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弄潮號丨從“之江實驗室”到“達摩院”

雲棲大會必有“大招”,但沒想到,大會頭一天放出來的招,

會大到這個程度——阿裡巴巴成立探索人類科技未來的實驗室“達摩院”,三年內投入1000億人民幣,用於涵蓋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的研究。

兩個星期前,馬雲就把“達摩院”這個名字定了。但定下成立這個科技實驗室,時間應該更早。因此雲棲大會前夜,阿裡巴巴市值一度超越亞馬遜,應與這個“大招”被華爾街投資者嗅到了有關。而且關鍵的是,馬雲在雲棲大會上說了,達摩院必須贏利,

必須超越英特爾、微軟、IBM,必須解決人類最偉大的問題,必須比阿裡巴巴“活”得更長。

其實這次,很多人忽視了馬雲在這個“萬一實現了”的理想目標中,闡述的另一個理想背景。他說,“解決社會問題”是阿裡巴巴始終貫徹的技術研發邏輯,阿裡巴巴已經不是一家普通的商業公司,我們在這個國家、在這個時代擔當有巨大的責任。阿裡巴巴必須是一家創造未來的公司,

要成為國家和社會乃至於世界創新的發動機。

“達摩院”的核心理念,是與阿裡巴巴“解決社會問題”的理念完全吻合的。無非是今天的阿裡巴巴,在十多年時間裡嘗盡了情懷與科技、解決社會問題與科技、贏利與科技等多重關係的成果,而且徹底地“想好了”,要通過科技的投入,服務國家和社會,服務全世界至少20億人口,用科技解決未來更多的問題。這一點,從不久前阿裡巴巴參與“之江實驗室”的成立,

可以得到驗證。

剛剛成立的“之江實驗室”,是勇立中國改革開放濤頭的浙江、120歲的浙大、18歲的阿裡巴巴,三個全球“現象級”的名詞共同構成的科學研究室。三方按照5:2.5:2.5的比例出資。而且非常精准的是,今天成立的“達摩院”,在研究方向的定位上,與“之江實驗室”重點聚焦的科技範圍,有許多高度重合之處。

“達摩院”的研究方向定位於基礎科學和顛覆式創新,首批公佈的研究領域包括: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演算法、網路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交互、晶片技術、感測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涵蓋機器智慧、智聯網、金融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

“之江實驗室”重點聚焦網路資訊、人工智慧,以大資料、雲計算,

謀劃智慧雲、工業物聯網、大腦觀測及腦肌融合、量子計算研究等四大科學裝置。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達摩院”揭曉的學術諮詢委員會陣容中,浙江大學校長、“之江實驗室”副理事長吳朝暉,與首批公佈的3位中國兩院院士、五位美國科學院院士同席在列。

如果說“之江實驗室”是創造代表中國科技、具有世界頂級水準科技新成就的“浙江版”,那麼,“達摩院”則是阿裡巴巴以企業的名義,試圖問鼎世界科技最前沿的“國際版”。兩個版本,都是浙江的,也都是世界的。都是通過科技探索研究的路徑,解決社會問題,擔當社會責任。阿裡巴巴今天再以企業的名義成為“達摩院”,無疑是希望再造一個浙江與中國的“加強版”,風險擔當得更多一些,責任擔當得再大一些。

浙江立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濤頭,阿裡巴巴是浙江企業勇立世界經濟潮頭的一個樣板。“之江實驗室”與“達摩院”,在科技研究、運用、發展的結構上,其實同樣呈現出兩者之間唇齒相存、協調發展的結構。“達摩院”公佈的三大主體組成,一是在全球建設的自主研究中心,二是與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的聯合實驗室,三是全球開放研究專案——阿裡巴巴創新研究計畫(AIR計畫)。從“達摩院”的組成架構來看,它與“之江實驗室”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 “達摩院”對於阿裡來說,自主性更強,企業自身服務的針對性更強。更關鍵的是,阿裡作為企業,可以放開來說“必須贏利”。

所有解決社會問題的科技發明與創造、運用,都是可以產生贏利的。今天的“達摩院”,對於阿裡巴巴來說,贏利之說,更像是一種激勵說。激勵贏利,從而激勵社會責任的可持續擔當,激勵全世界科技人才一起來擔當更多的未來。

試圖問鼎世界科技最前沿的“國際版”。兩個版本,都是浙江的,也都是世界的。都是通過科技探索研究的路徑,解決社會問題,擔當社會責任。阿裡巴巴今天再以企業的名義成為“達摩院”,無疑是希望再造一個浙江與中國的“加強版”,風險擔當得更多一些,責任擔當得再大一些。

浙江立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濤頭,阿裡巴巴是浙江企業勇立世界經濟潮頭的一個樣板。“之江實驗室”與“達摩院”,在科技研究、運用、發展的結構上,其實同樣呈現出兩者之間唇齒相存、協調發展的結構。“達摩院”公佈的三大主體組成,一是在全球建設的自主研究中心,二是與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的聯合實驗室,三是全球開放研究專案——阿裡巴巴創新研究計畫(AIR計畫)。從“達摩院”的組成架構來看,它與“之江實驗室”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 “達摩院”對於阿裡來說,自主性更強,企業自身服務的針對性更強。更關鍵的是,阿裡作為企業,可以放開來說“必須贏利”。

所有解決社會問題的科技發明與創造、運用,都是可以產生贏利的。今天的“達摩院”,對於阿裡巴巴來說,贏利之說,更像是一種激勵說。激勵贏利,從而激勵社會責任的可持續擔當,激勵全世界科技人才一起來擔當更多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