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讓黨旗高高飄揚——新縣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綜述

虞靜 聶建武

新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域,聚焦精准、協調推進,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2014年以來,全縣實現5513戶20426名貧困群眾穩定脫貧,46個貧困村整體脫貧,貧困發生率由15.5%下降到7.7%。2013年、2014年、2015年在全省扶貧開發績效考核中均獲得A級等次。目前,2016年11個集中安置點和分散安置房屋已搬遷入住608戶2554人,入住率達86.9%。2017年28個集中安置點主體工程已完成。

新縣持續建強產業集聚區、商務中心區,

打造縣內轉移就業主平臺,吸納貧困群眾就業1460人,實現了貧困群眾就近就業增收的目的。成立全市首家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心,開展“訂單式”技能培訓,2014年以來,培訓貧困群眾3740人次。舉辦4場“互聯網+就業”人才招聘會,幫助3518名貧困群眾實現縣內就業。用好“人力資源網上超市”,開闢企業招工、群眾務工直通車,8164名貧困群眾實現縣外就業。依託信陽涉外職業技術學院,通過“職業培訓+國外就業+回國創業”模式,
2014年以來,幫助306名貧困群眾轉移到國外就業,人均年增收9.5萬元。

抓好產業扶持,推進到戶增收項目全覆蓋。該縣整合扶貧貸款貼息、小額信貸和互助資金,採取財政資金折股量化的方式,推廣“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全縣22家龍頭企業、98家合作社、10家家庭農場與8863戶31022名貧困群眾建立利益聯結機制,71%的貧困群眾獲得租金、薪金及股金分紅收入。

建成152個“多彩田園、創業工程”產業扶貧示範基地,覆蓋28841名貧困群眾和所有貧困村。

加大就業創業扶持力度,該縣對省外、省內就業的貧困群眾每年分別給予1000元、500元的交通補貼;對雇用貧困群眾比例不低於10%的村級組織、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個人新建改建“扶貧車間”給予一定補助;對貧困群眾自主發展特色產業的,按投資總額的10%給予獎補;鼓勵整合糧食、供銷、商務、教育等部門在鄉村的閒置資產,

新建改建“扶貧車間”39個,帶動1526名貧困群眾就業。

大力拓展扶貧空間,該縣依託紅、綠、古旅遊資源,加快推進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探索“旅遊+扶貧”模式,推動休閒旅遊、體育健身、養老養生、教育培訓等業態深度融合,讓貧困群眾在旅遊及相關服務行業中創業就業、增加收入。實施鄉村旅遊富民工程,32個村成為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

已有22個貧困村、2297戶7683名貧困群眾通過旅遊及相關產業實現脫貧。

探索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該縣將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工程資金重點用於貧困村,將生活在重點生態功能區、有勞動能力的329名貧困群眾納入護林員隊伍,每人每年補助1萬元。加快碳匯造林富農專案建設,沙窩鎮碳匯造林富農專案年可實現收入20多萬元、209名貧困群眾從中受益。編制光伏扶貧規劃,在貧困村規劃建設小型光伏電站101座,在10000戶貧困戶中建設分散式光伏發電設施,總裝機容量6.06兆瓦。目前,5個村已成為實施光伏發電扶貧試點,4個村已並網發電,帶動95戶貧困群眾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加強資金保障,確保投入見效益、發展有支撐。該縣加大財政投入,設立6500萬元專項扶貧資金,其中1000萬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專項資金;1000萬元特色農業獎補資金;1000萬元中小微企業還貸周轉金,為帶動貧困戶脫貧的中小微企業提供臨時周轉的過橋資金;2500萬元財政風險補償基金,為貧困戶提供最高10萬元的貼息貸款;1000萬元扶貧保險金,採取“扶貧+保險”的整縣推進模式,為全縣所有貧困群眾、脫貧不穩定人群和帶動脫貧的龍頭企業,提供生產和生活兩類保險,確保“脫貧路上零風險”。

持續放大定點扶貧效應。該縣爭取23個中央、省、市定點幫扶單位,投入資金5億多元,實施專案89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在信陽涉外職業技術學院設立人才孵化基地,建立焊接培訓基地,每年培訓貧困學生1000多人次;與毅輝公司深度合作,建成毅輝智慧製造產業園,計畫將鄭州機械研究所鍛壓中心整體搬遷至新縣,並與毅輝公司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發起成立新科扶貧基金會,基金規模達2287萬元。

突出行業扶貧優勢。該縣實施農村公路三年行動計畫,2014年以來,新建改建縣鄉公路151公里、村組道路494公里,100人以上的貧困自然村全部通上“致富路”。除險加固中小型水庫133座,完成25個貧困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20.3萬名群眾吃上“安全水”,其中貧困群眾2.6萬人。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電網、網路通信、廣播電視信號實現全覆蓋,脫貧攻堅的基礎能力不斷提升。

積極營造社會扶貧氛圍,該縣深入開展“萬名幹部幫萬戶、百家企業聯百村”活動,百家企業結對幫扶73個貧困村,50多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採取產業聯村、項目帶村、智力扶村、捐贈幫村等方式説明群眾脫貧致富。依託羚銳集團老區扶貧幫困基金會,帶動全縣民營企業、企業家冠名基金17項,規模達4000多萬元。引導外出成功人士積極參與脫貧攻堅,捐資1000余萬元建成兩所鄉鎮敬老院。

新縣堅持對鄉鎮只考核脫貧攻堅,不再考核GDP和稅收,設置A、B、C、D四個考核等次……並在河南省率先引入全過程協力廠商評估,以考核推動工作重心調整,壓緊壓實責任,堅決防止弄虛作假、數位脫貧。開展“讓黨旗在脫貧攻堅主戰場高高飄揚”主題活動,動員全縣黨員幹部鼓幹勁、增信心、戰貧困,確保2017年整體脫貧,為造福老區、添彩中原作出應有貢獻。

在10000戶貧困戶中建設分散式光伏發電設施,總裝機容量6.06兆瓦。目前,5個村已成為實施光伏發電扶貧試點,4個村已並網發電,帶動95戶貧困群眾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加強資金保障,確保投入見效益、發展有支撐。該縣加大財政投入,設立6500萬元專項扶貧資金,其中1000萬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專項資金;1000萬元特色農業獎補資金;1000萬元中小微企業還貸周轉金,為帶動貧困戶脫貧的中小微企業提供臨時周轉的過橋資金;2500萬元財政風險補償基金,為貧困戶提供最高10萬元的貼息貸款;1000萬元扶貧保險金,採取“扶貧+保險”的整縣推進模式,為全縣所有貧困群眾、脫貧不穩定人群和帶動脫貧的龍頭企業,提供生產和生活兩類保險,確保“脫貧路上零風險”。

持續放大定點扶貧效應。該縣爭取23個中央、省、市定點幫扶單位,投入資金5億多元,實施專案89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在信陽涉外職業技術學院設立人才孵化基地,建立焊接培訓基地,每年培訓貧困學生1000多人次;與毅輝公司深度合作,建成毅輝智慧製造產業園,計畫將鄭州機械研究所鍛壓中心整體搬遷至新縣,並與毅輝公司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發起成立新科扶貧基金會,基金規模達2287萬元。

突出行業扶貧優勢。該縣實施農村公路三年行動計畫,2014年以來,新建改建縣鄉公路151公里、村組道路494公里,100人以上的貧困自然村全部通上“致富路”。除險加固中小型水庫133座,完成25個貧困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20.3萬名群眾吃上“安全水”,其中貧困群眾2.6萬人。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電網、網路通信、廣播電視信號實現全覆蓋,脫貧攻堅的基礎能力不斷提升。

積極營造社會扶貧氛圍,該縣深入開展“萬名幹部幫萬戶、百家企業聯百村”活動,百家企業結對幫扶73個貧困村,50多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採取產業聯村、項目帶村、智力扶村、捐贈幫村等方式説明群眾脫貧致富。依託羚銳集團老區扶貧幫困基金會,帶動全縣民營企業、企業家冠名基金17項,規模達4000多萬元。引導外出成功人士積極參與脫貧攻堅,捐資1000余萬元建成兩所鄉鎮敬老院。

新縣堅持對鄉鎮只考核脫貧攻堅,不再考核GDP和稅收,設置A、B、C、D四個考核等次……並在河南省率先引入全過程協力廠商評估,以考核推動工作重心調整,壓緊壓實責任,堅決防止弄虛作假、數位脫貧。開展“讓黨旗在脫貧攻堅主戰場高高飄揚”主題活動,動員全縣黨員幹部鼓幹勁、增信心、戰貧困,確保2017年整體脫貧,為造福老區、添彩中原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