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艱難誕生:《成吉思汗》中的成吉思汗

在西方,成吉思汗被稱為“世界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

他一生打過的60多場大戰役,從未失敗過,創下了奇跡。蒙古史教授、電視劇《成吉思汗》的編劇之一朱耀廷舉例說,1998年,《華盛頓郵報》評選出“千年偉人第一人”,這個人就是成吉思汗,第二名才輪到西方人的自豪——哥倫布。同時評選出的“影響千年的一件事”就是印刷術傳到歐洲,而當時打通東西方交流的原因,正是成吉思汗的西征。

《成吉思汗》的艱難誕生

1990年,朱耀廷在研究了12年元史後,

終於寫出了一本專著《成吉思汗全傳》,但是出版社告訴他,這種學術書不好賣,你最好去拍電視劇。朱耀廷從沒寫過劇本,他找到《努爾哈赤》的導演陳家林,陳家林推薦了《努》的編劇俞智先,於是兩人一人一半,寫完了第一稿。開始很順利,朱耀廷找到一家公司投資,但是在先期投入20萬美元後,黃了,直到五年後找到新的投資方。

現在的成品《成吉思汗》的投資人葛健有1/4的蒙古族血統,

中國有三大文化:長江文化、黃河文化和草原文化,葛健認為草原文化的精髓至今還沒有得到有效傳播。製片人杜傑說,任何自然資源都要枯竭,草原上盛產的煤、天然氣都不可再生,只有文化生生不息,最能代表草原文化的當然惟有成吉思汗。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在1991年作預算時,朱耀廷估計有三五百萬就能拿下,隨著物價上漲,1998年開機時的投資規劃達到3000萬,可真正拍完後一計算,
這部戲一共花費了6600萬元。千萬元投資並不少見,但對於一部28集的電視劇,這個數字無異于天方夜譚。

劇組花上千萬元在內蒙古建造了一座影視城,中亞、歐洲等地的風景、城堡都有。還有十幾個營地,每個平均造價是100萬~200萬元,成吉思汗最好的營地花了400萬元。除此之外,道具和服裝都是按歷史資料不惜成本精心製作的,為拍戲,劇組買了100多匹馬,為“成吉思汗”組建了一隊騎兵連;花了幾百萬為演員定做了服裝,

成吉思汗的一個頭盔就花了5000多元。由於部分片段拍攝的危險性較大,劇組還專門為演員購買了20多萬元的保險。本來投資還要更為浩大,因為朱耀廷的原作中描寫了100多場戰爭,為了減少開支和避免觀眾厭倦,才減到20多場。

沒想到的是,從2000年10月完成後,這部戲就陷入雪藏的命運。問題就出在創作初衷上。俞智先說:“劇本最初是30集,分為三部分:統一草原、滅金國和西征。

”國內拍攝成吉思汗題材有兩部內蒙古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1985年的《成吉思汗》和1998年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後者原名《蒙古往事》,他的編劇冉庭是電視劇的責編,他選取了母親訶額侖怎樣把鐵木真撫養成人的角度。這部戲由斯琴高娃主演,成吉思汗只是配角,結局是滅掉金國。而前者的跨度很短,只講到統一蒙古。朱耀廷說,前兩部戲只能叫“鐵木真”,真正稱汗起始於西征,而電視劇恰好彌補了這一部分,它與前兩部構成了《成吉思汗三部曲》。葛健看中的也是西征戲,因為在過去,從來沒有作品表現過這一段,甚至國內的史學家都刻意回避它。導演王文傑說,如果放在地方台,這部戲早就播了,但投資方既然想上央視,就只有苦苦等待和修改。因為雪藏的時間太久遠,他當時曾擔心緩慢的劇情是否還能牽動觀眾,不過好在從收視來看,這部劇現在在很多地方都是收視冠軍。對於這次《成吉思汗》最後能在央視黃金檔播出,杜傑證實:“不光是因為影片內容符合央視的播放要求,同時也意味著央視的播放體制正在進行一系列改革。”

“西征”一直被史學界視為侵略,西方歷史學家在過去把這段歷史稱為“黃禍”,直到近幾年,才重新一分為二地審視成吉思汗。朱耀廷認為打金國是“正義的、是反抗壓迫”,他對西征也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歐洲的十字軍東征同樣是侵略,卻並沒人稱它為“白禍”,因此這種帶有種族歧視的字眼應該避免。成吉思汗西征的初期並不是主動挑釁,當然他也承認,終極目標還是征服。“歷史從來都是戰爭寫成的,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草原本來就物產貧瘠,靠生產是很慢的,掠奪別人一下子就富裕了。五胡亂華後,中國是四分五裂的,成吉思汗總的來說是順應歷史潮流的。”

但是基於史學界的不同觀點和涉及到敏感的宗教、外交問題,這部戲才相當一段時間難以通過審查。央視最初的意見是去掉西征,但葛健堅持,他說即使賠本也要還原歷史。實際上,葛健早就申請了“成吉思汗酒”、“成吉思汗男裝”、“訶額侖女裝”等商標,但因為電視劇推遲播出,這些產品無法推向市場,積壓的一大筆資金也無法收回。經過雙方五年的溝通,最終通過了一個28集的樣片,等到與觀眾見面時,這部戲又減少到26集,刪掉的基本都是西征部分。俞智先感覺遺憾的是,最終電視劇只講了西征的起因和結果,但沒有敘述過程,這也使得劇情上下不連接,連他自己都看不明白。

研究成吉思汗的難度

相比於辮子戲,俞智先認為,首先人們不熟悉元史,蒙古人的名字就令他迷糊。除了主要人物以外,他也記不住那些翻譯過來的人名,“肯定不如張小二、朱老忠好記。到了香港地區播時再用粵語配音就更糊塗了,我都看不懂。”對於不瞭解那段歷史的人來說,蒙古的人名、地名比外國人名更難記。

朱耀廷研究了元史20多年,才發表了三本專著,原因也在於缺少依據。“宋濂的《元史》不能作為主要依據,裡面的《太祖紀》只有一兩萬字。然後就是清末的《新元史》和屠寄的《蒙兀兒史記》。國內研究蒙古史的人很少,一是怕碰釘子,二是蒙古疆土遼闊,必須掌握蒙、波斯等多種語言。直到1980年中國才出了兩本幾萬字的小冊子。”學術上最權威的是波斯人寫的《史集》和蒙古無名氏所著的《蒙古秘史》。朱耀廷說《蒙古秘史》是一部奇書,它的全名是《忙豁侖紐察脫必赤顏》,至今已有760年。它是以漢字寫蒙古語,因為它事涉民族的天機和隱秘,在蒙古族入主中原的元代秘而不傳,又因文字變化妨礙在本族中流傳。鄭振鐸認為《元秘史》即《蒙古秘史》為最可注意的偉大的白話文作品,這兩本書也是朱耀廷寫作《成吉思汗全傳》的最主要史料來源。

有缺陷的偉人

作為滿族人的俞智先,本來應是成吉思汗死敵的後裔,他既敬仰成吉思汗,同時也從人性的角度看待他。在劇中,他借忽蘭妃的之口,批判了成吉思汗的濫殺。在電影《成吉思汗》中,有一幕是成吉思汗的結義兄弟劄木合支了50口大鍋,把俘虜活活煮死。朱耀廷承認這是歷史事實,電視劇原稿中也沒有回避戰爭的殘忍性,尤其是成吉思汗多次屠城,還把人頭割下做成“人頭塔”。比如攻下保定時,成吉思汗下令除工匠外全部殺死,後來一個大臣提意見才得以放過。另一次屠城時,因有個老婦人事先吞下了一粒珍珠,成吉思汗命令把所有百姓剖腹,尋找珠子。為了淡化戰爭的殘酷,這些段落當然沒有通過。朱耀廷解釋說,蒙古人只用20萬人馬去征服幾千萬的人口,最大難題就是避免傷亡。在兩次戰爭中,蒙古人死了一萬多人,因為蒙古人是全民皆兵,從17~70歲男人全部編成部隊也不過20萬人。成吉思汗於是下令,凡是不戰而降者免死。只有在攻打花剌子模時,成吉思汗才下令屠殺全城所有人,因為他最寵愛的孫子木阿禿幹在這次戰役中身亡。這一段也正是最不好表現和最尷尬的部分。

在蒙古人心目中的天神,在這部電視劇中的定位是有缺點的偉人,“偉大與平庸的結合體”。他的平庸比如嫉妒,在對待妻子孛兒貼的失貞上,成吉思汗有著遊牧民族的寬容,因為他們習慣於搶婚制度,所以對此並不太在意。但由於人們議論長子術赤是野種,因此他無論立多少戰功,成吉思汗也不會傳位給他。但是當他成為大汗後,又開始在意女人的貞潔,當他得知忽蘭曾在別的將軍營帳中住過時,差點殺了對方,得知忽蘭還是處☆禁☆女時,才轉怒為喜。

蒙古人是個恩仇必報的民族,成吉思汗幼年時就殺死過自己的同父異母弟弟,有一次成吉思汗和下屬談到什麼是人生快事時,他說,殺死敵人時最快樂。“過去的電影中只講到了內部統一,所以看不出他的毛病,現在這部戲中的他最接近歷史上的他。”俞智先說。

好萊塢的動作明星史蒂文·西格爾曾經來過中國,商量籌拍史詩片《成吉思汗》,很多人對一個西方人扮演成吉思汗心存疑慮。朱耀廷表示,只要能完整再現成吉思汗的一生,他願意把劇本提供給好萊塢,因為西方人對成吉思汗這個題材一直非常感興趣。

元朝並非短命王朝

朱耀廷認為,和忽必烈的政治才能相比,成吉思汗是個軍事天才,但他也不是一介莽夫。在當時文化相對落後的遊牧民族中,他建立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法律制度,他統一的蒙古族至今沒有消失。相比于五代十國那些只生存了20多年的朝代,元朝從1206年鐵木真稱汗到1368年滅亡,持續了150多年。趙匡胤曾說過:大渡河以南不歸我管,到了忽必烈時代,中國才真正的統一:獨立了300多年的雲南被收回,西藏在那時才真正納入版圖。而這些都是因為成吉思汗打下了基礎。

至於歐洲的大部分,因為是不穩定的軍事聯盟,被征服民族的反抗一直很激烈,所以佔領沒有持久。作為當時較為落後的草原文化和信奉巫師的薩滿教,成吉思汗也明白他不能改變被征服者的宗教。像欽察國由其長孫拔都稱汗,但通用的一直是當地語言。忽必烈就更為開明,在中原長大的他重用漢人,穿漢服,習漢字,這也是他與阿裡不哥除了爭奪汗位的另一個主要矛盾。

在元朝,中國人被分為四等。朱耀廷說,這種劃分主要根據被佔領的先後。草原各部落最先歸順,很多投降將領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他們地位最高。其次是色目人,漢人(北方人)比南人(南宋人)地位高,也是因為他們較早被佔領。而女真人曾把成吉思汗的兩個先祖釘死在木驢上,金世宗時又每過三年就殺死蒙古男子,搶走婦女兒童,很多蒙古將領被賣過,所以金人算是他的仇人。像他最器重的文臣耶律楚材就是契丹人。

更多精彩:《凱風智見:明朝鴻臚寺卿王士性如何評價各省人?》

《凱風智見:范仲淹“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凱風智見:朱紈之死與嘉靖海禁實相》

真正稱汗起始於西征,而電視劇恰好彌補了這一部分,它與前兩部構成了《成吉思汗三部曲》。葛健看中的也是西征戲,因為在過去,從來沒有作品表現過這一段,甚至國內的史學家都刻意回避它。導演王文傑說,如果放在地方台,這部戲早就播了,但投資方既然想上央視,就只有苦苦等待和修改。因為雪藏的時間太久遠,他當時曾擔心緩慢的劇情是否還能牽動觀眾,不過好在從收視來看,這部劇現在在很多地方都是收視冠軍。對於這次《成吉思汗》最後能在央視黃金檔播出,杜傑證實:“不光是因為影片內容符合央視的播放要求,同時也意味著央視的播放體制正在進行一系列改革。”

“西征”一直被史學界視為侵略,西方歷史學家在過去把這段歷史稱為“黃禍”,直到近幾年,才重新一分為二地審視成吉思汗。朱耀廷認為打金國是“正義的、是反抗壓迫”,他對西征也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歐洲的十字軍東征同樣是侵略,卻並沒人稱它為“白禍”,因此這種帶有種族歧視的字眼應該避免。成吉思汗西征的初期並不是主動挑釁,當然他也承認,終極目標還是征服。“歷史從來都是戰爭寫成的,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草原本來就物產貧瘠,靠生產是很慢的,掠奪別人一下子就富裕了。五胡亂華後,中國是四分五裂的,成吉思汗總的來說是順應歷史潮流的。”

但是基於史學界的不同觀點和涉及到敏感的宗教、外交問題,這部戲才相當一段時間難以通過審查。央視最初的意見是去掉西征,但葛健堅持,他說即使賠本也要還原歷史。實際上,葛健早就申請了“成吉思汗酒”、“成吉思汗男裝”、“訶額侖女裝”等商標,但因為電視劇推遲播出,這些產品無法推向市場,積壓的一大筆資金也無法收回。經過雙方五年的溝通,最終通過了一個28集的樣片,等到與觀眾見面時,這部戲又減少到26集,刪掉的基本都是西征部分。俞智先感覺遺憾的是,最終電視劇只講了西征的起因和結果,但沒有敘述過程,這也使得劇情上下不連接,連他自己都看不明白。

研究成吉思汗的難度

相比於辮子戲,俞智先認為,首先人們不熟悉元史,蒙古人的名字就令他迷糊。除了主要人物以外,他也記不住那些翻譯過來的人名,“肯定不如張小二、朱老忠好記。到了香港地區播時再用粵語配音就更糊塗了,我都看不懂。”對於不瞭解那段歷史的人來說,蒙古的人名、地名比外國人名更難記。

朱耀廷研究了元史20多年,才發表了三本專著,原因也在於缺少依據。“宋濂的《元史》不能作為主要依據,裡面的《太祖紀》只有一兩萬字。然後就是清末的《新元史》和屠寄的《蒙兀兒史記》。國內研究蒙古史的人很少,一是怕碰釘子,二是蒙古疆土遼闊,必須掌握蒙、波斯等多種語言。直到1980年中國才出了兩本幾萬字的小冊子。”學術上最權威的是波斯人寫的《史集》和蒙古無名氏所著的《蒙古秘史》。朱耀廷說《蒙古秘史》是一部奇書,它的全名是《忙豁侖紐察脫必赤顏》,至今已有760年。它是以漢字寫蒙古語,因為它事涉民族的天機和隱秘,在蒙古族入主中原的元代秘而不傳,又因文字變化妨礙在本族中流傳。鄭振鐸認為《元秘史》即《蒙古秘史》為最可注意的偉大的白話文作品,這兩本書也是朱耀廷寫作《成吉思汗全傳》的最主要史料來源。

有缺陷的偉人

作為滿族人的俞智先,本來應是成吉思汗死敵的後裔,他既敬仰成吉思汗,同時也從人性的角度看待他。在劇中,他借忽蘭妃的之口,批判了成吉思汗的濫殺。在電影《成吉思汗》中,有一幕是成吉思汗的結義兄弟劄木合支了50口大鍋,把俘虜活活煮死。朱耀廷承認這是歷史事實,電視劇原稿中也沒有回避戰爭的殘忍性,尤其是成吉思汗多次屠城,還把人頭割下做成“人頭塔”。比如攻下保定時,成吉思汗下令除工匠外全部殺死,後來一個大臣提意見才得以放過。另一次屠城時,因有個老婦人事先吞下了一粒珍珠,成吉思汗命令把所有百姓剖腹,尋找珠子。為了淡化戰爭的殘酷,這些段落當然沒有通過。朱耀廷解釋說,蒙古人只用20萬人馬去征服幾千萬的人口,最大難題就是避免傷亡。在兩次戰爭中,蒙古人死了一萬多人,因為蒙古人是全民皆兵,從17~70歲男人全部編成部隊也不過20萬人。成吉思汗於是下令,凡是不戰而降者免死。只有在攻打花剌子模時,成吉思汗才下令屠殺全城所有人,因為他最寵愛的孫子木阿禿幹在這次戰役中身亡。這一段也正是最不好表現和最尷尬的部分。

在蒙古人心目中的天神,在這部電視劇中的定位是有缺點的偉人,“偉大與平庸的結合體”。他的平庸比如嫉妒,在對待妻子孛兒貼的失貞上,成吉思汗有著遊牧民族的寬容,因為他們習慣於搶婚制度,所以對此並不太在意。但由於人們議論長子術赤是野種,因此他無論立多少戰功,成吉思汗也不會傳位給他。但是當他成為大汗後,又開始在意女人的貞潔,當他得知忽蘭曾在別的將軍營帳中住過時,差點殺了對方,得知忽蘭還是處☆禁☆女時,才轉怒為喜。

蒙古人是個恩仇必報的民族,成吉思汗幼年時就殺死過自己的同父異母弟弟,有一次成吉思汗和下屬談到什麼是人生快事時,他說,殺死敵人時最快樂。“過去的電影中只講到了內部統一,所以看不出他的毛病,現在這部戲中的他最接近歷史上的他。”俞智先說。

好萊塢的動作明星史蒂文·西格爾曾經來過中國,商量籌拍史詩片《成吉思汗》,很多人對一個西方人扮演成吉思汗心存疑慮。朱耀廷表示,只要能完整再現成吉思汗的一生,他願意把劇本提供給好萊塢,因為西方人對成吉思汗這個題材一直非常感興趣。

元朝並非短命王朝

朱耀廷認為,和忽必烈的政治才能相比,成吉思汗是個軍事天才,但他也不是一介莽夫。在當時文化相對落後的遊牧民族中,他建立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法律制度,他統一的蒙古族至今沒有消失。相比于五代十國那些只生存了20多年的朝代,元朝從1206年鐵木真稱汗到1368年滅亡,持續了150多年。趙匡胤曾說過:大渡河以南不歸我管,到了忽必烈時代,中國才真正的統一:獨立了300多年的雲南被收回,西藏在那時才真正納入版圖。而這些都是因為成吉思汗打下了基礎。

至於歐洲的大部分,因為是不穩定的軍事聯盟,被征服民族的反抗一直很激烈,所以佔領沒有持久。作為當時較為落後的草原文化和信奉巫師的薩滿教,成吉思汗也明白他不能改變被征服者的宗教。像欽察國由其長孫拔都稱汗,但通用的一直是當地語言。忽必烈就更為開明,在中原長大的他重用漢人,穿漢服,習漢字,這也是他與阿裡不哥除了爭奪汗位的另一個主要矛盾。

在元朝,中國人被分為四等。朱耀廷說,這種劃分主要根據被佔領的先後。草原各部落最先歸順,很多投降將領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他們地位最高。其次是色目人,漢人(北方人)比南人(南宋人)地位高,也是因為他們較早被佔領。而女真人曾把成吉思汗的兩個先祖釘死在木驢上,金世宗時又每過三年就殺死蒙古男子,搶走婦女兒童,很多蒙古將領被賣過,所以金人算是他的仇人。像他最器重的文臣耶律楚材就是契丹人。

更多精彩:《凱風智見:明朝鴻臚寺卿王士性如何評價各省人?》

《凱風智見:范仲淹“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凱風智見:朱紈之死與嘉靖海禁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