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此皇帝屠殺數十萬臣民,陵墓六百年無人敢盜,連孫殿英都下不了手

從1997年起,世人的目光都集中了一個地方——明孝陵。考古家和文物工作者利用精密磁測等高科技手段對明孝陵進行了長達6年的考古勘探和研究,他們究竟在探究什麼呢?

眾所周知,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諡“孝慈”,故名孝陵。明孝陵氣勢磅礴,規模宏偉,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按常理推斷,明孝陵既然是明太祖朱元璋自建的陵墓,那麼,他駕崩後,當然會安葬在明孝陵裡面。然而,世人並不這麼認為,

原因是朱元璋神奇的出嬪引起的。

民間流傳這樣的說法,朱元璋因為生前濫殺無辜,死在他手上的功臣及所謂的貪官污吏竟達數十萬人之多。他死後害怕被人盜墓和憤屍,於是死前下了一道秘旨。也正是因為這樣,朱元璋出嬪時出現神奇一幕:當天從南京十三個城門同時出殯,

而且車馬儀仗完全相同,讓人目不暇接。隨後,有人傳說明孝陵並沒有安葬朱元璋的遺體,朱元璋遺體可能被葬於某個秘密的地方。

此後幾百年,這個竟然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謎。

為了解開這個謎,考古家和文物工作者才會對明孝陵展開長達6年的勘探和研究之旅,

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通過多次探測,得出了兩個結論。

第一,終於確定了明孝陵地宮的位置所在地,也證實了朱元璋確實被安葬在了陵內。

第二,明孝陵千百年來竟然沒有被盜過。

專家發現,

明孝陵盡經六百餘年,它的地面建築儘管在歷次戰火中毀壞殆盡,但龐大的孝陵地宮卻仍然保存完好,竟然還沒有被盜掘成功過。之所以至今保存完好,是因為明孝陵建造時進行了特殊防盜。

一是鵝卵石鋪就的封土。考古人員在明孝陵寶頂高高的封土堆下發現了厚厚一層圓潤的鵝卵石。

要知道,鵝卵石本來應當出現在低窪的山澗中,它們現在出現在獨龍阜的山頭上,顯然是人為背來有意鋪設的。這顯然為了防盜,要知道當盜墓賊挖開一個洞時,鵝卵石就會從四面八方滾落下來把洞填滿。也正是這種流沙防盜法,現在連盜掘的痕跡都“無蹤可覓”。

二是彎曲式建造的側墓道。通過精密磁測,考古人員探測到,墓道並不是人們想像中那樣在正中間,而是偏在一邊,並且彎彎曲曲,呈現“曲徑通幽”的樣子,這種反常規的設計讓許多盜墓賊無功而返。

三是橫穴式設計的玄宮。勘探發現,明孝陵所在的獨龍阜原本是一座堅固的石頭山。有些皇陵是從上往下扒開一個深穴,建好後再封起來,但明孝陵卻是橫向鑿入山體,從內部掏空建玄宮。橫穴式設計使墓道成為盜墓賊的唯一通道。要知道這種橫穴式的方法雖然工程浩大,但十分堅固。而古代盜墓賊在沒有炸藥的情況下,從頂部向下打盜洞是萬萬行不通的。

當然,明孝陵儘管採用了對古人來說鬼見愁的“防盜三重門”,但是如果遇上像東陵大盜孫殿英那樣擁有重兵和炸藥的土軍閥,恐怕也是在劫難逃。

好在,明孝陵陰差陽錯地有幸逃脫了孫殿英這些盜墓大賊的魔爪。當然,孫殿英這些超級盜墓大賊之所以沒敢對明孝陵下黑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恐怕就是明孝陵離南京城近在咫尺,一旦有風吹草動,城裡立即會發覺,這使得他們無法長時間進行大規模盜掘。

二是彎曲式建造的側墓道。通過精密磁測,考古人員探測到,墓道並不是人們想像中那樣在正中間,而是偏在一邊,並且彎彎曲曲,呈現“曲徑通幽”的樣子,這種反常規的設計讓許多盜墓賊無功而返。

三是橫穴式設計的玄宮。勘探發現,明孝陵所在的獨龍阜原本是一座堅固的石頭山。有些皇陵是從上往下扒開一個深穴,建好後再封起來,但明孝陵卻是橫向鑿入山體,從內部掏空建玄宮。橫穴式設計使墓道成為盜墓賊的唯一通道。要知道這種橫穴式的方法雖然工程浩大,但十分堅固。而古代盜墓賊在沒有炸藥的情況下,從頂部向下打盜洞是萬萬行不通的。

當然,明孝陵儘管採用了對古人來說鬼見愁的“防盜三重門”,但是如果遇上像東陵大盜孫殿英那樣擁有重兵和炸藥的土軍閥,恐怕也是在劫難逃。

好在,明孝陵陰差陽錯地有幸逃脫了孫殿英這些盜墓大賊的魔爪。當然,孫殿英這些超級盜墓大賊之所以沒敢對明孝陵下黑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恐怕就是明孝陵離南京城近在咫尺,一旦有風吹草動,城裡立即會發覺,這使得他們無法長時間進行大規模盜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