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弄潮號丨從“生態文明”到“和諧美麗”

“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

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十九大報告首次為中國描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全新概念,“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

和諧美麗,便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十九大報告將生態建設擺到了歷史的高度,正是基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報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明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報告精准分析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對於環境的需要,對綠水青山與美麗和諧的嚮往。因此,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中國社會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且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此中包括了生產力水準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關係。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綠水青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抓環境建設,用法治的形式要求社會轉變生產方式,要求企業轉型升級。中國的經濟走過陣痛期,

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老百姓感受到經濟發展了,同時天更藍了,水更綠了,“魚和熊掌”原來可以兼得。

十九大報告把建設生態文明定位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再次明確了走綠色健康美麗和諧發展道路的決心。這個決心就是我國社會生產能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同時,

讓生態環境建設同步走在世界的前列,解決好綠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生態環境的制約因素。

報告指出,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小康社會不只是一個收入狀況、富裕程度的概念,同樣包括著生態文明、美麗和諧的定義。因此十九大報告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千年大計,始於足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美麗中國,是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元素,也是現代化強國的必然特質。和諧美麗是一種姿勢,而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建設,則是走向和諧美麗的必經之路。從這個意義來說,生態文明建設既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一個強大的中國對未來、對世界的擔當與貢獻。

千年大計,始於足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美麗中國,是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元素,也是現代化強國的必然特質。和諧美麗是一種姿勢,而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建設,則是走向和諧美麗的必經之路。從這個意義來說,生態文明建設既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一個強大的中國對未來、對世界的擔當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