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重磅報告:這些將是2018年最有錢途的投資方向!

過去幾年,國內經濟和資本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這背後的主要推動因素就是供給側改革,回顧過去三年,我們發現每年都會有一條政策主線:

15年降成本,股債雙牛。15年是供給側改革元年,當年的主要政策是降成本。而為了降成本,一方面央行在持續降息降准,另一方面政府啟動了債務置換,大幅降低了政府舉債成本。而利率的大幅下降帶來了股市、債市短期雙牛。

16年去產能,商品大漲。16年的主要政策是去產能,政府在鋼鐵、煤炭兩大產能過剩的行業提出了大幅壓縮產能的計畫。

而受益於產能的大幅去化,16年以來的商品價格出現了大幅上漲。

17年去庫存,三四線地產大漲。17年的主要政策是去庫存,也就是降低三四線城市房地產的高庫存,政府所採取的政策手段包括棚戶區改造的貨幣化安置、以及鼓勵居民加杠杆等。而三四線房價的大漲不僅帶來相關地產股的機會,同時刺激了地產相關消費,

而房價上漲的財富效應還推動了消費升級。

回顧過去三年,很明顯是政策在決定著投資方向,誰能最先理解和把握了政策,就能夠獲取超額收益,問題是18年的政策方向在哪裡,會有什麼影響?

降成本、去產能和去庫存的任務基本完成。在多次降息之後,

15年10月的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已經降至4.35%的歷史最低點。而按照政府去產能進度規劃,16、17兩年的鋼鐵去產能進度超過80%,煤炭去產能進度超過50%。從全國商品房庫存來看,17年8月的全國商品房庫存已經大幅降至6.2億平米,回到14年的水準。未來進一步降成本、去產能和去庫存的空間都非常有限。

18年去杠杆、補短板。在供給側改革的五大任務中,還剩去杠杆和補短板兩大任務尚待完成。

最近央行行長在參加G20會議時提到,中國將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並不斷綜合施策,補短板、去杠杆、警惕並防控影子銀行、房地產市場泡沫等風險,這裡面提到未來的兩大政策是補短板與去杠杆,而我們認為這將是18年的主要政策方向。

去杠杆需要控貨幣。無論是發改委還是社科院的研究報告,都顯示中國經濟的總杠杆率上升速度變緩,但是還在繼續攀升。

而其中企業部門杠杆率高位企穩,但居民部門杠杆率激增。而最近社科院原副院長李揚轉述了管理層一句重要的觀點:“去杠杆千招萬招,管不住貨幣,都是無用之招”。7月份的金融工作會議也明確把控制貨幣總量作為去杠杆的主要手段,所以,我們認為未來貨幣政策將堅持穩健中性,不會有大水漫灌出現。

補短板提高供給效率。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過去兩年的去產能、去庫存是在減少供給,但是單純的減少供給只會改變價格和盈利分配,而只有提高供給的效率才能增加經濟增長的潛力。在經濟的供給端,主要有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而這些要素的效率都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而這些都可以靠加大改革力度來推進。

人口結構決定經濟未來。經濟活動是由人創造的,因此人口結構會決定經濟增長的方向。過去中國的15-59歲年輕人口在持續增加,年輕人主要需求是房子和汽車,這就是工業化的時代。而隨著人口紅利拐點的出現,中國年輕人的數量開始下降,而老年人數量開始增加。年輕人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房子、汽車,而是更好的汽車、手機,這就是消費升級;而老年人需要的醫療、養老等主要是服務需求;這意味著中國經濟需要從工業驅動,轉向服務業和創新驅動。

必須管住銀行、抑制地產泡沫。在工業化的時代,銀行是最有效的融資模式,只要銀行提供給企業提供貸款,就可以刺激工業生產,有源源不斷的汽車生產出來。但在人口紅利拐點出現之後,潛在需求出現了顯著下降,只能靠銀行給居民提供貸款來滿足需求,這兩年我們顯然就是進入到了居民舉債的模式,9月份的金融資料顯示居民大幅舉債依然是穩增長的主要動力,但IMF的研究報告顯示,居民舉債在短期可以刺激經濟增長,但長期存在巨大的隱患,此起彼伏的地產泡沫就是明證。

大力發展資本市場。而在人口老齡化以後,老年人需要的醫療和養老服務,最核心的是醫生和護士,這屬於人力資本。而年輕人需要更好的汽車,這屬於創新。而人力資本和創新,更多體現為無形資產,靠銀行沒法放貸,只能靠資本市場來定價。所以,中國必須管住銀行,約束信貸擴張和貨幣超發,而放開資本市場發展,才能夠真正走出困境。而從銀行融資轉向資本市場融資,就是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是補短板的最大方向。

希望在於轉型創新。中國在11年人口紅利出現拐點,13年創業板的大漲意味著市場開始憧憬經濟轉型,但是15年股市泡沫的破滅伴隨的是大幅放水,以及一二三四線輪番的地產泡沫。很多人以為放水有利於中小股票,因為市值小方便炒作,其實放水對地產和傳統行業最有利,君不見許老闆成功逆襲成為中國首富。

其實美國經濟過去20年的發展和中國當前非常類似,美國在01年出現了科網股泡沫,破滅以後大家一度以為新經濟沒戲了,隨後美聯儲大幅放水,進入居民舉債模式,帶來了地產泡沫,但是地產泡沫最終還是破滅了,現在崛起的還是以Google、facebook、Amazon、Tesla等為代表的新經濟。而借鑒美國的歷史,如果政府下決心收貨幣,地產泡沫終究不可持續,舊經濟只是迴光返照,而以創新和服務為代表的新經濟終將勝出。

文章來源/節選自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研報《18年政策猜想,去杠杆和補短板》

整理/合夥人金融

過去兩年的去產能、去庫存是在減少供給,但是單純的減少供給只會改變價格和盈利分配,而只有提高供給的效率才能增加經濟增長的潛力。在經濟的供給端,主要有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而這些要素的效率都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而這些都可以靠加大改革力度來推進。

人口結構決定經濟未來。經濟活動是由人創造的,因此人口結構會決定經濟增長的方向。過去中國的15-59歲年輕人口在持續增加,年輕人主要需求是房子和汽車,這就是工業化的時代。而隨著人口紅利拐點的出現,中國年輕人的數量開始下降,而老年人數量開始增加。年輕人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房子、汽車,而是更好的汽車、手機,這就是消費升級;而老年人需要的醫療、養老等主要是服務需求;這意味著中國經濟需要從工業驅動,轉向服務業和創新驅動。

必須管住銀行、抑制地產泡沫。在工業化的時代,銀行是最有效的融資模式,只要銀行提供給企業提供貸款,就可以刺激工業生產,有源源不斷的汽車生產出來。但在人口紅利拐點出現之後,潛在需求出現了顯著下降,只能靠銀行給居民提供貸款來滿足需求,這兩年我們顯然就是進入到了居民舉債的模式,9月份的金融資料顯示居民大幅舉債依然是穩增長的主要動力,但IMF的研究報告顯示,居民舉債在短期可以刺激經濟增長,但長期存在巨大的隱患,此起彼伏的地產泡沫就是明證。

大力發展資本市場。而在人口老齡化以後,老年人需要的醫療和養老服務,最核心的是醫生和護士,這屬於人力資本。而年輕人需要更好的汽車,這屬於創新。而人力資本和創新,更多體現為無形資產,靠銀行沒法放貸,只能靠資本市場來定價。所以,中國必須管住銀行,約束信貸擴張和貨幣超發,而放開資本市場發展,才能夠真正走出困境。而從銀行融資轉向資本市場融資,就是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是補短板的最大方向。

希望在於轉型創新。中國在11年人口紅利出現拐點,13年創業板的大漲意味著市場開始憧憬經濟轉型,但是15年股市泡沫的破滅伴隨的是大幅放水,以及一二三四線輪番的地產泡沫。很多人以為放水有利於中小股票,因為市值小方便炒作,其實放水對地產和傳統行業最有利,君不見許老闆成功逆襲成為中國首富。

其實美國經濟過去20年的發展和中國當前非常類似,美國在01年出現了科網股泡沫,破滅以後大家一度以為新經濟沒戲了,隨後美聯儲大幅放水,進入居民舉債模式,帶來了地產泡沫,但是地產泡沫最終還是破滅了,現在崛起的還是以Google、facebook、Amazon、Tesla等為代表的新經濟。而借鑒美國的歷史,如果政府下決心收貨幣,地產泡沫終究不可持續,舊經濟只是迴光返照,而以創新和服務為代表的新經濟終將勝出。

文章來源/節選自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研報《18年政策猜想,去杠杆和補短板》

整理/合夥人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