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東北味道|院裡的大醬缸,桌上的炸醬香!

你的小時候,家裡肯定有這樣兩口缸

一口在屋裡,醃酸菜

一口在院裡,下黃醬

時間的發酵

成就了最具東北特色的兩種美食!

家家戶戶有醬缸,人人愛吃蘸醬菜!

東北豆瓣醬,很多外省人都吃過,是東北的一種標誌性食物。在東北,衡量家庭主婦合格不合格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品嘗她親手下的大醬。在東北的餐桌上,尤其是園子裡的小白菜、小蔥等長起來的時候,大醬是必不可少的,每頓都要來點蘸醬菜,要不總感覺吃飯沒啥滋味。

在沒有反季節蔬菜的年代,醬菜也是餐桌上必有的配菜。東北人習慣在做菜時放些醬,比如醬茄子、醬炒雞蛋、醬湯江魚等等。實在沒有食欲的時候,大蔥蘸大醬,也能吃上兩碗飯。

東北人都好大醬這一口,所以在東北鄉村人家的菜園子門口,

庭院南邊的太陽地裡,都有醬缸。一些老一點的社區,樓房朝陽的陽臺內,都常年放置著一口大小不等的醬缸或者醬罎子,這才有了東北家家戶戶有醬缸的說法!

下大醬是門技術活

在東北,一般春節過後,人們便開始準備“下大醬”了。

做大醬的原料就是東北大豆,將選好的黃豆,放在蓋簾上,將蓋簾傾斜20°-30°角,顆粒飽滿的就會順著蓋簾滾落下去,有蟲眼的,有發黑不完整的,都剩了下來,

選好黃豆後,將黃豆放進大鐵鍋裡煮熟,用笊籬撈出來,控幹水分。然後,把黃豆搗碎,放置一會兒後,用手將其揉攏到一起,按壓成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大醬塊子,風乾後,用報紙或牛皮紙把大醬塊子包裹起來,放置在陰涼、透風、乾燥處,讓其順其自然發酵。

每一年的農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是東北下大醬的時間,這時候醬塊也已經發酵好了,再加上東北天氣晴好,氣溫正好適合下大醬。當然選擇這三天,也有“發”的意思。

下醬前,要先把醬缸沖洗乾淨,放進已經備好的鹽水,然後將放置兩個多月的大醬塊子取出,掃去灰塵,用手掰成小塊,放入到缸中,再用一塊紗布蒙好醬缸。3天后,用打耙一上一下不停往返抽壓,打碎醬缸中的醬塊子,讓大醬上下均勻地發酵。(醬耙是一種專門為下大醬而製作的工具,一根木棍兒的頂端釘上一塊木板就成。)

每次打耙後,要把漂在醬缸上面的黑色、綠色黴菌、沫子等撇去。打耙每天早晚各進行一次,每次都要上下往返抽壓百十下乃至數百下,大約要用一個月的時間,直到大醬完全發酵,這時候的大醬就可以上桌了!

中國人的老祖宗,用一些罎罎罐罐,加上敏銳的直覺,打造了一個食物的新境界,一缸黃醬,于東北人來說,就是這一年上桌菜的著落。

粗獷樸實的東北人,在吃醬這件事情上也簡單直接,下好的大醬分為生吃和熟吃兩種。

生吃也分兩種,一種是直接食用,也就是蘸醬菜。還有一種就是加調味料之後食用:將幹醬加入醬油少許、味精少許、(個別口味還可以加白糖少許),用筷子攪拌均勻,即可作為蘸醬蘸各種蔬菜食用。

熟吃可以做炸醬,鍋內放少許菜油,燒六分熟,加入剁好的的肉餡,翻炒,再加入大醬、加水、加醬油、加味精等輔料,翻炒20分鐘,火一定要小,炒至出豆香味,即可。

還可以作為燒菜的輔料,比如在燒魚時,作為作料加入少許,魚的味道更鮮美;在燉菜時,作為作料加入少許,燉菜味道更濃……

此外,由於醬中含有大量的鹽分,秋末,東北人常常將未成熟的茄子、黃瓜、白菜葉等用屜布包好,放在醬缸,做成醬茄子、醬黃瓜、醬芹菜等小菜。

蘸醬菜是東北的經典,黃瓜、小蘿蔔、大蔥、生菜、苦苣等洗乾淨,抹上醬,用幹豆腐卷上,再配上一碗二米飯,絕對吃到爽!

說起蘸醬菜,還是有些來歷的。相傳,下大醬的傳統起源于東北的滿族,由於東北地區氣溫常年較低,不利於細菌的繁殖,人們就有了生吃蔬菜的習慣。平時黃瓜、辣椒、蘿蔔、菠菜、白菜是家常蘸醬菜,而蕨菜、莧菜、車前菜、苦麻菜、婆婆丁等蘸醬菜,在日子苦或者饑荒年代的時候就是救命菜,發展到今天,這些山野菜都成了餐桌上綠色無公害食物,成為養生保健的佳品。

還有各種用大醬燉的菜,燉土豆,燉茄子,燉豆角,大醬茄子燉鯰魚……

春夏大醬這樣吃:

配蘸醬菜(婆婆丁、苦苣、小白菜、菠菜、黃 瓜、大蔥)

做雞蛋悶子(青辣椒、雞蛋和大醬)

醬茄子

卷餅、卷幹豆腐、飯包必備

土豆醬

肉醬、雞蛋醬(拌面或配蘸醬菜)

秋冬大醬這樣吃:

辣椒末

作為燉魚、打鹵、做所有菜的VIP調料

幹白菜蘸肉醬

醬黃瓜、醬土豆

做大醬是用最原始的方法,每道程式的力道都恰到好處,勤勞善良的東北人,用自己的生活智慧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各種滋味,這一缸缸的食物貯存,寄託了他們對生活的期盼與情感依託!

每次打耙後,要把漂在醬缸上面的黑色、綠色黴菌、沫子等撇去。打耙每天早晚各進行一次,每次都要上下往返抽壓百十下乃至數百下,大約要用一個月的時間,直到大醬完全發酵,這時候的大醬就可以上桌了!

中國人的老祖宗,用一些罎罎罐罐,加上敏銳的直覺,打造了一個食物的新境界,一缸黃醬,于東北人來說,就是這一年上桌菜的著落。

粗獷樸實的東北人,在吃醬這件事情上也簡單直接,下好的大醬分為生吃和熟吃兩種。

生吃也分兩種,一種是直接食用,也就是蘸醬菜。還有一種就是加調味料之後食用:將幹醬加入醬油少許、味精少許、(個別口味還可以加白糖少許),用筷子攪拌均勻,即可作為蘸醬蘸各種蔬菜食用。

熟吃可以做炸醬,鍋內放少許菜油,燒六分熟,加入剁好的的肉餡,翻炒,再加入大醬、加水、加醬油、加味精等輔料,翻炒20分鐘,火一定要小,炒至出豆香味,即可。

還可以作為燒菜的輔料,比如在燒魚時,作為作料加入少許,魚的味道更鮮美;在燉菜時,作為作料加入少許,燉菜味道更濃……

此外,由於醬中含有大量的鹽分,秋末,東北人常常將未成熟的茄子、黃瓜、白菜葉等用屜布包好,放在醬缸,做成醬茄子、醬黃瓜、醬芹菜等小菜。

蘸醬菜是東北的經典,黃瓜、小蘿蔔、大蔥、生菜、苦苣等洗乾淨,抹上醬,用幹豆腐卷上,再配上一碗二米飯,絕對吃到爽!

說起蘸醬菜,還是有些來歷的。相傳,下大醬的傳統起源于東北的滿族,由於東北地區氣溫常年較低,不利於細菌的繁殖,人們就有了生吃蔬菜的習慣。平時黃瓜、辣椒、蘿蔔、菠菜、白菜是家常蘸醬菜,而蕨菜、莧菜、車前菜、苦麻菜、婆婆丁等蘸醬菜,在日子苦或者饑荒年代的時候就是救命菜,發展到今天,這些山野菜都成了餐桌上綠色無公害食物,成為養生保健的佳品。

還有各種用大醬燉的菜,燉土豆,燉茄子,燉豆角,大醬茄子燉鯰魚……

春夏大醬這樣吃:

配蘸醬菜(婆婆丁、苦苣、小白菜、菠菜、黃 瓜、大蔥)

做雞蛋悶子(青辣椒、雞蛋和大醬)

醬茄子

卷餅、卷幹豆腐、飯包必備

土豆醬

肉醬、雞蛋醬(拌面或配蘸醬菜)

秋冬大醬這樣吃:

辣椒末

作為燉魚、打鹵、做所有菜的VIP調料

幹白菜蘸肉醬

醬黃瓜、醬土豆

做大醬是用最原始的方法,每道程式的力道都恰到好處,勤勞善良的東北人,用自己的生活智慧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各種滋味,這一缸缸的食物貯存,寄託了他們對生活的期盼與情感依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