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長平之戰手握十萬大軍,趙括為何不選擇突圍?這裡告訴你真相

手握十萬大軍,趙括在長平之戰為什麼不選擇突圍?大軍團的突圍,不是簡單的一擁而上,用人命填就可以了。長平之戰初期,趙軍統帥廉頗立足於堅守和消耗遠道而來的秦軍,

所以在武器、軍械的配備上是以防禦性武器為主,缺乏大規模野戰的準備,但沒想到的是國力反而被秦軍消耗一空。

比及換帥後,趙括倉促出擊失利,出戰的部隊和營壘之間的聯繫又被切斷,軍械糧草缺乏,實際上已經不具備大規模野戰和打破封鎖線的攻堅能力,

只能被動的防禦。

當時的趙括應該是期待營壘剩餘的軍隊以及趙王會派兵來支援,從而裡應外合擊破秦軍,但可惜未能如願。分析原因可能有三個方面,一是北面長城一線牽扯了趙國相當一部分軍力,無法集中力量對秦。二是趙國派出的援軍無法攻破秦軍的封鎖線,畢竟當時的秦國也是徵發了全國15歲以上的青壯傾國而戰,兵力佔優勢。三是廉頗為趙國宿將,

門生故吏遍佈全軍,趙括取代廉頗的位置後,必然導致這些將領的不滿,在救援過程中出工不出力。甚至出征軍中有將領在攻打秦軍防線時,不想趙括立功從而消極怠工。

從戰術層面考慮,秦弩的射程和殺傷力為七國之首,在長平之戰中派出的封鎖部隊肯定也配置了大量的弩,

再配合簡單的工事,足以阻擋數倍於己的敵軍。按照歷史資料,秦軍派出了兩隻先頭部隊,兩萬五千步兵和五千騎兵在趙出征部隊後面設置了兩道封鎖線。

從地理上分析,長平地區為丘陵地帶,少平地,且河道縱橫,利於防守而不利於大規模的野戰。可以得出結論,秦軍封鎖部隊插入趙軍後方後,必定是憑險而守,修築工事,才導致趙軍短期內無法突破封鎖線,

被迫固守待援。

實戰中,一方人數超過萬人,就不能簡單的以人數來分析雙方的勝敗。而應該從人員素質、武器配備、戰術配合、後勤補給綜合考慮,但可惜的是,趙括軍每項都不佔優勢。即使十幾萬軍隊攻擊包圍圈的一點,

由於地勢的因素趙軍無法全部展開,同時要保護輜重,要防禦秦軍從背後攻擊,只能將部隊分為幾個集群,從而失去人數上的優勢。可以想像,趙軍前衛部隊也會因缺少器械而在弩陣連綿不絕的攻擊下死傷慘重,後衛部隊因將帥不和而無死戰信念,導致潰退或投降,進而全軍被四面圍攻直至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