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湖北煤炭產業去產能跑出“黃石速度”

黃石市袁倉煤礦的老礦井退出歷史舞臺。 本報記者 傅堅 通訊員 王劍 攝

長江商報消息去年關閉16家煤炭企業煤礦, 化解煤炭過剩產能135萬噸,

三年任務一年完成

編者按

如今的黃石, 天藍、地綠、水清、氣爽, 半城山色半城湖, 讓人仿佛置身圖畫之中。 從“光灰城市”到“半城山色半城湖”, 黃石這座有著近百年採煤歷史的工礦老城何以蝶變成“生態美城”?連日來, 長江商報記者實地踏訪了黃石市。

□本報記者 劉迅 通訊員 賀大慶 王劍

今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其中去產能是改革五大任務之首。 在2017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 湖北省釋放出煤炭去產能決心——兩年之內, 湖北省內煤炭生產企業將全部關閉, 全域退出煤炭生產行業。

去年, 黃石這座有著近百年採煤歷史的城市已加快轉型, 率先在湖北省實現煤炭生產企業全域“清零”。 連日來, 長江商報記者來到黃石市探訪。

湖北“最大礦井”封井

黃石坐擁豐富的礦產資源, 曾有過“傲人”的GDP, 成就過“黃老二”的輝煌。 如今, 為了青山綠水, 黃石對煤炭生產堅決說“不”。

3月1日, 長江商報記者來到黃石市西塞山區, 沿著一條蜿蜒的盤山公路步行, 找到曾經的袁倉煤礦老址。 不復當年開採時的熱鬧場景, 出煤的礦井被一人多高的圍牆圈起, 一旁高高的井架鏽跡斑斑, 安靜地守望著整個礦區。

袁倉煤礦隸屬黃石工礦集團, 是湖北省最大的國有老礦, 於2014年關閉。 礦區不遠處一棟4層樓的老房子, 過去曾是礦區辦公樓, 如今成為黃石工礦集團的“臨時”辦公地。

“過去, 工礦集團僅黃石地區就有4個煤礦, 僅袁倉煤礦高峰時就有工人4000多人;現在, 集團留守人員不到110人。

”黃石工礦集團副總經理張祖華說, 去年底, 集團完成了最後一個煤礦——株樹煤礦的關閉退出, 成為了一家徹底不產煤的“煤礦企業”。

長江商報記者瞭解到, 該集團於2004年由黃石礦務局改制成立, 是湖北省最大的煤炭生產企業。

張祖華在工礦集團幹了30多年, 幹過一線工人、當過班長。 當日, 他帶著長江商報記者再次回到袁倉煤礦的老井口, 他說, 袁倉有3個井口, 現已全部被封。 踩過石渣小道, 記者見到袁倉煤礦赫赫有名的“三楚第一井”, 這個湖北省最大的礦井, 如今只能依稀從牆壁上斑駁的題字上辨別。 張祖華回憶, 這口礦井有60多年歷史, 下采深度足有1000多米。 2014年底, 隨著一聲炮響, 這口礦井轟然關閉。

“由於煤礦資源日漸枯竭,

黃石地區的煤礦開採難度越來越大。 因下挖程度深, 礦井內瓦斯含量較高, 地下水問題突出, 安全成為隱患。 ”張祖華說, 集團幾個礦廠煤炭主要供應本地兩家電廠。 預計來算, 每噸煤開採成本達300元至400元, 2014年至去年上半年, 一噸煤只能賣200多元。 “開採一噸虧一噸, 價格比外購的煤還貴, 公司經營難以為繼。 ”

長江商報瞭解到, 2012年以來, 黃石地區煤炭價格從頂峰時期的每噸542.56元有限公司、平安保險等25家企業提供就業崗位近2000個。

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為了安置煤礦職工, 黃石市政府按照“補到位、安到位、扶到位”原則, 通過召開專場招聘會、發放求職補貼、免費提供轉崗就業培訓、開發公益性崗位等多種方式, 拓寬煤炭去產能後職工就業管道。

黃石用生態新城詮釋經濟新動能

每逢週末, 到黃石金海開發區登山、採茶、遊玩的市民絡繹不絕。 本報記者 傅堅 通訊員 王劍 攝

長江商報消息“煤都”轉型打造茶品牌, 鋼鐵企業轉型“高精尖”, 大做綠色GDP加法

□本報記者 劉迅

通訊員 賀大慶 王劍

磁湖岸邊垂柳千條,湖底沙石水草清晰可見。每天傍晚,黃石市民黃甯甯都要沿著磁湖轉悠一圈:“看看這綠山頭、綠草地,呼吸一下磁湖的氧氣,一天的疲憊就消除了。”

輝煌的工業之都,曾因資源枯竭而一度衰落,如今因轉型再次崛起。今天的黃石,天藍、地綠、水清、氣爽,半城山色半城湖,讓人仿佛置身圖畫之中,工礦老城已成功蝶變為“生態美城”。

轉型:“煤都”打造白茶產業鏈

每逢週末,到黃石金海開發區登山、採茶、遊玩的市民絡繹不絕。綠色的山峰、清新的空氣,採茶、農家樂,吸引著眾多市民。很難想像,金海開發區過去是黃石的煤炭高產區,聚集大小煤礦數十個。

建區之初,憑藉3500萬噸探明儲量、2300萬噸保有儲量,金海一舉躋身全省勘探程度最高、賦存條件最好、煤炭品質最優的煤田之列,是鄂東南最受矚目的“煤都”。如今,“金山煤海”慢慢褪去身上的“黑色”,開始烙上“綠色”的發展印記。

“市場和現實逼著金海變,不僅要主動變,還要趕緊變、加快變。”金海管理區主任劉浩說,金海因粗放開採、生態歷史欠帳所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多,轉型發展、綠色崛起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

2015年底,金海開展為期3個月的“打非治違”專項行動,對轄區內所有煤礦實行停產、停止一切井下活動。對此前廢棄的48個井口全部實行“不留礦井、不留工棚、不留尚存的建築設施,井口實行回填”的“三不留、一回填”措施,確保徹底關停;對仍在作業的6對煤礦16個井口實行打閘封閉,實現全區煤礦全部關停。同時,對轄區內的屋邊冶煉廠、西山造紙廠等“五小”企業也實現徹底關停。

“過去空氣中彌漫著粉塵和煤灰,現在,這裡的空氣很新鮮,深吸一口還會覺得甜潤潤的。”金海管理區黨委書記蘇劍波對記者說,事實上,金海的轉身比大多數人所想的要來得更早一些。

2006年,當時礦井開採整合後,煤老闆黃平國便將他的事業由地下轉到地上,最初種植水梔子,後經人介紹,開始嘗試種植浙江安吉引進的白茶。沒想到,女兒山上種出的白茶,出茶期比安吉當地的白茶還要早一周左右。

很快,黃平國開始擴大自己的種植規模,並引導周邊農戶一起參與,共同打造“金海白茶”品牌。劉浩介紹,經過多年建設,“金海白茶”種植總面積已達萬畝,2015年,全區白茶產量1萬斤。隨著所種植的茶樹逐漸進入豐產期,去年,“金海白茶”的產量或達2萬斤以上,產值可達1200萬元。

白茶種植的快速推廣,不僅帶來了採茶制茶的興起,還帶動生態農業、休閒觀光旅遊業發展。“下一步,將建設配建茶街、茶園山莊等,利用規劃的特色茶街,把功能較單一的白茶開發成以茶文化為主題,以茶的展示、貿易為主要功能,以生態農業產品的展示、銷售、餐飲為協助工具的綜合性、多功能商貿娛樂街區,讓金海成為黃石地區白茶產業的發展交流中心、技術支撐中心、銷售集散中心。”蘇劍波這樣描述著時常在他腦海中浮現的“白茶夢”。

跨越:從賣資源到賣產品

黃石市委、市政府認識到,黃石想要實現換道超越,根本出路就是走出採礦經濟時代,搶抓全國首批區域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試點城市先機,在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污染排放水準、工業結構調整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換綠色發展之道。

一場關於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硬仗”在黃石迅速打響。一方面,黃石市出臺《振興黃石製造加快工業轉型發展行動計畫》,連續兩年組織開展千名幹部進千企活動,幫助企業排憂解難;拿出20億元產業發展基金和1億元財政資金,支援產業轉型升級;專項列支5000萬元為產業引導基金,重點支持物流、金融、旅遊、體育等四大產業發展。

另一方面,黃石對不符合標準的落後產能企業和“僵屍企業”實行清理註銷,目前已清除3.4萬戶;徹底關停“五小”企業1000多家,實現全域無“五小”企業,為新興產業和企業騰出更大的發展空間。

加大技改力度,提升技術水準、延長產業鏈,讓傳統產業生出升級改造的“金蛋”。湖北新冶鋼、大冶有色、華新水泥,這3家資源消耗型企業是黃石市工業總量的大戶,鼎盛時期在全市工業的占比曾高達90%。

如今,新冶鋼通過實施產品資訊技術革新,成功應用於“神舟”飛船和“嫦娥”工程,企業特鋼生產能力、實現利潤、噸鋼利潤均位列全國第三位;大冶有色率先在全國實現銅冶煉清潔生產,生產能力由全國第五位躍至第三位;“百年老店”華新水泥公司更是通過技術創新,進軍污泥、垃圾處理行業,將環保作為王牌。

如今,黃石市礦產資源深加工產品產值占資源型產業產值的比重達85%以上,實現了從賣資源到賣產品的跨越。

“黃石不僅對黑色GDP做‘減法’,更要對綠色GDP做‘加法’。”黃石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傳統產業升級的同時,還實施新興產業培育工程,積極發展電子資訊、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黃石深入實施工業振興計畫,設立4支、16億元產業投資基金,支援上達電子、三豐智慧裝備等一批重點專案,以及電子資訊、裝備製造等產業快速發展。發放企業轉型和幫扶資金6000多萬元,引導企業實施500萬元以上技改專案122個;市財政預算和債券資金安排3500萬元,支持模具鋼產業轉型升級。

黃石高舉生態大旗,開啟綠色發展時代,實施“五邊三化”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建成“八園六帶”,萬元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減排全面完成省定目標,被評為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市,成功列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全國新能源示範城市、全國迴圈經濟試點城市。

5年來,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分別跨越1000億元、500億元、100億元大關,年均增長8.7%、8.8%、15%。

未來,黃石將著力打造特鋼及延伸加工、銅及延伸加工、電子資訊、新能源汽車製造及零部件4個千億元產業集群,裝備製造、生命健康2個500億元產業集群,新型建材、新能源、紡織服裝、精細化工4個200億元產業集群,建設全國重要的電子資訊產業基地、特鋼和銅產品精深加工基地、生命健康產業基地、節能環保產業基地。

突破性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力打造區域性消費中心、現代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大資料中心、科教文化中心、醫療服務中心,建設智慧黃石,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7%以上。

未來:湖北新能源產業將迎來最好時期

沒有自產煤之後,能源怎麼解決?

黃石市給出答案:一是利用湖北九省通衢的立交橋優勢,進一步拓寬煤炭物流通道,構建西電東輸特高壓電網;二是調結構,發展光伏等清潔能源,引導燃煤企業實施電能替代工程,或改用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及其他清潔能源。

據瞭解,黃石市的主要電源是華電西塞山電廠和黃石熱電廠,年均用煤超過400萬噸,而黃石全市所有煤礦企業產能不足用量的三分之一。因此,黃石電廠電煤以外購為主,本地煤僅為補充。

“湖北的空中輸煤通道正在形成。”國網湖北省電力公司表示,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湖北電網總投資將超過1400億元,將全面對接“兩縱一橫”(蒙西-荊門-長沙、張北-武漢-南昌、荊門-武漢-蕪湖)特高壓交流、陝北-武漢特高壓直流、渝鄂背靠背聯網工程,為湖北接受西北煤礦坑口電站和西南水電資源創造條件。

“湖北用不用本地煤,對能源供給的影響都不大。”湖北省發改委煤電保障處處長黃志敏說,京廣、京九、焦柳、襄渝鐵路及海進江煤運通道已成型,若2019年蒙華鐵路如期通車,湖北電煤保供將更穩定。

而要讓交通不便的高海拔農村地區有足夠的能源烤煙、烘茶、取暖,還得靠大力發展綠色能源產業。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麗認為,湖北水電資源豐富,風電和太陽能分別屬於四類和三類地區,農林生物質資源年產量約5180萬噸。預計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有望達到15%以上。淘汰湖北自產煤損失的發電量,完全可通過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或通過特高壓從外省購電,補齊供能缺口。

“‘十三五’期間,湖北新能源產業將迎來最好的時期。”武漢新能源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銘說,2016年,湖北風力、光伏等新能源裝機容量達420.76萬千瓦,同比增長95.31%,是2010年的18倍。隨著構建智慧能源體系,這一數字還有很大的擴展空間。

磁湖岸邊垂柳千條,湖底沙石水草清晰可見。每天傍晚,黃石市民黃甯甯都要沿著磁湖轉悠一圈:“看看這綠山頭、綠草地,呼吸一下磁湖的氧氣,一天的疲憊就消除了。”

輝煌的工業之都,曾因資源枯竭而一度衰落,如今因轉型再次崛起。今天的黃石,天藍、地綠、水清、氣爽,半城山色半城湖,讓人仿佛置身圖畫之中,工礦老城已成功蝶變為“生態美城”。

轉型:“煤都”打造白茶產業鏈

每逢週末,到黃石金海開發區登山、採茶、遊玩的市民絡繹不絕。綠色的山峰、清新的空氣,採茶、農家樂,吸引著眾多市民。很難想像,金海開發區過去是黃石的煤炭高產區,聚集大小煤礦數十個。

建區之初,憑藉3500萬噸探明儲量、2300萬噸保有儲量,金海一舉躋身全省勘探程度最高、賦存條件最好、煤炭品質最優的煤田之列,是鄂東南最受矚目的“煤都”。如今,“金山煤海”慢慢褪去身上的“黑色”,開始烙上“綠色”的發展印記。

“市場和現實逼著金海變,不僅要主動變,還要趕緊變、加快變。”金海管理區主任劉浩說,金海因粗放開採、生態歷史欠帳所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多,轉型發展、綠色崛起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

2015年底,金海開展為期3個月的“打非治違”專項行動,對轄區內所有煤礦實行停產、停止一切井下活動。對此前廢棄的48個井口全部實行“不留礦井、不留工棚、不留尚存的建築設施,井口實行回填”的“三不留、一回填”措施,確保徹底關停;對仍在作業的6對煤礦16個井口實行打閘封閉,實現全區煤礦全部關停。同時,對轄區內的屋邊冶煉廠、西山造紙廠等“五小”企業也實現徹底關停。

“過去空氣中彌漫著粉塵和煤灰,現在,這裡的空氣很新鮮,深吸一口還會覺得甜潤潤的。”金海管理區黨委書記蘇劍波對記者說,事實上,金海的轉身比大多數人所想的要來得更早一些。

2006年,當時礦井開採整合後,煤老闆黃平國便將他的事業由地下轉到地上,最初種植水梔子,後經人介紹,開始嘗試種植浙江安吉引進的白茶。沒想到,女兒山上種出的白茶,出茶期比安吉當地的白茶還要早一周左右。

很快,黃平國開始擴大自己的種植規模,並引導周邊農戶一起參與,共同打造“金海白茶”品牌。劉浩介紹,經過多年建設,“金海白茶”種植總面積已達萬畝,2015年,全區白茶產量1萬斤。隨著所種植的茶樹逐漸進入豐產期,去年,“金海白茶”的產量或達2萬斤以上,產值可達1200萬元。

白茶種植的快速推廣,不僅帶來了採茶制茶的興起,還帶動生態農業、休閒觀光旅遊業發展。“下一步,將建設配建茶街、茶園山莊等,利用規劃的特色茶街,把功能較單一的白茶開發成以茶文化為主題,以茶的展示、貿易為主要功能,以生態農業產品的展示、銷售、餐飲為協助工具的綜合性、多功能商貿娛樂街區,讓金海成為黃石地區白茶產業的發展交流中心、技術支撐中心、銷售集散中心。”蘇劍波這樣描述著時常在他腦海中浮現的“白茶夢”。

跨越:從賣資源到賣產品

黃石市委、市政府認識到,黃石想要實現換道超越,根本出路就是走出採礦經濟時代,搶抓全國首批區域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試點城市先機,在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污染排放水準、工業結構調整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換綠色發展之道。

一場關於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硬仗”在黃石迅速打響。一方面,黃石市出臺《振興黃石製造加快工業轉型發展行動計畫》,連續兩年組織開展千名幹部進千企活動,幫助企業排憂解難;拿出20億元產業發展基金和1億元財政資金,支援產業轉型升級;專項列支5000萬元為產業引導基金,重點支持物流、金融、旅遊、體育等四大產業發展。

另一方面,黃石對不符合標準的落後產能企業和“僵屍企業”實行清理註銷,目前已清除3.4萬戶;徹底關停“五小”企業1000多家,實現全域無“五小”企業,為新興產業和企業騰出更大的發展空間。

加大技改力度,提升技術水準、延長產業鏈,讓傳統產業生出升級改造的“金蛋”。湖北新冶鋼、大冶有色、華新水泥,這3家資源消耗型企業是黃石市工業總量的大戶,鼎盛時期在全市工業的占比曾高達90%。

如今,新冶鋼通過實施產品資訊技術革新,成功應用於“神舟”飛船和“嫦娥”工程,企業特鋼生產能力、實現利潤、噸鋼利潤均位列全國第三位;大冶有色率先在全國實現銅冶煉清潔生產,生產能力由全國第五位躍至第三位;“百年老店”華新水泥公司更是通過技術創新,進軍污泥、垃圾處理行業,將環保作為王牌。

如今,黃石市礦產資源深加工產品產值占資源型產業產值的比重達85%以上,實現了從賣資源到賣產品的跨越。

“黃石不僅對黑色GDP做‘減法’,更要對綠色GDP做‘加法’。”黃石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傳統產業升級的同時,還實施新興產業培育工程,積極發展電子資訊、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黃石深入實施工業振興計畫,設立4支、16億元產業投資基金,支援上達電子、三豐智慧裝備等一批重點專案,以及電子資訊、裝備製造等產業快速發展。發放企業轉型和幫扶資金6000多萬元,引導企業實施500萬元以上技改專案122個;市財政預算和債券資金安排3500萬元,支持模具鋼產業轉型升級。

黃石高舉生態大旗,開啟綠色發展時代,實施“五邊三化”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建成“八園六帶”,萬元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減排全面完成省定目標,被評為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市,成功列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全國新能源示範城市、全國迴圈經濟試點城市。

5年來,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分別跨越1000億元、500億元、100億元大關,年均增長8.7%、8.8%、15%。

未來,黃石將著力打造特鋼及延伸加工、銅及延伸加工、電子資訊、新能源汽車製造及零部件4個千億元產業集群,裝備製造、生命健康2個500億元產業集群,新型建材、新能源、紡織服裝、精細化工4個200億元產業集群,建設全國重要的電子資訊產業基地、特鋼和銅產品精深加工基地、生命健康產業基地、節能環保產業基地。

突破性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力打造區域性消費中心、現代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大資料中心、科教文化中心、醫療服務中心,建設智慧黃石,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7%以上。

未來:湖北新能源產業將迎來最好時期

沒有自產煤之後,能源怎麼解決?

黃石市給出答案:一是利用湖北九省通衢的立交橋優勢,進一步拓寬煤炭物流通道,構建西電東輸特高壓電網;二是調結構,發展光伏等清潔能源,引導燃煤企業實施電能替代工程,或改用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及其他清潔能源。

據瞭解,黃石市的主要電源是華電西塞山電廠和黃石熱電廠,年均用煤超過400萬噸,而黃石全市所有煤礦企業產能不足用量的三分之一。因此,黃石電廠電煤以外購為主,本地煤僅為補充。

“湖北的空中輸煤通道正在形成。”國網湖北省電力公司表示,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湖北電網總投資將超過1400億元,將全面對接“兩縱一橫”(蒙西-荊門-長沙、張北-武漢-南昌、荊門-武漢-蕪湖)特高壓交流、陝北-武漢特高壓直流、渝鄂背靠背聯網工程,為湖北接受西北煤礦坑口電站和西南水電資源創造條件。

“湖北用不用本地煤,對能源供給的影響都不大。”湖北省發改委煤電保障處處長黃志敏說,京廣、京九、焦柳、襄渝鐵路及海進江煤運通道已成型,若2019年蒙華鐵路如期通車,湖北電煤保供將更穩定。

而要讓交通不便的高海拔農村地區有足夠的能源烤煙、烘茶、取暖,還得靠大力發展綠色能源產業。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麗認為,湖北水電資源豐富,風電和太陽能分別屬於四類和三類地區,農林生物質資源年產量約5180萬噸。預計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有望達到15%以上。淘汰湖北自產煤損失的發電量,完全可通過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或通過特高壓從外省購電,補齊供能缺口。

“‘十三五’期間,湖北新能源產業將迎來最好的時期。”武漢新能源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銘說,2016年,湖北風力、光伏等新能源裝機容量達420.76萬千瓦,同比增長95.31%,是2010年的18倍。隨著構建智慧能源體系,這一數字還有很大的擴展空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