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秦一國打趙、魏、韓三國,劇情反轉讓人目瞪口呆

西元前262年,白起在秦國昭襄王的命令下,進攻韓國與趙國,雙方大了三年的持久戰。在西元前260年,趙國國君誤中反間計,罷免了老將廉頗,用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而秦軍卻暗中用大將白起,

且秦國國軍得知趙軍被圍後,抓住機會,舉全國之力滅趙,最終導致趙國以四十五萬趙軍全軍覆沒失敗告終,從此由強國步入弱國,這場著名的戰役被稱為長平之戰。

繼長平之戰後,西元前259年,白起想乘勝進圍趙都邯鄲,攻滅趙國。虞卿建議以六城賂齊國,

聯齊抗秦。趙孝成王用其謀,派虞卿東見齊王建,商討合縱抗秦計畫,並借魏國使者來趙連絡合縱之機,與魏訂立盟約。同時將靈丘封給楚相春申君黃歇,結好楚國,並對韓、燕亦極力交好。在國內則積極發展生產,重整軍備,進行抗秦準備 。

這一場邯鄲之戰涉及到四個國家,分別為,秦國、趙國、楚國、魏國,其中,趙、楚、魏三國聯盟,共約六十萬兵力,秦國單打獨鬥,出動了約六十五萬兵力。西元前257年12月,魏、楚兩國軍隊先後進抵邯鄲城郊,進擊秦軍。趙國守軍配合城外魏、楚兩軍出城反擊。在三國軍隊內外夾擊之下,秦軍大敗,損失慘重。趙、魏、楚、韓先後收復魏之河東郡以及安陽,趙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韓之上黨郡以及汝南。

這場戰爭,在戰鬥規模和激烈程度上,雖然都比不上長平之戰,卻是正確實行戰略防禦取得成功的一個典型戰例。秦國在長平之戰後大勝,卻在之後的邯鄲之戰慘敗不是沒有原因的。

一、趙國軍民上下一心,又聯合魏、楚形成戰鬥聯盟

在長平之戰以後,

秦軍殺害眾多俘虜,成功的激起了趙國人的仇恨和反抗。趙國自知軍力大不如從前,就立即聯繫周邊的魏國和楚國,形成抗秦的戰鬥聯盟。而楚國在長平之戰大勝後,得意忘形,只在兵力上看到雙方力量懸殊,卻沒有預估到趙國人仇視楚國的心態。

二、趙、魏、韓三國的戰術合作,導致楚國在長期的對抗中,死亡人數劇增。

秦國在政治、外交形勢對秦國十分不利的情況下,

依然野心勃勃地發動戰爭,使秦軍長期停留在邯鄲城下,成了一塊夾心餅乾,進退不能。長時間的消磨,使得楚軍士氣低落。最後,在三國聯盟軍的內外夾擊下,秦國軍隊將近三十萬人死亡,這雖然不能真正消弱楚國的實力根本,卻可以拖慢秦國征服其餘六國的腳步。邯鄲之戰以楚國戰敗告終。

邯鄲之戰後,楚國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問題,改變了戰略方針,以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外交方針來分化離間六國之間的關係,最終成立了大一統國家。

邯鄲之戰後,楚國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問題,改變了戰略方針,以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外交方針來分化離間六國之間的關係,最終成立了大一統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