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柳葉刀》刊發新報告:污染比戰爭、災難、饑餓更致命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英文版APP現已上線,年度訂閱用戶每週直播科技英語講堂,還有科技英語學習社區哦~)

近日,致力於清除國際範圍內有毒污染物的 NGO(非政府組織)“Pure Earth”在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發佈了一項研究報告,

報告指出:環境污染比戰爭、饑餓、自然災害更致命。

該報告將污染的影響量化,並總結出:2015 年每 6 例過早死亡個例中就有一例與污染問題直接有關。環境污染造成當年全球範圍內 900 萬人死亡,以及 4.6 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這些數字近年來也在逐步攀升。

圖 | 今年世界環境日,印度班加羅爾市Bellundur湖面上漂滿了工業污染帶來的泡沫

紐約市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流行病學家,也是此報告的主要撰寫者之一 Philip Landrigan 表示:“和愛滋病、結核病和瘧疾一樣,環境污染雖然也是學界老生常談的課題,但從公眾中實際得到的關注並不多。”

比如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空氣污染指標尚未被建立,土壤污染也幾乎從未受到人們重視。

另外在其他一些人口基數大的地區,文化特色及生活習慣直接加重了環境的負擔。在印度,每逢過節必放的煙花,由於沒有嚴格的管制,能讓空氣品質指數(PM2.5)在日間飆升到 900ppm,是國際安全標準的 90 倍。

圖 | 今年印度排燈節期間,印度新德里市清晨街景

對於人口最多的中國和印度,該報告也做出了對污染致死案例的統計。2015 年在印度有 250 萬因污染引起的過早死亡個例,占當年全部過早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而在中國這個數字是 180 萬,占總數的五分之一。

由於環境形勢嚴峻,這兩個國家也出臺了相應的環保政策。對於大都市車輛密集而引發過度排放的問題,印度也採用了類似我國限號令的機制,並收到了成效。

但同時,仍有很多污染源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印度對於垃圾和農作物焚燒、建築工程塵埃、以及殘次化石燃料的使用問題,還缺乏相應的控制措施。

負責撰寫報告的研究組還利用了美國環境保護局用於檢測土壤和水源含毒量的方法,在多個發展中及落後國家進行了檢測,並發現往往國家或地區越落後,超標的現象越嚴重。報告給出的數字是,92% 的污染引起的死亡個例都來自欠發達國家。

發達國家通常有一套完善的環境治理體系,而欠發達國家卻往往由於過度追求經濟上漲,而忽視環保這一大問題。

環境問題確實和經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發佈這篇報告組織“Pure Earth”的總負責人 Richard Fuller 就提出:長期暴露在污染環境會造成身體上的不適或疾病,對於工作者而言這也恰恰影響了工作效率。從國家層面看,污染造成的生產力下降,以及連帶的醫療保健支出,定會拖緩經濟上行的步伐。因此,忽視環境因素的經濟發展在長遠上是行不通的。

報告同時也就改善環境的積極舉措的影響做出了量化評估。美國投在 1970 年實行的空氣淨化法案(Clean Air Act)上的每 1 美元,至今已獲得了價值 30 美元的回報。另外,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發表的另一封研究報告,美國在 80 年代出臺的大幅降低石油中鉛含量的政策已為美國贏得了 6 萬億美元的回報。

當然,也有學者對報告中數字的準確性表達了質疑。未參與此報告撰寫的杜克大學 Sanford 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 Marc Jeuland 就指出,減少某些源頭的排放會直接導致生產力的下降,從而導致經濟損失,而報告中並未將這點考慮進去。並且,報告中大量的計算基於與每種污染物相對應的死亡率,而並未考慮到幾種污染源疊加而影響人身健康造成的情況,因此報告中對於針對某種特定污染物政策的積極影響的計算可能會出現偏差。

他還表示:“由分析美國積極政策的影響得出的數字,並不能用作分析其他國家情況的範本。因為各個國家及地區的政策以及實效通常有很大不同。”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篇報告包含了很多乾貨。它從數位角度評估了環境污染對生產力和社保支出的影響,以及公民對於提升個人健康保障的支付意願。這些結論也可以作為未來政府和經濟學家決策的參考工具。

雖然到目前為止全球範圍內還沒有一份應對環境污染的國際宣言,但這個課題需要成為現在及未來的焦點。

聯合國將於今年 12 月舉辦歷史上第一屆環保主題大會。世界銀行的環境部專家 Ernesto Sanchez-Triana 也表示:“污染與貧窮直接相關,遏制污染能幫我們解決許多問題,從氣候變化到營養失衡等等。這個紐帶是我們不能忽略的。”

定會拖緩經濟上行的步伐。因此,忽視環境因素的經濟發展在長遠上是行不通的。

報告同時也就改善環境的積極舉措的影響做出了量化評估。美國投在 1970 年實行的空氣淨化法案(Clean Air Act)上的每 1 美元,至今已獲得了價值 30 美元的回報。另外,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發表的另一封研究報告,美國在 80 年代出臺的大幅降低石油中鉛含量的政策已為美國贏得了 6 萬億美元的回報。

當然,也有學者對報告中數字的準確性表達了質疑。未參與此報告撰寫的杜克大學 Sanford 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 Marc Jeuland 就指出,減少某些源頭的排放會直接導致生產力的下降,從而導致經濟損失,而報告中並未將這點考慮進去。並且,報告中大量的計算基於與每種污染物相對應的死亡率,而並未考慮到幾種污染源疊加而影響人身健康造成的情況,因此報告中對於針對某種特定污染物政策的積極影響的計算可能會出現偏差。

他還表示:“由分析美國積極政策的影響得出的數字,並不能用作分析其他國家情況的範本。因為各個國家及地區的政策以及實效通常有很大不同。”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篇報告包含了很多乾貨。它從數位角度評估了環境污染對生產力和社保支出的影響,以及公民對於提升個人健康保障的支付意願。這些結論也可以作為未來政府和經濟學家決策的參考工具。

雖然到目前為止全球範圍內還沒有一份應對環境污染的國際宣言,但這個課題需要成為現在及未來的焦點。

聯合國將於今年 12 月舉辦歷史上第一屆環保主題大會。世界銀行的環境部專家 Ernesto Sanchez-Triana 也表示:“污染與貧窮直接相關,遏制污染能幫我們解決許多問題,從氣候變化到營養失衡等等。這個紐帶是我們不能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