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記者招待會全文實錄(新華社)

10月23日15:00,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記者招待會,邀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

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幹傑介紹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主持人郭衛民:

女士們、先生們,記者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參加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的第六場記者招待會。今天下午我們請來了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幹傑同志,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同志。請他們向大家介紹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的有關情況。

李幹傑:

各位新聞界朋友:下午好。非常高興與大家見面。首先,借此機會,我想對大家長期以來給予環境保護工作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關心、理解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這次我很榮幸作為代表參加了十九大,並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十九大報告,這個報告非常重要,也非常好。這個報告集中反映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願,

應該說是一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輝的劃時代鴻篇巨著,是我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

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進行了全面總結和重點部署,我們作為環保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奮、完全贊同、衷心擁護,也將堅決落實。借此機會,我給大家把相關的情況作一個簡要介紹。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謀劃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長遠性、開創性工作,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和全域性變化,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進入認識最深、力度最大、舉措最實、推進最快,也是成效最好的時期。我們概括了一下,可以說是五個“前所未有”。

一是思想認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

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

二是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發佈實施了三個“十條”,也就是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畫,堅決向污染宣戰。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在這個過程中,還實施燃煤火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到目前為止已經完成了5.7億千瓦,累計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達到1800多萬輛。

同時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有11萬多個村莊完成了整治,將近2億農村人口從中受益。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

三是制度出臺頻度之密前所未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40多項生態文明和生態環境保護具體改革方案,對推動綠色發展、改善環境品質發揮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四是監管執法尺度之嚴前所未有。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環境保護稅法、核安全法等多部法律完成制修訂,土壤污染防治法進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審議程式。尤其是新的環境保護法2014年通過後,從2015年開始實施,一些新的規定、新的機制在推動企業守法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五是環境品質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16年,三大區——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個區域細顆粒物,也就是PM2.5平均濃度與大氣十條制定出臺的2013年相比都下降了30%以上。全國酸雨區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由歷史高點的30%左右下降到了去年的7.2%。也就是說過去酸雨面積所占的比例是很高的,90年代的時候達到了30%以上,經過努力,現在降到了7.2%,並且不僅僅是面積下來了,污染的程度也有所下降。在水的方面,地表水國控斷面I-III類水體比例增加到67.8%。森林覆蓋率由本世紀初的16.6%提高到22%左右。

我們在解決國內環境問題的同時,也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迄今為止,我們已批准加入30多項與生態環境有關的多邊公約或議定書,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這些成就的取得,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的一個縮影,為我們進一步推動工作奠定了基礎、增強了信心。

在充分肯定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標和新部署。

在新思想方面,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重要內容,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等重要論斷。

在新要求方面,明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在新目標方面,提出到2020年,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

在新部署方面,提出要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這些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標、新部署,為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良好的生態環境,關乎人民切身利益,關乎民族長遠未來。我們全體環保人一定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和全國人民的厚望,永遠秉持初心,不懈砥礪奮進。

我們將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美麗中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一是著力增強“四個意識”,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二是著力推進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三是著力解決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品質。四是著力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五是著力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謝謝大家。

郭衛民:

下面請楊偉民副主任作介紹。

楊偉民:

各位記者朋友們:大家下午好。非常高興與大家見面,借這個機會,我主要介紹一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進展情況和成效。

大家知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不可諱言的是,生態環境成為國家發展的短板,成為人民生活的痛點。要補齊這塊短板,治癒這一痛點,要堅持兩手抓,一方面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另一方面要改革生態文明體制,而且應該說後一手應該要更硬一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的38次會議當中,其中20次討論了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關的議題,研究了48項重大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提出的37項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任務,已完成24項,部分完成9項,正在推進的4項,出臺改革檔84件。

考慮到生態文明體制缺乏頂層設計的情況,總體來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對滯後,至少是滯後於經濟體制改革的,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專門制定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這個總體方案明確了生態文明體制的“四梁八柱”,設計了“八項制度”。到目前而言進展比較順利,總體方案確定的2015-2017年要完成的79項改革任務中,73項已經全部完成,6項基本完成。

目前,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推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日益加強,空間規劃體系改革試點全面啟動,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不斷強化,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持續推進,環境治理體系改革力度加大,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加快構建,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基本建立。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發展史上的一場深刻變革,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密度最高、推進最快、力度最大、成效最多的五年,從一個側面,詮釋了這五年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也說明生態文明體制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在這裡我舉一些例子,大家看看是不是歷史性的變革。比如,除了礦藏外,其他自然資源全民所有的所有權人不到位,界限不清。對這一新中國成立60多年、改革開放30多年沒有觸動的體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啟動了這項改革,重點一是確權,二是管理體制。雖然全面建立自然資源產權制度需要一個過程,但應該說現在已經開啟了歷史性的起步。

再比如說,過去所有地方都要大開發、大發展,都要實現工業化城鎮化,這其實是不符合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我們推動建立主體功能區制度,促進各地區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要求推動發展。比如,北京屬於優化開發區,總書記提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這實際上相當於對首都北京的重構,是繼歷史上元、明、清之後對首都的又一次重構,當然這也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

再比如說,過去涉及自然資源管理的部門幾乎都各自設置了自己管理的保護地,數量很多、面積很大,但監管不到位,有些形同虛設。總書記親自主持審定了三江源一口(長江口),在長江這個生命體裡面,這個兩湖一口是非常重要的。三要狠抓一批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的重大工程。四要狠抓有關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因為很多問題要解決必須靠體制機制創新,正如剛才前面偉民主任講的,生態文明很多領域的改革,為我們治理生態環境提供了強大的動力,長江經濟帶也不例外。

最後一句話就是五江共建。五江共建第一就是要通過推動水資源科學開發利用,建設一條和諧長江。二是通過加強水生態環境的治理,建設一條清潔長江。三是通過水生態系統的修復與保護,建設一條健康長江。四是通過沿江兩岸其他環境問題的整治解決,建設一條優美長江。五是通過有關環境風險的有效管控,建設一條安全長江。

整個這個規劃的內容和特點可以用這三句話概括:三水並重、四抓同步、五江共建,我們相信這個規劃未來能夠起到比較好的作用。第二件事就是在長江流域對長江經濟帶相關的一些地方、省市進行中央環保督察,我們把有關涉及到長江的污染防治、環境保護問題擺在重要位置,全力對接進行推動,並且借督察的機會已經解決了一些突出問題。

第三是在組織加快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這項工作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了基本成果,預計到今年年底11個省份能夠完成省一級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

第四是我們正在組織謀劃並且已經開始啟動整個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整治工作,準備用兩年時間,對整個長江經濟帶所有縣級以上1320處集中飲用水水源地全面進行整治,今年年底地級以上城市,明年年底縣級以上完成整改,全面達到要求。這項工作正在積極推動,我們還是很有信心能夠完成。

總而言之,長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非常重要,我們一定會按照總書記提出的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這個要求切實落到實處,為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

浙江衛視記者:

大家都知道浙江作為“兩山”重要理論的發源地,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美麗浙江建設,前幾天有一個新聞,說浙江省省控斷面劣V類水全面剿滅,請問兩位部長你們如何評價浙江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努力,它能為美麗中國的建設提供什麼樣的經驗?謝謝。

李幹傑:

大概一個月之前,環保部和浙江省一起在安吉召開了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現場推進會,安吉大家知道是2005年的時候總書記“兩山”理論的發源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次現場會在安吉召開,在浙江召開這次生態文明現場會,很重要的一個目的之一,就是推廣浙江在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一些好的做法和好的經驗。

浙江十幾年以來在綠色發展方面,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確實堅持不懈、堅定不移地往前推動,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創造和積累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經驗。以剛才您提的水為例,浙江的水污染防治應該說遠遠走在了相當一部分省市的前面,不僅僅是你剛才提到的劣V類水基本消滅,黑臭水體也基本上得到了消滅,不僅僅城鎮汙水處理設施,也包括鄉村的,建成運行比例非常高,還是與總書記當年在浙江工作期間非常重視水污染防治,此後歷屆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非常重視有著密切的關係。並且在整個工作中如何把這個工作落實下去,怎麼把這個壓力傳遞下去,有很多很好的做法,因為時間有限我在這裡就不再展開宣傳了,大家有機會的話可以專門到浙江去做一些採訪,我覺得非常好。

我們在安吉的現場會上專門做了宣傳和推廣,也組織大家到浙江的一些地方進行了實地考察,其他代表我覺得他們的體會是很深刻的,浙江的做法和經驗作為環保部我們還會加大力度宣傳推廣,並且不僅僅是在水的方面,包括其他方面的一些工作都在學習借鑒。我相信這些好的做法和經驗,在其他地方推廣以後也一定會取得和浙江一樣好的成效。

中新社記者:

我的問題是有關土壤污染的。最近有一些報導說在中國的一些城市出現土壤重金屬污染,土壤品質和食品安全非常相關。請問咱們下一步有什麼新的舉措治理土壤污染,同時怎麼保證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謝謝。

李幹傑:

土壤污染防治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影響我們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安全,並且土壤污染相對大氣污染、相對水污染來講,它的防治難度更大,也因此必須高度重視,下更大的力氣、更大的功夫抓緊推動。在這方面,大家知道,十八大以來,我們推動出臺了三個十條,其中就包括了土十條,氣十條是2013年發佈的,水十條是2015年發佈的,土十條是去年發佈的,儘管發佈的時間不長,但是現在看起來工作正在深入地往前推進,也在呈現出一些成效。這裡可以向大家報告兩個方面的進展。

一是有關土十條規定的兩項基礎性工作。第一項有關基礎性的工作就是有關法律法規制定。相對大氣污染、水污染來講這塊是比較薄弱的,甚至可以說之前是一個空白狀態,土十條發佈以後,這塊進展比較順利,也比較明顯。剛才我在開場白中向大家的報告就提到土壤污染防治法已經經過了人大第一次審議,另外相關的一些標準和制度也正在制定出臺過程中,有些已經出來了。比如說我們農用地的土壤環境管理辦法,還有污染地塊,城鎮污染土地、土壤環境的管理辦法都已經制定出來了,某種意義上來講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

第二項基礎性工作就是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土壤污染要做好,關鍵要把底數摸清楚,底數不摸清楚就無的放矢,為了把底數摸清楚,環保部會同有關部門已經制定出臺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總體方案》。按照這個總體方案,相關工作目前正在積極推進。在土十條發佈後,這兩項基礎性工作進展比較明顯。

另外一方面,兩項重點工作也在積極推動,成效也比較好。一是在農用地分類管理方面,這項工作主要由農業部牽頭,他們在相關的一些地區,包括天津、湖南、湖北、遼寧這些地方在開展農產品禁止生產區的劃分試點,同時農業部會同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部門聯合印發《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方案》,在一些地方比如湖南的長株潭地區正在推動輪作休耕試點工作。

另外在建設用地准入管理方面,幾個部門包括住建部、國土資源部、環保部已經聯合部署利用全國污染地塊土壤環境執行資訊系統,實現多部門資訊共用,同時一些地方,包括像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地已經率先建立了污染地塊名錄,一些地方還陸續發佈了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名單,加強執法,嚴控新增污染。

除了這兩大塊以外,我們土十條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開展試點示範,其中有6個地區的綜合試點還有200個地塊的技術試點也在積極推進之中,儘管時間不長,也就一年多一點,總體看還是比較順利的,後續我們將會同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大力度,並且強化目標考核,力爭像大氣和水一樣,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儘快見到一些成效,至少不要讓土壤污染對我們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產生重大影響,不要對老百姓的身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並且通過努力加快修復治理,使得這塊領域儘快得到明顯改善。

郭衛民:

由於時間所限,這次記者招待會就要結束了,這次是大會期間六場記者招待會的最後一場,在這裡我想感謝記者朋友們的關注、參與、採訪和報導。另外,今天晚上有最後一次集體採訪,邀請的正好是工作在環保領域、參加黨代會的代表,大家有什麼問題還可以在集體採訪中提出。謝謝大家。

宣導綠色生活,記錄時代進程。

關注遼寧環保,營造美好家園。

土壤污染防治法進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審議程式。尤其是新的環境保護法2014年通過後,從2015年開始實施,一些新的規定、新的機制在推動企業守法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五是環境品質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16年,三大區——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個區域細顆粒物,也就是PM2.5平均濃度與大氣十條制定出臺的2013年相比都下降了30%以上。全國酸雨區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由歷史高點的30%左右下降到了去年的7.2%。也就是說過去酸雨面積所占的比例是很高的,90年代的時候達到了30%以上,經過努力,現在降到了7.2%,並且不僅僅是面積下來了,污染的程度也有所下降。在水的方面,地表水國控斷面I-III類水體比例增加到67.8%。森林覆蓋率由本世紀初的16.6%提高到22%左右。

我們在解決國內環境問題的同時,也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迄今為止,我們已批准加入30多項與生態環境有關的多邊公約或議定書,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這些成就的取得,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的一個縮影,為我們進一步推動工作奠定了基礎、增強了信心。

在充分肯定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標和新部署。

在新思想方面,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重要內容,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等重要論斷。

在新要求方面,明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在新目標方面,提出到2020年,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

在新部署方面,提出要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這些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標、新部署,為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良好的生態環境,關乎人民切身利益,關乎民族長遠未來。我們全體環保人一定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和全國人民的厚望,永遠秉持初心,不懈砥礪奮進。

我們將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美麗中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一是著力增強“四個意識”,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二是著力推進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三是著力解決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品質。四是著力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五是著力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謝謝大家。

郭衛民:

下面請楊偉民副主任作介紹。

楊偉民:

各位記者朋友們:大家下午好。非常高興與大家見面,借這個機會,我主要介紹一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進展情況和成效。

大家知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不可諱言的是,生態環境成為國家發展的短板,成為人民生活的痛點。要補齊這塊短板,治癒這一痛點,要堅持兩手抓,一方面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另一方面要改革生態文明體制,而且應該說後一手應該要更硬一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的38次會議當中,其中20次討論了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關的議題,研究了48項重大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提出的37項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任務,已完成24項,部分完成9項,正在推進的4項,出臺改革檔84件。

考慮到生態文明體制缺乏頂層設計的情況,總體來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對滯後,至少是滯後於經濟體制改革的,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專門制定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這個總體方案明確了生態文明體制的“四梁八柱”,設計了“八項制度”。到目前而言進展比較順利,總體方案確定的2015-2017年要完成的79項改革任務中,73項已經全部完成,6項基本完成。

目前,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推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日益加強,空間規劃體系改革試點全面啟動,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不斷強化,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持續推進,環境治理體系改革力度加大,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加快構建,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基本建立。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發展史上的一場深刻變革,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密度最高、推進最快、力度最大、成效最多的五年,從一個側面,詮釋了這五年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也說明生態文明體制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在這裡我舉一些例子,大家看看是不是歷史性的變革。比如,除了礦藏外,其他自然資源全民所有的所有權人不到位,界限不清。對這一新中國成立60多年、改革開放30多年沒有觸動的體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啟動了這項改革,重點一是確權,二是管理體制。雖然全面建立自然資源產權制度需要一個過程,但應該說現在已經開啟了歷史性的起步。

再比如說,過去所有地方都要大開發、大發展,都要實現工業化城鎮化,這其實是不符合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我們推動建立主體功能區制度,促進各地區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要求推動發展。比如,北京屬於優化開發區,總書記提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這實際上相當於對首都北京的重構,是繼歷史上元、明、清之後對首都的又一次重構,當然這也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

再比如說,過去涉及自然資源管理的部門幾乎都各自設置了自己管理的保護地,數量很多、面積很大,但監管不到位,有些形同虛設。總書記親自主持審定了三江源一口(長江口),在長江這個生命體裡面,這個兩湖一口是非常重要的。三要狠抓一批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的重大工程。四要狠抓有關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因為很多問題要解決必須靠體制機制創新,正如剛才前面偉民主任講的,生態文明很多領域的改革,為我們治理生態環境提供了強大的動力,長江經濟帶也不例外。

最後一句話就是五江共建。五江共建第一就是要通過推動水資源科學開發利用,建設一條和諧長江。二是通過加強水生態環境的治理,建設一條清潔長江。三是通過水生態系統的修復與保護,建設一條健康長江。四是通過沿江兩岸其他環境問題的整治解決,建設一條優美長江。五是通過有關環境風險的有效管控,建設一條安全長江。

整個這個規劃的內容和特點可以用這三句話概括:三水並重、四抓同步、五江共建,我們相信這個規劃未來能夠起到比較好的作用。第二件事就是在長江流域對長江經濟帶相關的一些地方、省市進行中央環保督察,我們把有關涉及到長江的污染防治、環境保護問題擺在重要位置,全力對接進行推動,並且借督察的機會已經解決了一些突出問題。

第三是在組織加快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這項工作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了基本成果,預計到今年年底11個省份能夠完成省一級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

第四是我們正在組織謀劃並且已經開始啟動整個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整治工作,準備用兩年時間,對整個長江經濟帶所有縣級以上1320處集中飲用水水源地全面進行整治,今年年底地級以上城市,明年年底縣級以上完成整改,全面達到要求。這項工作正在積極推動,我們還是很有信心能夠完成。

總而言之,長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非常重要,我們一定會按照總書記提出的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這個要求切實落到實處,為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

浙江衛視記者:

大家都知道浙江作為“兩山”重要理論的發源地,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美麗浙江建設,前幾天有一個新聞,說浙江省省控斷面劣V類水全面剿滅,請問兩位部長你們如何評價浙江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努力,它能為美麗中國的建設提供什麼樣的經驗?謝謝。

李幹傑:

大概一個月之前,環保部和浙江省一起在安吉召開了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現場推進會,安吉大家知道是2005年的時候總書記“兩山”理論的發源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次現場會在安吉召開,在浙江召開這次生態文明現場會,很重要的一個目的之一,就是推廣浙江在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一些好的做法和好的經驗。

浙江十幾年以來在綠色發展方面,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確實堅持不懈、堅定不移地往前推動,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創造和積累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經驗。以剛才您提的水為例,浙江的水污染防治應該說遠遠走在了相當一部分省市的前面,不僅僅是你剛才提到的劣V類水基本消滅,黑臭水體也基本上得到了消滅,不僅僅城鎮汙水處理設施,也包括鄉村的,建成運行比例非常高,還是與總書記當年在浙江工作期間非常重視水污染防治,此後歷屆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非常重視有著密切的關係。並且在整個工作中如何把這個工作落實下去,怎麼把這個壓力傳遞下去,有很多很好的做法,因為時間有限我在這裡就不再展開宣傳了,大家有機會的話可以專門到浙江去做一些採訪,我覺得非常好。

我們在安吉的現場會上專門做了宣傳和推廣,也組織大家到浙江的一些地方進行了實地考察,其他代表我覺得他們的體會是很深刻的,浙江的做法和經驗作為環保部我們還會加大力度宣傳推廣,並且不僅僅是在水的方面,包括其他方面的一些工作都在學習借鑒。我相信這些好的做法和經驗,在其他地方推廣以後也一定會取得和浙江一樣好的成效。

中新社記者:

我的問題是有關土壤污染的。最近有一些報導說在中國的一些城市出現土壤重金屬污染,土壤品質和食品安全非常相關。請問咱們下一步有什麼新的舉措治理土壤污染,同時怎麼保證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謝謝。

李幹傑:

土壤污染防治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影響我們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安全,並且土壤污染相對大氣污染、相對水污染來講,它的防治難度更大,也因此必須高度重視,下更大的力氣、更大的功夫抓緊推動。在這方面,大家知道,十八大以來,我們推動出臺了三個十條,其中就包括了土十條,氣十條是2013年發佈的,水十條是2015年發佈的,土十條是去年發佈的,儘管發佈的時間不長,但是現在看起來工作正在深入地往前推進,也在呈現出一些成效。這裡可以向大家報告兩個方面的進展。

一是有關土十條規定的兩項基礎性工作。第一項有關基礎性的工作就是有關法律法規制定。相對大氣污染、水污染來講這塊是比較薄弱的,甚至可以說之前是一個空白狀態,土十條發佈以後,這塊進展比較順利,也比較明顯。剛才我在開場白中向大家的報告就提到土壤污染防治法已經經過了人大第一次審議,另外相關的一些標準和制度也正在制定出臺過程中,有些已經出來了。比如說我們農用地的土壤環境管理辦法,還有污染地塊,城鎮污染土地、土壤環境的管理辦法都已經制定出來了,某種意義上來講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

第二項基礎性工作就是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土壤污染要做好,關鍵要把底數摸清楚,底數不摸清楚就無的放矢,為了把底數摸清楚,環保部會同有關部門已經制定出臺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總體方案》。按照這個總體方案,相關工作目前正在積極推進。在土十條發佈後,這兩項基礎性工作進展比較明顯。

另外一方面,兩項重點工作也在積極推動,成效也比較好。一是在農用地分類管理方面,這項工作主要由農業部牽頭,他們在相關的一些地區,包括天津、湖南、湖北、遼寧這些地方在開展農產品禁止生產區的劃分試點,同時農業部會同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部門聯合印發《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方案》,在一些地方比如湖南的長株潭地區正在推動輪作休耕試點工作。

另外在建設用地准入管理方面,幾個部門包括住建部、國土資源部、環保部已經聯合部署利用全國污染地塊土壤環境執行資訊系統,實現多部門資訊共用,同時一些地方,包括像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地已經率先建立了污染地塊名錄,一些地方還陸續發佈了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名單,加強執法,嚴控新增污染。

除了這兩大塊以外,我們土十條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開展試點示範,其中有6個地區的綜合試點還有200個地塊的技術試點也在積極推進之中,儘管時間不長,也就一年多一點,總體看還是比較順利的,後續我們將會同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大力度,並且強化目標考核,力爭像大氣和水一樣,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儘快見到一些成效,至少不要讓土壤污染對我們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產生重大影響,不要對老百姓的身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並且通過努力加快修復治理,使得這塊領域儘快得到明顯改善。

郭衛民:

由於時間所限,這次記者招待會就要結束了,這次是大會期間六場記者招待會的最後一場,在這裡我想感謝記者朋友們的關注、參與、採訪和報導。另外,今天晚上有最後一次集體採訪,邀請的正好是工作在環保領域、參加黨代會的代表,大家有什麼問題還可以在集體採訪中提出。謝謝大家。

宣導綠色生活,記錄時代進程。

關注遼寧環保,營造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