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豆瓣8.7分的《尋找手藝》,究竟是一部怎樣的紀錄片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史上最接地氣的紀錄片《尋找手藝》,用本片導演自己的話說就是一部土掉渣的片子。

不管是剪輯方式還是畫面感,都很90年代,一點也不炫,一點兒也不刺激,字幕更是醜到要死。

全片隨機拍攝,拒絕一切擺拍,人為導演,抓到什麼拍什麼。

但就是因為這份質樸、這份真實,讓片中的手藝人也好,

拍攝者也罷,都變得異常的可愛異常溫暖。

就這樣的一部“爛”片子,竟走進了觀眾的心。

投放B站的一周內,點擊播放達7萬!

點擊播放量遠遠超一般紀錄片。

數千條評價和彈幕,負面評價僅1%。

一個賣房拍片的任性導演張景,兩個開拍前一個星期才學會攝像和錄音的門外漢助手喻攀和何思庚,一堆二手機器,一輛用了十多年的老車,是這個劇組的全部。

導演張景也真是一個可愛的人,

會因為有粉絲了,在B站因沒挨駡而寫了一篇文章感謝粉絲。

就這樣一行人,就這樣任性的踏上拍片的旅途。

他們橫跨中國23個省拍攝了199名手藝人,記錄了144項傳統手藝。

《尋找手藝》真誠安靜地和你講述中國這些即將失傳的精湛手藝,和那些日益稀少的手工藝人。

柳州桑皮紙

這是攝製組拍攝的第一門手藝。

桑皮紙以前是用來糊窗戶寫字和包裝用的。

如今這些製作桑皮紙的作坊早已經廢棄了,鎮上已經沒有人再製作桑皮紙了。

已經退休的老人見他們來一趟不容易,於是讓他們拍了拍他收藏的最後一捆桑樹皮。

喀什手工陶器

在新疆非常有名。

從和泥,制胚,到燒窯,陶器成型,需要複雜的工序。

但如今只有吐爾邁江祖農叔侄還在製作這種陶瓷。

吐爾邁江祖農說趁現在還能做就快快的做瓷器,不然等他們死了,就沒人做了,喀什瓷器也就消失了。

傣族造紙

貴州傣族真和養號兩位老人正在最後一次造紙。

等她們儲藏的原料做完,她們就不做了,因為做了也沒人買。

拍完後兩位老人看到數碼相機裡自己的照片,高興得合不攏嘴說:

“這下我們的照片可以到北京去了,就算名字到了北京也好呀”。

片子在B站投放後,滿屏的答覆彈幕讓人感動——

“請放心,已經到了北京”

“已經到了四川”

“到了湖南”

“到了上海”

“到了重慶”

“到了紐約”

“到了東京”

.......

坎溫老人的油紙傘

中國很多手工藝都掌握在老人手裡,製作傳統油紙傘的坎溫老人就是其中一位,80歲的他每天就坐在牆頭做傘。

整把傘從小到控制開關的彈簧,大到傘骨,都是坎溫老人一手從竹子削制而成,純手工製作。

以前他們村子有4位老人在做,2014年攝製組拍攝時,只剩下八十多歲的坎溫。

2017年2月,B站的觀眾想買老人製作的傘,導演聯繫坎溫老人的家人時他們說老人已經去世了,再也沒有人做傘了。

巴拉曼

戈壁上悠揚的巴拉曼是新疆傳統的民族樂器,但如今已經很少有人會吹奏了。

整個新疆,只有胡大拜爾地大叔還會演奏和製作這種樂器。

攝製組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跋涉才在茫茫戈壁灘找到了胡大拜爾地老人。

在一個光線很美的早晨,攝製組記錄了老人製作巴拉曼的過程。

胡大拜爾地大叔的兒子也不會製作巴拉曼,面對攝製組的詢問他只是羞澀一笑。

這種即將失傳的新疆樂器,需要懂得吹,才能學會製作,或許這又是即將消失的一門藝術。

滎經砂器

曾經的滎經砂器一條街上,手藝人已經從百十號人降到二十多人,而且年齡都在五十歲以上。

再過十年、二十年,滎經砂器就該滅絕了。

柘溝土陶

山東泗水,做土陶的劉新文大哥說,他那個村子以前有幾百號人在做,最後只剩他一個人了。

他給自己封號,“柘溝土陶末代傳人”,這個介紹就貼在他的作坊門上。

其實這就是是很多傳統手藝人的縮影。

紀錄片裡面的每一個人,每一門精緻的手藝,每一段故事都深深的感染著每個觀看紀錄片的人。

裡面每個手藝人其實就是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縮影。

正是因為這些普普通通的手藝人,中國燦爛輝煌的文化才會綿延不絕流傳至今。

但現實卻是殘酷的。

在片中,這些精湛的手藝經常被導演用最後的製作者,唯一的傳承者來解說。

山西柳林孟門鎮桑皮紙、甘肅景泰龍灣村羊皮筏子、雲南猛海縣猛遮鎮傣族油紙傘、四川雅安滎經砂器……它們中的大部分,都正在消失。

在如今煩躁浮華的社會,我們不妨慢下腳步等一等我們的傳承,沉澱一下我們燦爛的的文化,讓它們不再消失能夠重新煥發生機。

在新疆非常有名。

從和泥,制胚,到燒窯,陶器成型,需要複雜的工序。

但如今只有吐爾邁江祖農叔侄還在製作這種陶瓷。

吐爾邁江祖農說趁現在還能做就快快的做瓷器,不然等他們死了,就沒人做了,喀什瓷器也就消失了。

傣族造紙

貴州傣族真和養號兩位老人正在最後一次造紙。

等她們儲藏的原料做完,她們就不做了,因為做了也沒人買。

拍完後兩位老人看到數碼相機裡自己的照片,高興得合不攏嘴說:

“這下我們的照片可以到北京去了,就算名字到了北京也好呀”。

片子在B站投放後,滿屏的答覆彈幕讓人感動——

“請放心,已經到了北京”

“已經到了四川”

“到了湖南”

“到了上海”

“到了重慶”

“到了紐約”

“到了東京”

.......

坎溫老人的油紙傘

中國很多手工藝都掌握在老人手裡,製作傳統油紙傘的坎溫老人就是其中一位,80歲的他每天就坐在牆頭做傘。

整把傘從小到控制開關的彈簧,大到傘骨,都是坎溫老人一手從竹子削制而成,純手工製作。

以前他們村子有4位老人在做,2014年攝製組拍攝時,只剩下八十多歲的坎溫。

2017年2月,B站的觀眾想買老人製作的傘,導演聯繫坎溫老人的家人時他們說老人已經去世了,再也沒有人做傘了。

巴拉曼

戈壁上悠揚的巴拉曼是新疆傳統的民族樂器,但如今已經很少有人會吹奏了。

整個新疆,只有胡大拜爾地大叔還會演奏和製作這種樂器。

攝製組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跋涉才在茫茫戈壁灘找到了胡大拜爾地老人。

在一個光線很美的早晨,攝製組記錄了老人製作巴拉曼的過程。

胡大拜爾地大叔的兒子也不會製作巴拉曼,面對攝製組的詢問他只是羞澀一笑。

這種即將失傳的新疆樂器,需要懂得吹,才能學會製作,或許這又是即將消失的一門藝術。

滎經砂器

曾經的滎經砂器一條街上,手藝人已經從百十號人降到二十多人,而且年齡都在五十歲以上。

再過十年、二十年,滎經砂器就該滅絕了。

柘溝土陶

山東泗水,做土陶的劉新文大哥說,他那個村子以前有幾百號人在做,最後只剩他一個人了。

他給自己封號,“柘溝土陶末代傳人”,這個介紹就貼在他的作坊門上。

其實這就是是很多傳統手藝人的縮影。

紀錄片裡面的每一個人,每一門精緻的手藝,每一段故事都深深的感染著每個觀看紀錄片的人。

裡面每個手藝人其實就是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縮影。

正是因為這些普普通通的手藝人,中國燦爛輝煌的文化才會綿延不絕流傳至今。

但現實卻是殘酷的。

在片中,這些精湛的手藝經常被導演用最後的製作者,唯一的傳承者來解說。

山西柳林孟門鎮桑皮紙、甘肅景泰龍灣村羊皮筏子、雲南猛海縣猛遮鎮傣族油紙傘、四川雅安滎經砂器……它們中的大部分,都正在消失。

在如今煩躁浮華的社會,我們不妨慢下腳步等一等我們的傳承,沉澱一下我們燦爛的的文化,讓它們不再消失能夠重新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