新城詮釋經濟新動能

每逢週末,到黃石金海開發區登山、採茶、遊玩的市民絡繹不絕。本報記者 傅堅 通訊員 王劍 攝

長江商報消息“煤都”轉型打造茶品牌,鋼鐵企業轉型“高精尖”,大做綠色GDP加法

□本報記者 劉迅

通訊員 賀大慶 王劍

磁湖岸邊垂柳千條,湖底沙石水草清晰可見。每天傍晚,黃石市民黃甯甯都要沿著磁湖轉悠一圈:“看看這綠山頭、綠草地,呼吸一下磁湖的氧氣,一天的疲憊就消除了。”

輝煌的工業之都,曾因資源枯竭而一度衰落,如今因轉型再次崛起。今天的黃石,天藍、地綠、水清、氣爽,半城山色半城湖,讓人仿佛置身圖畫之中,工礦老城已成功蝶變為“生態美城”。

轉型:“煤都”打造白茶產業鏈

每逢週末,到黃石金海開發區登山、採茶、遊玩的市民絡繹不絕。綠色的山峰、清新的空氣,採茶、農家樂,吸引著眾多市民。很難想像,金海開發區過去是黃石的煤炭高產區,聚集大小煤礦數十個。

建區之初,憑藉3500萬噸探明儲量、2300萬噸保有儲量,金海一舉躋身全省勘探程度最高、賦存條件最好、煤炭品質最優的煤田之列,是鄂東南最受矚目的“煤都”。如今,“金山煤海”慢慢褪去身上的“黑色”,開始烙上“綠色”的發展印記。

“市場和現實逼著金海變,不僅要主動變,還要趕緊變、加快變。”金海管理區主任劉浩說,金海因粗放開採、生態歷史欠帳所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多,轉型發展、綠色崛起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

2015年底,金海開展為期3個月的“打非治違”專項行動,對轄區內所有煤礦實行停產、停止一切井下活動。對此前廢棄的48個井口全部實行“不留礦井、不留工棚、不留尚存的建築設施,井口實行回填”的“三不留、一回填”措施,確保徹底關停;對仍在作業的6對煤礦16個井口實行打閘封閉,實現全區煤礦全部關停。同時,對轄區內的屋邊冶煉廠、西山造紙廠等“五小”企業也實現徹底關停。

“過去空氣中彌漫著粉塵和煤灰,現在,這裡的空氣很新鮮,深吸一口還會覺得甜潤潤的。”金海管理區黨委書記蘇劍波對記者說,事實上,金海的轉身比大多數人所想的要來得更早一些。

2006年,當時礦井開採整合後,煤老闆黃平國便將他的事業由地下轉到地上,最初種植水梔子,後經人介紹,開始嘗試種植浙江安吉引進的白茶。沒想到,女兒山上種出的白茶,出茶期比安吉當地的白茶還要早一周左右。

很快,黃平國開始擴大自己的種植規模,並引導周邊農戶一起參與,共同打造“金海白茶”品牌。劉浩介紹,經過多年建設,“金海白茶”種植總面積已達萬畝,2015年,全區白茶產量1萬斤。隨著所種植的茶樹逐漸進入豐產期,去年,“金海白茶”的產量或達2萬斤以上,產值可達1200萬元。

白茶種植的快速推廣,不僅帶來了採茶制茶的興起,還帶動生態農業、休閒觀光旅遊業發展。“下一步,將建設配建茶街、茶園山莊等,利用規劃的特色茶街,把功能較單一的白茶開發成以茶文化為主題,以茶的展示、貿易為主要功能,以生態農業產品的展示、銷售、餐飲為協助工具的綜合性、多功能商貿娛樂街區,讓金海成為黃石地區白茶產業的發展交流中心、技術支撐中心、銷售集散中心。”蘇劍波這樣描述著時常在他腦海中浮現的“白茶夢”。

跨越:從賣資源到賣產品

黃石市委、市政府認識到,黃石想要實現換道超越,根本出路就是走出採礦經濟時代,搶抓全國首批區域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試點城市先機,在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污染排放水準、工業結構調整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換綠色發展之道。

一場關於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硬仗”在黃石迅速打響。一方面,黃石市出臺《振興黃石製造加快工業轉型發展行動計畫》,連續兩年組織開展千名幹部進千企活動,幫助企業排憂解難;拿出20億元產業發展基金和1億元財政資金,支援產業轉型升級;專項列支5000萬元為產業引導基金,重點支持物流、金融、旅遊、體育等四大產業發展。

另一方面,黃石對不符合標準的落後產能企業和“僵屍企業”實行清理註銷,目前已清除3.4萬戶;徹底關停“五小”企業1000多家,實現全域無“五小”企業,為新興產業和企業騰出更大的發展空間。

加大技改力度,提升技術水準、延長產業鏈,讓傳統產業生出升級改造的“金蛋”。湖北新冶鋼、大冶有色、華新水泥,這3家資源消耗型企業是黃石市工業總量的大戶,鼎盛時期在全市工業的占比曾高達90%。

如今,新冶鋼通過實施產品資訊技術革新,成功應用於“神舟”飛船和“嫦娥”工程,企業特鋼生產能力、實現利潤、噸鋼利潤均位列全國第三位;大冶有色率先在全國實現銅冶煉清潔生產,生產能力由全國第五位躍至第三位;“百年老店”華新水泥公司更是通過技術創新,進軍污泥、垃圾處理行業,將環保作為王牌。

如今,黃石市礦產資源深加工產品產值占資源型產業產值的比重達85%以上,實現了從賣資源到賣產品的跨越。

“黃石不僅對黑色GDP做‘減法’,更要對綠色GDP做‘加法’。”黃石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傳統產業升級的同時,還實施新興產業培育工程,積極發展電子資訊、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黃石深入實施工業振興計畫,設立4支、16億元產業投資基金,支援上達電子、三豐智慧裝備等一批重點專案,以及電子資訊、裝備製造等產業快速發展。發放企業轉型和幫扶資金6000多萬元,引導企業實施500萬元以上技改專案122個;市財政預算和債券資金安排3500萬元,支持模具鋼產業轉型升級。

黃石高舉生態大旗,開啟綠色發展時代,實施“五邊三化”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建成“八園六帶”,萬元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減排全面完成省定目標,被評為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市,成功列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全國新能源示範城市、全國迴圈經濟試點城市。

5年來,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分別跨越1000億元、500億元、100億元大關,年均增長8.7%、8.8%、15%。

未來,黃石將著力打造特鋼及延伸加工、銅及延伸加工、電子資訊、新能源汽車製造及零部件4個千億元產業集群,裝備製造、生命健康2個500億元產業集群,新型建材、新能源、紡織服裝、精細化工4個200億元產業集群,建設全國重要的電子資訊產業基地、特鋼和銅產品精深加工基地、生命健康產業基地、節能環保產業基地。

突破性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力打造區域性消費中心、現代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大資料中心、科教文化中心、醫療服務中心,建設智慧黃石,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7%以上。

未來:湖北新能源產業將迎來最好時期

沒有自產煤之後,能源怎麼解決?

黃石市給出答案:一是利用湖北九省通衢的立交橋優勢,進一步拓寬煤炭物流通道,構建西電東輸特高壓電網;二是調結構,發展光伏等清潔能源,引導燃煤企業實施電能替代工程,或改用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及其他清潔能源。

據瞭解,黃石市的主要電源是華電西塞山電廠和黃石熱電廠,年均用煤超過400萬噸,而黃石全市所有煤礦企業產能不足用量的三分之一。因此,黃石電廠電煤以外購為主,本地煤僅為補充。

“湖北的空中輸煤通道正在形成。”國網湖北省電力公司表示,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湖北電網總投資將超過1400億元,將全面對接“兩縱一橫”(蒙西-荊門-長沙、張北-武漢-南昌、荊門-武漢-蕪湖)特高壓交流、陝北-武漢特高壓直流、渝鄂背靠背聯網工程,為湖北接受西北煤礦坑口電站和西南水電資源創造條件。

“湖北用不用本地煤,對能源供給的影響都不大。”湖北省發改委煤電保障處處長黃志敏說,京廣、京九、焦柳、襄渝鐵路及海進江煤運通道已成型,若2019年蒙華鐵路如期通車,湖北電煤保供將更穩定。

而要讓交通不便的高海拔農村地區有足夠的能源烤煙、烘茶、取暖,還得靠大力發展綠色能源產業。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麗認為,湖北水電資源豐富,風電和太陽能分別屬於四類和三類地區,農林生物質資源年產量約5180萬噸。預計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有望達到15%以上。淘汰湖北自產煤損失的發電量,完全可通過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或通過特高壓從外省購電,補齊供能缺口。

“‘十三五’期間,湖北新能源產業將迎來最好的時期。”武漢新能源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銘說,2016年,湖北風力、光伏等新能源裝機容量達420.76萬千瓦,同比增長95.31%,是2010年的18倍。隨著構建智慧能源體系,這一數字還有很大的擴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