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全州:讓黨旗高高飄揚在抗洪搶險戰場

人民網全州7月4日電 由於湘江、灌江、萬鄉河流域連降暴雨,罕見的特大洪澇災害襲卷全州,萬鄉河流域更是創50年以來的最高水位紀錄,2日23時,全州縣受災人口250547人,倒塌房屋603間(因山洪泥石流、塌方所導致的居住房垮塌達328間,導致1017人轉移安置),8死9失聯34人受傷(其中因泥石泥導致房屋倒塌造成3死,因洪水爆發沖毀亭子造成4失聯,因山洪爆發導致5死5失聯),轉移37850人,直接經濟總損失14.6億元,其中:因災損毀農作物25.1萬畝,農林牧漁損失24290萬元,水利設施損失22430萬元,工業交通損失82840萬元(具體詳情附後),其它1.6億元。

18個鄉鎮全部受災,群眾生命財產受到了嚴重威脅。面對嚴峻形勢,全縣基層廣大黨員幹部立即投身到防汛搶險救災中,他們防汛指揮在一線,吃住在一線,搶險救災在一線,哪裡有危險就往哪裡沖,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他們以實際行動踐行“兩學一做”,黨性在危難時刻得以彰顯。

暴雨現場:靠前指揮,大顯為民情懷

災情就是命令,災區就是戰場。災情發生後,各級領導幹部深入抗洪救災第一線,靠前指揮,把帶領群眾防汛抗洪救災作為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主戰場,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哪裡災情最嚴重、哪裡受災群眾最集中、哪裡救災困難最大,哪裡就有領導幹部防汛抗災救災的身影,説明受災地區和群眾解決困難和問題,真正成為帶領群眾抗擊洪災的“主心骨”。

群眾在受苦,責任在召喚。災情發生後,全州縣委、政府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積極組織搶險。桂林市政府副市長謝靈忠、市警備區司令員劉禮智帶領駐桂某部、市武警支隊、市消防支隊、市民政局、市水利局等460人親臨全州搶險一線指揮轉移群眾。

全州縣委書記林武民、縣長廖照德率領縣四家班子領導和縣直相關部門深入鄉鎮一線進行搶險救災和指揮轉移安置群眾工作,幫助解決救災資金和物品等。同時,抽調公安幹警對危險地段實行全面封閉,對重點隱患地段設立禁戒標識,加強防範,全力做好應急處置工作。
“林書記,都兩天沒合眼了,你的身體會吃不消的,還是去休息一下吧”,淩晨5:00,在縣城一板橋頭,雨大風急,一名幹部提醒正在視察險情的縣委書記林武民。“不礙事,只要群眾生命財產都安全了我才安心。”被淋得渾身濕透的林武民抹了一把臉上的雨水一邊回答著同志的關心。“全州鎮趙家村還有200多名群眾被水圍困”,淩晨1:00,當縣長廖照德獲悉資訊後親自帶隊,火速組織廣大幹部群眾、消防武警、民兵防汛應急分隊共80餘人迅速投入了與時間賽跑的人員搶運,經過4個多小時的奮力施救,終於將200多名群眾解救出來。永歲鄉、黃沙河鎮、廟頭鎮、文橋鎮等4個鄉鎮因洪水導致道路中斷,車輛和衝鋒舟無法進入開展有效救援。當地黨委政府全力組織全體鄉村幹部參戰。在抗災救災的近40個小時裡,文橋鎮黨委書記蔣建輝在沒有設備的情況下,全力充當人力衝鋒舟,始終堅持在抗洪救災一線,與鎮幹一道將老人和小孩一一背出,直到最後一人為止。

哪裡災情最重,哪裡就是前線指揮所。市警備區司令員劉禮智上任僅5天,當全州洪災出現險情,他第一個進入重災區的村組,進行組織施救;當得知還有兩名群眾被洪水圍困未能及時轉移時,他親自帶隊進村救援;救災物資來了,他掄起胳膊就帶頭搬運。

抗洪一線:徹夜堅守,築牢防汛“安全牆”

全州縣各級黨組織和單位聞“汛”而動,縣氣象部門第一時間發佈紅色預警;防汛辦通過短信平臺,滾動發佈預警資訊和緊急工作通知;18個鄉鎮全體幹部連夜駐鄉進村,緊急轉移群眾;國土、水利部門成立工作小組,蹲點落實塘庫、地質災害點安全防範;縣人武部、消防隊、武警中隊連夜奮戰在搶險救人一線;交通部門及時安排防汛搶險車輛、人員,搶修中斷線路;供電部門立即啟動災害天氣預警,加強電網運行監控調整,確保電網安全……

連日的暴雨,讓栗水村達山橋全部倒塌,導致仁溪村委和栗水村達山片約2000名群眾無法轉移。仁溪和栗水村村黨支部立即組成黨員義務巡邏隊徹夜巡邏值守。“全靠有他們,要不然我們晚上睡覺都不安穩”黃姓村民實是說。

“我們一共出去了兩艘快艇,一艘摩托艇,從7月1日晚上八九點,一直忙到第2 天淩晨五六點,救助被困群眾數十人,轉移運送100多人”由全州戶外運動愛好者組成的救援隊抗洪搶險隊員蔣建南說,“我們還有一個叫周帆的隊員,他的父親6月30日剛做了支架手術,還在ICU,需要照顧,但他義無反顧地投入救援行動中。”蔣建南指著旁邊一膚色黝黑的漢子說。“奮戰了一夜,雖然很累很困,但覺得很有意義, 能用我們平時精良的器材和興趣愛好幫助到別人,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隊員俞明說。

眾志成城:關鍵時刻,還是黨員幹部親

哪裡有險情、哪裡最艱苦、哪裡群眾最需要,共產黨員就出現在哪裡、衝鋒在哪裡、戰鬥在哪裡。

“感謝領導的關心,下這麼大的雨,都還想到我們老百姓”。當胸前配戴黨徽的駐桂某部主官帶領官兵踏水前來,災民滿是感激。

洪水來了,可峽口村黨支部書記蔣小元這個“病人”卻急了。原來蔣小元的腳在搶險時他剛摔傷了,全身軟組織多處擦傷,最近在家休養。災情就是命令,蔣小元簡單包紮處理了一下傷口,就投入到抗災救災中。組織20多名年輕黨員,成立兩個搶險救災隊,一遍遍水裡來浪裡去,鞋子破了,就打赤腳,衣服濕了,就打赤膊,這個剛強的漢子硬是不吭一聲,不叫苦,不叫累,把鮮紅的黨旗插在抗洪救災的陣地上,也融進了老百姓的心坎裡。

災害發生期間,全縣各級黨員幹部放棄了雙休日,堅守在防汛抗洪救災第一線。縣直部門各基層組織及時組織單位黨員幹部深入聯繫鄉鎮、村開展抗洪救災、災情統計、隱患排查及安撫等工作,目前已有4800余名黨員投入到此項工作中。

大災如大考,考的是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堅強黨性。在洪水中挺直脊樑,在災難中昂然屹立,全州各級黨組織在暴雨中築起了一座座洪水永遠沖不垮的“堤壩”。(唐宏)

永歲鄉、黃沙河鎮、廟頭鎮、文橋鎮等4個鄉鎮因洪水導致道路中斷,車輛和衝鋒舟無法進入開展有效救援。當地黨委政府全力組織全體鄉村幹部參戰。在抗災救災的近40個小時裡,文橋鎮黨委書記蔣建輝在沒有設備的情況下,全力充當人力衝鋒舟,始終堅持在抗洪救災一線,與鎮幹一道將老人和小孩一一背出,直到最後一人為止。

哪裡災情最重,哪裡就是前線指揮所。市警備區司令員劉禮智上任僅5天,當全州洪災出現險情,他第一個進入重災區的村組,進行組織施救;當得知還有兩名群眾被洪水圍困未能及時轉移時,他親自帶隊進村救援;救災物資來了,他掄起胳膊就帶頭搬運。

抗洪一線:徹夜堅守,築牢防汛“安全牆”

全州縣各級黨組織和單位聞“汛”而動,縣氣象部門第一時間發佈紅色預警;防汛辦通過短信平臺,滾動發佈預警資訊和緊急工作通知;18個鄉鎮全體幹部連夜駐鄉進村,緊急轉移群眾;國土、水利部門成立工作小組,蹲點落實塘庫、地質災害點安全防範;縣人武部、消防隊、武警中隊連夜奮戰在搶險救人一線;交通部門及時安排防汛搶險車輛、人員,搶修中斷線路;供電部門立即啟動災害天氣預警,加強電網運行監控調整,確保電網安全……

連日的暴雨,讓栗水村達山橋全部倒塌,導致仁溪村委和栗水村達山片約2000名群眾無法轉移。仁溪和栗水村村黨支部立即組成黨員義務巡邏隊徹夜巡邏值守。“全靠有他們,要不然我們晚上睡覺都不安穩”黃姓村民實是說。

“我們一共出去了兩艘快艇,一艘摩托艇,從7月1日晚上八九點,一直忙到第2 天淩晨五六點,救助被困群眾數十人,轉移運送100多人”由全州戶外運動愛好者組成的救援隊抗洪搶險隊員蔣建南說,“我們還有一個叫周帆的隊員,他的父親6月30日剛做了支架手術,還在ICU,需要照顧,但他義無反顧地投入救援行動中。”蔣建南指著旁邊一膚色黝黑的漢子說。“奮戰了一夜,雖然很累很困,但覺得很有意義, 能用我們平時精良的器材和興趣愛好幫助到別人,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隊員俞明說。

眾志成城:關鍵時刻,還是黨員幹部親

哪裡有險情、哪裡最艱苦、哪裡群眾最需要,共產黨員就出現在哪裡、衝鋒在哪裡、戰鬥在哪裡。

“感謝領導的關心,下這麼大的雨,都還想到我們老百姓”。當胸前配戴黨徽的駐桂某部主官帶領官兵踏水前來,災民滿是感激。

洪水來了,可峽口村黨支部書記蔣小元這個“病人”卻急了。原來蔣小元的腳在搶險時他剛摔傷了,全身軟組織多處擦傷,最近在家休養。災情就是命令,蔣小元簡單包紮處理了一下傷口,就投入到抗災救災中。組織20多名年輕黨員,成立兩個搶險救災隊,一遍遍水裡來浪裡去,鞋子破了,就打赤腳,衣服濕了,就打赤膊,這個剛強的漢子硬是不吭一聲,不叫苦,不叫累,把鮮紅的黨旗插在抗洪救災的陣地上,也融進了老百姓的心坎裡。

災害發生期間,全縣各級黨員幹部放棄了雙休日,堅守在防汛抗洪救災第一線。縣直部門各基層組織及時組織單位黨員幹部深入聯繫鄉鎮、村開展抗洪救災、災情統計、隱患排查及安撫等工作,目前已有4800余名黨員投入到此項工作中。

大災如大考,考的是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堅強黨性。在洪水中挺直脊樑,在災難中昂然屹立,全州各級黨組織在暴雨中築起了一座座洪水永遠沖不垮的“堤壩”。(唐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