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於“天下第一家”孔府的收入有多少

孔府最重要的收入來源為地租。孔府地產包括國家撥給的“祭田”、“學田”,

孔府自置的地產,以及歷代衍聖公夫人陪嫁時帶來的“胭粉地”。祭田是國家撥給土地,免交一切官府賦稅。理論上說,祭田所有的收入都應當用於孔廟祭祀的開支,但是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用來維持衍聖公一家的生活。宋朝元祐元年,宋哲宗賜給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瀚祭田一百大頃(每大頃為100大畝,每大畝為720方步,合三畝),其收入除了祭祀外,均分給族人。
之後宋朝又賜祭田一百頃,金朝皇統五年、明昌元年各賜二百大頃,元成宗大德元年賜五十頃。明朝洪武元年賜孔府祭田二千大頃,之後明朝各帝又陸續賜祭田611大頃。到明末,孔府的祭田基本上維持在2600頃左右的水準上。

清初八旗曾在山東跑馬圈地。鄰近曲阜的兗州原是明朝魯王的封地,周圍州縣有很多魯王府的地產,明亡後被清朝作為官地沒收圈佔,在這個過程中也強佔了一些孔府祭田。

順治十年下令以明朝魯王、德王在鄒縣、鄆城、巨野、東阿等地的王莊地補償孔府,共向孔府撥地82大頃。此時孔府有“五屯、四廠、十八官莊”,共有祭田2000大頃。但是到乾隆時期統計孔府地畝總數時,只能找到1096頃,已經有903頃找不到下落了。之後清朝又賜了一些祭田,達到1256頃。光緒《大清會典》中記載的“衍聖公祭田”為2157頃50畝。但是到清末,這些祭田能收上租的只有1067頃。1922年孔府曾經專門成立了“祀田清理委員會”,
但是清查了十年也沒清理出一個准數來,一多半的祭田不要說地契,連地在哪裡都不知道。

在清末的正常年景,孔府每年能從祭田中收入紋銀約8600多兩、糧食900多石。1928年時,祭田收入是銀元13081.93元、糧食424石8鬥。位於外省、外縣的孔府祭田絕大部分收租銀。曲阜縣附近的大部分祭田收糧食和草料。孔府祭田的租率是與佃戶對半分成。明清和民國的鬥一般是方鬥,

口小底大,一鬥麥子是120斤。但孔府收租用的是長方形鬥,裝滿麥子後是75斤,用木板刮平,鬥內是50斤,刮下來的叫“鬥尖糧”,分給莊子的管理人員。

孔府祭田雖然免稅,但是佃戶的丁銀並不減免。雍正時期攤丁入畝之前,孔府的佃戶每年要交丁銀390多兩,攤丁入畝後每畝收丁銀4厘6絲,這筆銀子要由孔府轉交給官府。孔府的佃戶細分為“佃戶”、“廟戶”兩種,佃戶是租種祭田,

每年交租。廟戶則是種祭田而不交租,只出勞役。主要是孔廟祭祀的“四大差”:花炮差(春節時製作鞭炮、煙花);冬季封凍時的冰凍差(鑿冰儲冰,供孔廟夏日祭祀時保存肉類瓜果);夏季的天棚差(在孔廟大成殿露臺上搭建天棚,祭祀時防雨,此外還要給孔府搭建天棚);林柴差(清理孔林內的雜草、枯柴)。這些廟戶一般沒人給田若干畝(通常是五大畝,合15畝),自種自食,不用交租,需赴差時出人力即可。除祭田收入外,孔府還對曲阜各廟書院門前集市、以及佃戶村莊內舉辦的集市收稅,大約在每年160兩左右。除了現錢外,也徵收香椿芽、杏仁、豬肉、火腿、乾菜、棉花、花炮等實物。

孔府的學田共有五十大頃,其收入用來維持孔氏的春秋書院、石門書院、尼山書院、洙泗書院、中庸書院、聖澤書院,以及曲阜孟氏、曾氏、顏氏書院的開支。祭田和學田是國家撥給的官地,屬於免稅田。孔府歷代自置的田產則屬於私田,需要向官府照額納稅。孔府的私田約有368頃左右,其中30頃可享受免稅待遇。此外歷代衍聖公夫人嫁入孔府時,也都帶來一些“胭粉地”,其收入歸衍聖公夫人自行支配,歷代累計下來,也有86頃(8600畝)之多。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歷朝都優待曲阜孔氏,因此曲阜的孔氏族人當中有很多“免糧地”和“輕糧地”。免糧地不用向官府或孔府繳納任何賦稅,最初的來源是宋哲宗賜給的100大頃土地,後來在族人中均分,歷朝逐漸增多,到清末共有369頃86畝。輕糧地共4222頃51畝,稅銀只相當於普通田地的三分之一左右。

從孔府在清末的收入水準來看,每年光是從祭田當中就可以收入8600兩白銀、900余石的糧食。這個水準如果放在明朝,絕對是親王級的收入。明朝規定親王每年祿米一萬石,而且還不是全額發放,分為本色(米、銀)和折色(鈔、布、胡椒、蘇木等)兩部分,比如秦王就是“米鈔中半兼支”,1萬石祿米中只能領5000石米,另5000石則折算成大明寶鈔。此外衍聖公在明朝屬於正二品官,按照級別,每年俸祿是732石,其中本色米只有237石6鬥。清朝親王年俸是米一萬斛(石頭、銀一萬兩,郡王是米5000石、銀5000兩,貝勒是米2500石、銀2500兩。清末平均米價是每石兩三千文,而由於對外賠款的原因,銀一兩可折錢五六千文。也就是說,清末孔府的年收入(銀8600兩、糧900石,主要是麥子,折米約600石)絕對超過了貝勒,可以與郡王的年俸相媲美。若與蒙古貴族相比,則是蒙古親王年俸的4倍之多。清朝正一品官員年俸是銀180兩、米180石,這個就更沒法跟孔府比了。

當然這種情況也並不絕對,首先孔府收租並無定額,因此受年成影響很大。其次清朝親王、郡王也有自己的莊田收入,官員也有額外的苞苴賄賂收入。最重要的一點是,孔府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要用作孔廟祭祀的開支。曲阜孔廟每年二、五、八、十一月上旬的丁日都要舉行大祭,稱為“四大丁”,這是孔廟最隆重的祭典,開銷也最大,一次就要用26頭豬、31只羊(其中5只是代替鹿的)、2頭牛。此外還要用大量的牛油蠟燭、白麵、果、蔬、酒、木炭、炭餅等。此外“大丁”之後,在當月中旬丁日還要舉行“中丁”祭祀,即祭祀孔子家廟。此外還有每月朔望祭典,孔子誕辰祭典,“聖卒”祭典,元旦、元宵、寒食、端陽、中元、重陽、十月初一、冬至、十二月初八祭典,尼山書院祭典,中興祖生日祭典,張姥姥春秋二祭……

當然,由於孔府綿延上千年,畢竟家底雄厚,府中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日常生活也是異常優越的。每年光是為了種花,就要從獨山湖拉來十幾車鴨蛋漚肥。1948年中共接收曲阜後,成立專門委員會,在孔府內清理、挑選文物,前後用了半個多月。孔府內院有鎖了十多年的樓房,樓上的鴿子糞有半人深,光是清掃出的鴿子糞就有7700多鬥,換了1900多石(23萬斤)高粱米。埋在鴿子糞底下的玉器、銅器、瓷器等挑了幾十箱子,從鴿子糞底下還清理出了不少虎骨、鹿茸、人參、砂仁等貴重藥材,以及大魚翅、海參、熊掌、駝蹄、猴頭、燕窩、干貝、銀耳、竹筍、魷魚幹、海菜、紅白糖、茶葉、磚茶,以及程咬金的大紅名帖、李自成的大黃紙佈告等等。這些東西都裝在箱子裡,箱內塞上幹煙葉,以防止生蟲。鴿子糞裡還有五十多壇紹興酒,一大缸點心,流出的油脂把樓板油了一大片。還挖出許多牛油蠟燭,有一人高的,有半人高的,孔府管理委員會拿來照明,用了一年多的時間。

本文資料參考孔繁銀《衍聖公府見聞》

除祭田收入外,孔府還對曲阜各廟書院門前集市、以及佃戶村莊內舉辦的集市收稅,大約在每年160兩左右。除了現錢外,也徵收香椿芽、杏仁、豬肉、火腿、乾菜、棉花、花炮等實物。

孔府的學田共有五十大頃,其收入用來維持孔氏的春秋書院、石門書院、尼山書院、洙泗書院、中庸書院、聖澤書院,以及曲阜孟氏、曾氏、顏氏書院的開支。祭田和學田是國家撥給的官地,屬於免稅田。孔府歷代自置的田產則屬於私田,需要向官府照額納稅。孔府的私田約有368頃左右,其中30頃可享受免稅待遇。此外歷代衍聖公夫人嫁入孔府時,也都帶來一些“胭粉地”,其收入歸衍聖公夫人自行支配,歷代累計下來,也有86頃(8600畝)之多。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歷朝都優待曲阜孔氏,因此曲阜的孔氏族人當中有很多“免糧地”和“輕糧地”。免糧地不用向官府或孔府繳納任何賦稅,最初的來源是宋哲宗賜給的100大頃土地,後來在族人中均分,歷朝逐漸增多,到清末共有369頃86畝。輕糧地共4222頃51畝,稅銀只相當於普通田地的三分之一左右。

從孔府在清末的收入水準來看,每年光是從祭田當中就可以收入8600兩白銀、900余石的糧食。這個水準如果放在明朝,絕對是親王級的收入。明朝規定親王每年祿米一萬石,而且還不是全額發放,分為本色(米、銀)和折色(鈔、布、胡椒、蘇木等)兩部分,比如秦王就是“米鈔中半兼支”,1萬石祿米中只能領5000石米,另5000石則折算成大明寶鈔。此外衍聖公在明朝屬於正二品官,按照級別,每年俸祿是732石,其中本色米只有237石6鬥。清朝親王年俸是米一萬斛(石頭、銀一萬兩,郡王是米5000石、銀5000兩,貝勒是米2500石、銀2500兩。清末平均米價是每石兩三千文,而由於對外賠款的原因,銀一兩可折錢五六千文。也就是說,清末孔府的年收入(銀8600兩、糧900石,主要是麥子,折米約600石)絕對超過了貝勒,可以與郡王的年俸相媲美。若與蒙古貴族相比,則是蒙古親王年俸的4倍之多。清朝正一品官員年俸是銀180兩、米180石,這個就更沒法跟孔府比了。

當然這種情況也並不絕對,首先孔府收租並無定額,因此受年成影響很大。其次清朝親王、郡王也有自己的莊田收入,官員也有額外的苞苴賄賂收入。最重要的一點是,孔府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要用作孔廟祭祀的開支。曲阜孔廟每年二、五、八、十一月上旬的丁日都要舉行大祭,稱為“四大丁”,這是孔廟最隆重的祭典,開銷也最大,一次就要用26頭豬、31只羊(其中5只是代替鹿的)、2頭牛。此外還要用大量的牛油蠟燭、白麵、果、蔬、酒、木炭、炭餅等。此外“大丁”之後,在當月中旬丁日還要舉行“中丁”祭祀,即祭祀孔子家廟。此外還有每月朔望祭典,孔子誕辰祭典,“聖卒”祭典,元旦、元宵、寒食、端陽、中元、重陽、十月初一、冬至、十二月初八祭典,尼山書院祭典,中興祖生日祭典,張姥姥春秋二祭……

當然,由於孔府綿延上千年,畢竟家底雄厚,府中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日常生活也是異常優越的。每年光是為了種花,就要從獨山湖拉來十幾車鴨蛋漚肥。1948年中共接收曲阜後,成立專門委員會,在孔府內清理、挑選文物,前後用了半個多月。孔府內院有鎖了十多年的樓房,樓上的鴿子糞有半人深,光是清掃出的鴿子糞就有7700多鬥,換了1900多石(23萬斤)高粱米。埋在鴿子糞底下的玉器、銅器、瓷器等挑了幾十箱子,從鴿子糞底下還清理出了不少虎骨、鹿茸、人參、砂仁等貴重藥材,以及大魚翅、海參、熊掌、駝蹄、猴頭、燕窩、干貝、銀耳、竹筍、魷魚幹、海菜、紅白糖、茶葉、磚茶,以及程咬金的大紅名帖、李自成的大黃紙佈告等等。這些東西都裝在箱子裡,箱內塞上幹煙葉,以防止生蟲。鴿子糞裡還有五十多壇紹興酒,一大缸點心,流出的油脂把樓板油了一大片。還挖出許多牛油蠟燭,有一人高的,有半人高的,孔府管理委員會拿來照明,用了一年多的時間。

本文資料參考孔繁銀《衍聖公府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