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法國號稱歐洲第一強國,二戰為何最先投降?能打與敢打不是一回事

1940年5月10日德國向法國發起進攻,1940年6月22日法國向德國投降,這投降速度是不是太快了,有人說德國的閃電戰和繞過馬奇諾防線的軍事戰略是戰勝法國的關鍵,但不是根本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法國從心裡缺乏敢戰的勇氣,說白了就是畏戰。

法國向德國投降照片

二戰前,法國號稱歐洲第一軍事強國,看似牛皮吹的挺響,但是我要告訴你,法國人還真有吹牛的資本。開戰前,法國約有軍隊300萬,大口徑火炮10700門,遠遠超出德國的7378門。法國擁有坦克3250輛,

比德國還多好幾百輛,主戰坦克索瑪S-35中型坦克,是世界上第一款用鋼鐵作為材料製造而成的坦克,性能要優於德國3號坦克,此外還有200多輛B1-bis重型坦克……。

以上只是列舉了部分陸軍裝備,法國的實力,希特勒是非常畏懼的。1936年3月2日,希特勒命令三個營的德軍進入萊茵河非軍事區,

此舉其實是在試探英法的底線,看看英法尤其是法國有什麼反應,希特勒此時的心裡並沒有底,為此他又下了一個補充命令:如果法軍作出反應,德軍即刻從原路撤回。可惜,法軍什麼反應都沒有,希特勒高估法國軍隊了。

希特勒欣喜若狂,就這樣一步一步的不斷突破法國底線,直至二戰爆發,法國率先投降。當時法軍雖然強大,但只是武器裝備的強大而已,

拿著先進武器的軍隊龜縮在馬奇諾防線裡,大氣不敢喘一下,還幻想著禍水東引讓德國打蘇聯,終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所以能打是一回事,敢不敢打又是另外一回事,後者比前者更重要。

寫到這,我想起了清朝,在甲午戰爭前二十年,

包括李鴻章在內的朝中人士都知道日本是清朝最大威脅,可是就是不打,當時完全可以趁日本海軍未興起之時,讓北洋海軍去教訓日本,可惜,擁有強大海軍的清朝面對當時有海無防的日本一直在退讓,真是一個怪現象。其實,軍事的最高境界不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而是在敵人崛起之前將敵人扼殺在搖籃裡,這才是以戰止戰。戰爭和打架一個道理,如果感覺打不過還要必須打的話,
那麼你要做的就是先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