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作為父母,請允許孩子平凡

每個孩子的生長軌跡都不一樣,不同植物適合不同土地,只要平凡中活出不簡單,就已經成功。

前幾天,鄭爽的一個視頻又上了熱搜,視頻中她和爸爸逛超市,她很想去買一種零食,

卻被爸爸一再強制拽走,不讓她買。網友看到視頻,都說鄭爽像個孩子很可愛,但是我看到這一幕卻心中難受。

眾所周知,鄭爽的父母對她從小就嚴厲教導,雖然女兒已經長大成人,可是爸爸似乎仍然沒有給鄭爽獨立的機會,連逛超市買個零食都要控制她。

之前,鄭爽在新出的書中,也記錄了自己的成長歷程。她在書中寫道,母親曾經說過:

在我的嚴厲教導下,才培養出這樣有出息的女兒,我做這些是為了讓鄭爽出類拔萃。

鄭爽從小被父母灌輸的信念就是:

你不可以甘於平凡,一定要成為與眾不同的人上人。

在童年時期就給予高壓訓練,灌輸“爭第一”的思想。即使考91分也會被罵或者被打手心。

媽媽還讓鄭爽上很多興趣班,當被問起為什麼讓女兒上這麼多興趣班?鄭爽的媽媽居然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因為自己年輕的時候就想從事演藝工作,

卻不知道鄭爽是否真心喜歡。

鄭爽長相甜美,早早踏入演藝圈,從名利的角度來看,鄭爽年少成名,她的父母確實成功了,但是鄭爽並沒有成熟的心智,自我評價低,很容易情緒失控,很難跟人愉快相處,並且極度缺乏安全感,有時候真的令人心疼和惋惜。

在綜藝節目《花兒與少年》中,節目組的其它人評價鄭爽:不太好溝通,不能玩到一起。她無論何時都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甚至到了焦慮的地步。

鄭爽在鏡頭前崩潰大哭:“如果我胖了,誰還會喜歡我。”在街上找不到路也會急哭,曾經因為抽煙被罵更是情緒失控,

不顧形象跟人懟了起來。

鄭爽曾經跟爸爸哭訴說:“自己並不適合在娛樂圈待著。”

她自己也寫到:“仿佛做了演員就失去了自由,仿佛一切都是自己的錯,大家都說,鄭爽有點自卑,有點怪。”

父母的極端嚴厲教育,什麼都要讓孩子爭第一,雖然終於讓鄭爽“成名”,但是卻沒有讓她陽光快樂地成長。也許鄭爽父母最大的失誤就在於:不允許孩子平凡。

可怕的是,現在很多父母還在這樣的誤區,逼著孩子過早接受成人眼中的“成功”,致力於把兒女打造成優秀人才。在這些父母隱含的價值觀裡,平凡就象徵著落後,孩子是不能落後的。

李阿姨對女兒一向要求嚴格,一直希望女兒成為優秀的人,盈盈的暑假上各種輔導班,被李阿姨安排得滿滿的,李阿姨更是利用一切機會見縫插針,牆上,沙發上貼的全是英文單詞,數學公式,古詩詞。

去盈盈家的時候,盈盈抱著我哭得很凶,“姐姐,我實在太累了,我想休息,我媽口頭禪是你只要把分數搞上去,別的你什麼都不用管。”

前一刻還是溫柔的媽媽,但只要我成績一下滑,哪怕只比上次少了半分,她秒變後媽,分分鐘讓我感覺自己是大街上撿來的。

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超限效應”,是說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因為父母太注重孩子的成績,給孩子的壓力過大。一旦超限,孩子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超負荷的學習使得孩子的心理恐懼與日俱增,更有甚者,使得那些原本學習不錯的孩子開始厭惡學習。父母追求的不平凡,反而害了孩子。孩子承受著強大的思想壓力,沒有了學習的源動力,如此下去,孩子不僅沒有成為“人上人”,反而成了平庸之輩。

國際著名鋼琴家郎朗成名後,很多人對郎朗父親的虎爸教育十分推崇,郎朗的童年:每天5點多起床練琴,父親為了讓郎朗練琴不分心,甚至不讓母子相見。

郎朗的母親曾經說:“兒子在臺上的榮光有多麼巨大,我這個母親內心的酸楚與感慨就有多麼深重。”幸運的是郎朗是堅持過來的人,可他的童年卻少了樂趣。

父母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平凡,你看到的是一個走出來的郎朗,在虎爸的教育下成功被無限放大,卻看不到千萬個沒有成為郎朗的孩子。

神童魏永康,兩歲掌握1000多個漢字,13歲讀大學,17歲考上中科院的碩博連讀。但進入大學後,卻因只會學習生活不能自理,心理與年齡的不平衡,無法與同學、老師正常溝通等原因被勸退。一切都“歸功”于母親曾雪梅的教育。

她從小對兒子要求嚴格,不允許兒子平凡。曾雪梅的教子格言是:“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

她的教育方式近乎極端,逼著1歲3個月大的兒子在冰涼的水泥地板上寫字。為讓兒專注學習,她竟代勞其生活上的一切:給兒子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甚至在兒子讀高中的時候,曾學梅還親自給兒子餵飯。

翻看那些少年案例,大多是活在高壓、嚴酷的成長環境下。他們是沒有成功的郎朗。

這些在冷漠或嚴苛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常常草木皆兵,終生都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尋求愛與認可,這些孩子只是機械地完成父母的願望,乃至失去了自己的夢想,折斷了勇敢飛翔的翅膀。因為承載不了父母的期待,最後就走上了極端。

智慧型的父母都有一顆平常心

《我是演說家》第二季的總冠軍劉軒,是各領域內的佼佼者,他的父親是著名作家劉墉。

在劉墉先生看來,要想更好的與孩子溝通,就要跟上他的腳步,不步步緊逼,卻要永不落後。教育孩子,一切以成長為前提,他主張只有拋卻束縛和功利性,孩子才能經得起打擊,也才能稱得上懂得人生的情趣。

獲得成長,遠比獲得成功更重要

那麼,成長的關鍵點有哪些? 成長是認識孩子成長的特點,懂得愛育的真諦。

劉墉先生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

當你進哈佛的時候,我要你自己選擇科系,因為我希望你決定自己的未來;當你拿到碩士時,我任你休學一年跑去阿拉斯加,因為我希望你自由 。 而今,你做什麼我都支持,因為我希望你快樂。你快樂,我就快樂!

在一段和諧的親子關係中,父母的話,孩子樂於聽;孩子的話,父母懂得聽。

父母不允許孩子平凡,只注重成績,父母打造的是“偽天才”。“偽天才”在師長讚賞、家長褒獎、同學羡慕的氛圍中,造成他們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人際溝通等方面的障礙,有的對養育自己的父母感情冷漠、甚至憎惡。

為人父母,還有什麼比孩子快樂更重要的呢?請讓孩子先成人,再成才吧!

首先, 父母要有平常心

不要太關注孩子的成績了關於對10歲之前孩子的教育,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總結的很好:

多問快樂,少問學習;

多問“這次考試中,你細心了嗎”,

少問“這次考試你考了多少名啊”;

多問“你喜歡學……”,

少說“今天我教你學……”

父母要擁有一顆平常心,理智看待生活中的順逆,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也會以平常心對待挫折。

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的失敗很介意、不滿,或者責備、懲罰,更會加深孩子的內疚和憤怒情緒。要麼因此痛恨失敗,不允許自己失敗,失敗後會更加難以承受;或者因懼怕失敗,養成了遇事逃避、退縮等個性。

其次,父母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要傳遞給孩子正能量

楊瀾曾經說過:“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了也贏不了。”

當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父母要過鼓勵孩子,以正面的心態對待,樹立孩子的自信心,這些挫折中正能量的鼓勵,使他能有一個正面的心態面對失敗。勇敢的面對生活的困難和挫折。愛孩子最好的方式,是給他面對世界的勇氣。

最後,要有足夠的耐心

青年教育家林格談教育的時候說:“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尊重孩子的天賦、成長步調,對孩子要有足夠的耐心,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嘗試成功和失敗,挫折和挑戰。

孩子成才是父母慢養的過程,智慧的父母一般都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凡事等孩子自己醒悟比說教要好得多。今天許許多多的父母都在拼命的“搶跑”。其實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急於求成的心態可能會導致“揠苗助長”的悲劇。

研究調查表明:現在世界精英大都不是當年的尖子生,他們在班級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原因就是這些孩子人際關係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後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壓力小,生活更輕鬆,創意最好。

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曾經說過:

優秀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

作為父母,請允許孩子平凡,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需要錯誤、挫折的打磨,不能一蹴而就。

教給孩子比知識更重要的,應該是健全的人格修養,是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的能力,是跌倒了再爬起的勇氣,是慢慢長大的歡喜......

父母要學會接納孩子的平凡,每個孩子的生長軌跡都不一樣,不同植物適合不同土地,只要平凡中活出不簡單,就已經成功。

作者:趙思彤,職業撰稿人,閱讀推廣人,幫助百萬家長解答育兒困惑,願有溫度的文字能溫暖你。

父母的極端嚴厲教育,什麼都要讓孩子爭第一,雖然終於讓鄭爽“成名”,但是卻沒有讓她陽光快樂地成長。也許鄭爽父母最大的失誤就在於:不允許孩子平凡。

可怕的是,現在很多父母還在這樣的誤區,逼著孩子過早接受成人眼中的“成功”,致力於把兒女打造成優秀人才。在這些父母隱含的價值觀裡,平凡就象徵著落後,孩子是不能落後的。

李阿姨對女兒一向要求嚴格,一直希望女兒成為優秀的人,盈盈的暑假上各種輔導班,被李阿姨安排得滿滿的,李阿姨更是利用一切機會見縫插針,牆上,沙發上貼的全是英文單詞,數學公式,古詩詞。

去盈盈家的時候,盈盈抱著我哭得很凶,“姐姐,我實在太累了,我想休息,我媽口頭禪是你只要把分數搞上去,別的你什麼都不用管。”

前一刻還是溫柔的媽媽,但只要我成績一下滑,哪怕只比上次少了半分,她秒變後媽,分分鐘讓我感覺自己是大街上撿來的。

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超限效應”,是說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因為父母太注重孩子的成績,給孩子的壓力過大。一旦超限,孩子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超負荷的學習使得孩子的心理恐懼與日俱增,更有甚者,使得那些原本學習不錯的孩子開始厭惡學習。父母追求的不平凡,反而害了孩子。孩子承受著強大的思想壓力,沒有了學習的源動力,如此下去,孩子不僅沒有成為“人上人”,反而成了平庸之輩。

國際著名鋼琴家郎朗成名後,很多人對郎朗父親的虎爸教育十分推崇,郎朗的童年:每天5點多起床練琴,父親為了讓郎朗練琴不分心,甚至不讓母子相見。

郎朗的母親曾經說:“兒子在臺上的榮光有多麼巨大,我這個母親內心的酸楚與感慨就有多麼深重。”幸運的是郎朗是堅持過來的人,可他的童年卻少了樂趣。

父母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平凡,你看到的是一個走出來的郎朗,在虎爸的教育下成功被無限放大,卻看不到千萬個沒有成為郎朗的孩子。

神童魏永康,兩歲掌握1000多個漢字,13歲讀大學,17歲考上中科院的碩博連讀。但進入大學後,卻因只會學習生活不能自理,心理與年齡的不平衡,無法與同學、老師正常溝通等原因被勸退。一切都“歸功”于母親曾雪梅的教育。

她從小對兒子要求嚴格,不允許兒子平凡。曾雪梅的教子格言是:“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

她的教育方式近乎極端,逼著1歲3個月大的兒子在冰涼的水泥地板上寫字。為讓兒專注學習,她竟代勞其生活上的一切:給兒子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甚至在兒子讀高中的時候,曾學梅還親自給兒子餵飯。

翻看那些少年案例,大多是活在高壓、嚴酷的成長環境下。他們是沒有成功的郎朗。

這些在冷漠或嚴苛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常常草木皆兵,終生都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尋求愛與認可,這些孩子只是機械地完成父母的願望,乃至失去了自己的夢想,折斷了勇敢飛翔的翅膀。因為承載不了父母的期待,最後就走上了極端。

智慧型的父母都有一顆平常心

《我是演說家》第二季的總冠軍劉軒,是各領域內的佼佼者,他的父親是著名作家劉墉。

在劉墉先生看來,要想更好的與孩子溝通,就要跟上他的腳步,不步步緊逼,卻要永不落後。教育孩子,一切以成長為前提,他主張只有拋卻束縛和功利性,孩子才能經得起打擊,也才能稱得上懂得人生的情趣。

獲得成長,遠比獲得成功更重要

那麼,成長的關鍵點有哪些? 成長是認識孩子成長的特點,懂得愛育的真諦。

劉墉先生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

當你進哈佛的時候,我要你自己選擇科系,因為我希望你決定自己的未來;當你拿到碩士時,我任你休學一年跑去阿拉斯加,因為我希望你自由 。 而今,你做什麼我都支持,因為我希望你快樂。你快樂,我就快樂!

在一段和諧的親子關係中,父母的話,孩子樂於聽;孩子的話,父母懂得聽。

父母不允許孩子平凡,只注重成績,父母打造的是“偽天才”。“偽天才”在師長讚賞、家長褒獎、同學羡慕的氛圍中,造成他們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人際溝通等方面的障礙,有的對養育自己的父母感情冷漠、甚至憎惡。

為人父母,還有什麼比孩子快樂更重要的呢?請讓孩子先成人,再成才吧!

首先, 父母要有平常心

不要太關注孩子的成績了關於對10歲之前孩子的教育,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總結的很好:

多問快樂,少問學習;

多問“這次考試中,你細心了嗎”,

少問“這次考試你考了多少名啊”;

多問“你喜歡學……”,

少說“今天我教你學……”

父母要擁有一顆平常心,理智看待生活中的順逆,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也會以平常心對待挫折。

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的失敗很介意、不滿,或者責備、懲罰,更會加深孩子的內疚和憤怒情緒。要麼因此痛恨失敗,不允許自己失敗,失敗後會更加難以承受;或者因懼怕失敗,養成了遇事逃避、退縮等個性。

其次,父母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要傳遞給孩子正能量

楊瀾曾經說過:“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了也贏不了。”

當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父母要過鼓勵孩子,以正面的心態對待,樹立孩子的自信心,這些挫折中正能量的鼓勵,使他能有一個正面的心態面對失敗。勇敢的面對生活的困難和挫折。愛孩子最好的方式,是給他面對世界的勇氣。

最後,要有足夠的耐心

青年教育家林格談教育的時候說:“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尊重孩子的天賦、成長步調,對孩子要有足夠的耐心,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嘗試成功和失敗,挫折和挑戰。

孩子成才是父母慢養的過程,智慧的父母一般都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凡事等孩子自己醒悟比說教要好得多。今天許許多多的父母都在拼命的“搶跑”。其實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急於求成的心態可能會導致“揠苗助長”的悲劇。

研究調查表明:現在世界精英大都不是當年的尖子生,他們在班級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原因就是這些孩子人際關係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後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壓力小,生活更輕鬆,創意最好。

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曾經說過:

優秀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

作為父母,請允許孩子平凡,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需要錯誤、挫折的打磨,不能一蹴而就。

教給孩子比知識更重要的,應該是健全的人格修養,是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的能力,是跌倒了再爬起的勇氣,是慢慢長大的歡喜......

父母要學會接納孩子的平凡,每個孩子的生長軌跡都不一樣,不同植物適合不同土地,只要平凡中活出不簡單,就已經成功。

作者:趙思彤,職業撰稿人,閱讀推廣人,幫助百萬家長解答育兒困惑,願有溫度的文字能溫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