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魚戲蓮葉間”的魚是條什麼魚?

“魚戲蓮葉間”的魚是條什麼魚?

文/張秀陽

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配置樂曲、訓練樂工和採集民歌的專門官署,

漢樂府指由漢時樂府機關所採制的詩歌。這些詩,原本在民間流傳,經由樂府保存下來,漢人叫做“歌詩”,魏晉時始稱“樂府”或“漢樂府”。後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詩,亦稱“樂府詩”。

在樂府詩中,有所謂“豔曲興于南朝,胡音生於北俗”之說。豔曲,指的是樂府民歌中的南朝“吳聲歌”與“西曲歌”,這兩部分幾乎都是情歌,即“郎歌妙意典,

儂亦吐芳詞”。據研究,這些情歌曲,十有八九出自於女子之口,且有妓☆禁☆女婢妾之手,其中不少含有濃厚的情☆禁☆色成份和豔麗的脂粉氣,大膽而又露骨地刻畫了女性的情與態,其情調豔麗柔弱、哀怨纏綿而又熱烈浪漫,富有豔情的特徵。

南朝樂府民歌內容多為男女戀情的描寫,生動地表達了主人公對愛情的渴望與堅貞,相思的歡樂和痛苦,婚姻不自由的苦悶, 以及對男子負心的怨恨等種種豐富的感情和複雜的心態。


愛情婚姻題材作品在兩漢樂府詩中佔有較大比重,這些詩篇多是來自民間,或是出自下層文人之手,因此,在表達婚戀方面的愛與恨時,都顯得大膽潑辣、毫不掩飾。

鼓吹曲辭收錄的《上邪》,是女子自誓之詞:“上邪!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這首詩連舉五種千載不遇、極其反常的自然現象,用以表白自己對愛情的矢志不移,其中每一種自然現象在正常情況下都是不會出現的,至於五種同時出現,則更不可能了。作品由此極大地增強了抒情的力度,內心的情感如火山爆發、如江河奔騰,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遏止。兩

漢樂府詩中的女子對於自己的意中人愛得真摯、熱烈,

可是,一旦發現對方移情別戀,中途變心,就會變愛為恨,果斷地與他分手,而絕不猶豫徘徊。鐃歌《有所思》反映的就是未婚女子這種由愛到恨的變化及其表現。“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複相思!相思與君絕,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妃呼豨!秋風肅肅晨風颸,
東方須臾高知之。”

女主人公思念的情人遠在大海南,她準備了珍貴的“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想要送給對方。聽到對方有二心,她就毅然決然地毀掉這份禮物,“拉雜摧燒之”,並且“當風揚其灰”,果斷地表示:“從今以往,勿複相思。”

漢代開始,“廢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用陰陽五行來解釋男女之間的關係,他在《春秋繁露》中說:“夫為陽,妻為陰。陰☆禁☆道無所獨行。其起也不得專起,其終也不得分功,有所兼之義。妻兼功于夫”,並且“丈夫雖賤皆為陽,婦人雖貴皆為陰……陰猶沈也”,“達陽而不達陰,以天道制之也”。

董仲舒這種“男尊女卑”思想深深影響了漢代婦女的愛情觀,使她們在有意無意中接受著 “三綱五常”封建倫理思想的禁錮。而“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的所謂“七出”之類維護封建夫權的法規更是嚴重地損害了她們的利益,使得她們在男權社會中無立足之地,時刻忍受著被無情丈夫拋棄的擔憂。這種社會封建倫理思想的重壓表現在漢樂府民歌中就是女子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一個卑微的地位,面對愛情時的心理非常的複雜、隱晦。

《怨歌行》:“新裂齊丸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詩借扇子來比喻女子。以團扇的遭遇暗示女子的遭遇。扇子在人需要的時候,,“出入君懷袖”,一旦秋涼到來就要被“棄捐篋笥中”。詩中的女主人公有著美好的容顏,然而還沒有被冷落、拋棄就產生了這麼多的憂慮,自信中滲著懷疑,情感心理非常的複雜。

《上山采蘼蕪》: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複何如?”“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女主人公的柔弱、順從都從多個角度展示了漢樂府愛情詩複雜隱晦的特徵。

然而那時禮教並沒有像宋代以後那樣徹底束縛人,甚至以禮教殺人。在漢代,儒家思想儘管被奉為統治思想,取得獨尊地位,但各種異端思想仍被統治者所採用,如法家的權術勢思想、漢初一直流傳下來的黃老思想,王充匯通百家諸子之學創立的反映時代精神的唯物主義哲學等等。陰陽、道、法等家的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影響,這種思想解放,相容並包,不禁錮在經學的統治思想之內的局面使人民的思想比較開放,而這種思想滲透到漢樂府民歌愛情詩中則是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以下幾首樂府民歌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古樂府》: 托買吳綾束,何須問短長,妾身君抱慣,尺寸細思量。

《碧玉歌》:碧玉破瓜時,郎為情顛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

《子夜歌》:宿夕不梳頭,絲發披兩肩,婉轉郎膝上,何處不可憐?

《子夜四時歌》:開窗秋月光,滅燭解羅裙,含笑帷幌裡,舉體蘭蕙香。

這些出自于民間無名詩人的樂府民歌,描繪了兩情相悅的親昵姿態,表現了情愛的純美和詩意。

《華山畿》是江蘇省的傳統民歌。屬於南朝著名的愛情民歌集,現有樂府《吳聲歌曲》25首。其一:“華山畿,華山畿,君既為儂死, 獨生為誰施?歡若見憐時, 棺木為儂開。”

這個民歌是有本事的。

《古今樂錄》曰:“《華山畿》者,少帝時,南徐一士子,從華山畿往雲陽,見客舍女子,悅之無因,遂感心疾而死。及葬,車載從華山度,比至女門,牛不肯前。女出而歌曰:‘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活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棺應聲開,女遂入棺,乃合葬焉,號‘神女塚’。自此有《華山畿》之曲。”

後人憐之,漸漸演變出了下面的結局。

《誠齋雜記·華山畿》曰:“《華山畿》者,宋少帝時懊惱一曲,亦變曲也。少帝時,南徐一士子,從華山畿往雲陽。見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悅之無因,遂感心疾。母問其故,具以啟母。母為至華山尋訪,見女具說聞感之因。脫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臥之,當已。少日果差。忽舉席見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氣欲絕,謂母曰:‘葬時車載,從華山度。’母從其意。比至女門,牛不肯前,打拍不動。女曰:‘且待須臾。’妝點沐浴,既而出。歌曰:‘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活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棺應聲開,女透入棺,家人叩打,無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塚。”

這裡出現了“蔽膝”一詞,所謂“蔽膝”本指系在衣服前面的圍裙。也有性文化史研究學者認為,這個詞其實是女子性☆禁☆器的象徵。

聞一多先生在名文《說魚》中,研究認為,在樂府詩及古代詩詞中,魚的隱喻意義為女性、愛情和性☆禁☆愛。

魚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圖騰。聞一多說:“魚在中國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義,”因為魚子多生殖力強。魚的形狀尤其是雙魚的形狀很象女☆禁☆陰,特別在母系社會裡,故常繪製在彩陶等器皿之上,作為紋飾,是生殖崇拜的產物。

如果魚和蓮共同出現時,魚象徵男性,蓮則象徵女性。人們之所以以魚來喻男,就是因為魚有巨大繁殖力;而人們之所以又以蓮喻女,就是因為蓮的花形似女☆禁☆陰,蓮蓬的產籽似女性的生產,蓮的形體又如女性的形體的美。因而,以蓮喻女在中國形成了一種悠遠的文化傳統。

漢樂府民歌《江南》中有採蓮歌,“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聞一多解釋說魚和蓮“是隱語的一種”,隱語“是借另一事物把本來可以說得明白的說的不明白點”,“這裡是魚喻男,蓮喻女,說魚與蓮戲,實等於說男與女戲”。

樂府詩集裡的豔曲,看似清淡含蓄,實則熾烈多情,千載之下,讀來依舊讓人心搖神蕩,豔羨不已。南朝的豔曲喜歡用雙關的詞語,含蓄的表達自己的熱情。比如那曲《子夜歌·夏歌》:“朝登涼臺上,夕宿蘭池裡。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讀起來很美麗,很有生活情趣,其實這是首豔曲,需要讀破雙關。“芙蓉”便是“夫容”,“蓮子”便是“憐子”。

換成現代的流行歌詞,不就是“在月色下輕撫你的臉,夜夜都能和你溫存”嗎?

獨尊儒術”,董仲舒用陰陽五行來解釋男女之間的關係,他在《春秋繁露》中說:“夫為陽,妻為陰。陰☆禁☆道無所獨行。其起也不得專起,其終也不得分功,有所兼之義。妻兼功于夫”,並且“丈夫雖賤皆為陽,婦人雖貴皆為陰……陰猶沈也”,“達陽而不達陰,以天道制之也”。

董仲舒這種“男尊女卑”思想深深影響了漢代婦女的愛情觀,使她們在有意無意中接受著 “三綱五常”封建倫理思想的禁錮。而“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的所謂“七出”之類維護封建夫權的法規更是嚴重地損害了她們的利益,使得她們在男權社會中無立足之地,時刻忍受著被無情丈夫拋棄的擔憂。這種社會封建倫理思想的重壓表現在漢樂府民歌中就是女子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一個卑微的地位,面對愛情時的心理非常的複雜、隱晦。

《怨歌行》:“新裂齊丸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詩借扇子來比喻女子。以團扇的遭遇暗示女子的遭遇。扇子在人需要的時候,,“出入君懷袖”,一旦秋涼到來就要被“棄捐篋笥中”。詩中的女主人公有著美好的容顏,然而還沒有被冷落、拋棄就產生了這麼多的憂慮,自信中滲著懷疑,情感心理非常的複雜。

《上山采蘼蕪》: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複何如?”“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女主人公的柔弱、順從都從多個角度展示了漢樂府愛情詩複雜隱晦的特徵。

然而那時禮教並沒有像宋代以後那樣徹底束縛人,甚至以禮教殺人。在漢代,儒家思想儘管被奉為統治思想,取得獨尊地位,但各種異端思想仍被統治者所採用,如法家的權術勢思想、漢初一直流傳下來的黃老思想,王充匯通百家諸子之學創立的反映時代精神的唯物主義哲學等等。陰陽、道、法等家的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影響,這種思想解放,相容並包,不禁錮在經學的統治思想之內的局面使人民的思想比較開放,而這種思想滲透到漢樂府民歌愛情詩中則是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以下幾首樂府民歌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古樂府》: 托買吳綾束,何須問短長,妾身君抱慣,尺寸細思量。

《碧玉歌》:碧玉破瓜時,郎為情顛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

《子夜歌》:宿夕不梳頭,絲發披兩肩,婉轉郎膝上,何處不可憐?

《子夜四時歌》:開窗秋月光,滅燭解羅裙,含笑帷幌裡,舉體蘭蕙香。

這些出自于民間無名詩人的樂府民歌,描繪了兩情相悅的親昵姿態,表現了情愛的純美和詩意。

《華山畿》是江蘇省的傳統民歌。屬於南朝著名的愛情民歌集,現有樂府《吳聲歌曲》25首。其一:“華山畿,華山畿,君既為儂死, 獨生為誰施?歡若見憐時, 棺木為儂開。”

這個民歌是有本事的。

《古今樂錄》曰:“《華山畿》者,少帝時,南徐一士子,從華山畿往雲陽,見客舍女子,悅之無因,遂感心疾而死。及葬,車載從華山度,比至女門,牛不肯前。女出而歌曰:‘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活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棺應聲開,女遂入棺,乃合葬焉,號‘神女塚’。自此有《華山畿》之曲。”

後人憐之,漸漸演變出了下面的結局。

《誠齋雜記·華山畿》曰:“《華山畿》者,宋少帝時懊惱一曲,亦變曲也。少帝時,南徐一士子,從華山畿往雲陽。見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悅之無因,遂感心疾。母問其故,具以啟母。母為至華山尋訪,見女具說聞感之因。脫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臥之,當已。少日果差。忽舉席見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氣欲絕,謂母曰:‘葬時車載,從華山度。’母從其意。比至女門,牛不肯前,打拍不動。女曰:‘且待須臾。’妝點沐浴,既而出。歌曰:‘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活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棺應聲開,女透入棺,家人叩打,無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塚。”

這裡出現了“蔽膝”一詞,所謂“蔽膝”本指系在衣服前面的圍裙。也有性文化史研究學者認為,這個詞其實是女子性☆禁☆器的象徵。

聞一多先生在名文《說魚》中,研究認為,在樂府詩及古代詩詞中,魚的隱喻意義為女性、愛情和性☆禁☆愛。

魚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圖騰。聞一多說:“魚在中國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義,”因為魚子多生殖力強。魚的形狀尤其是雙魚的形狀很象女☆禁☆陰,特別在母系社會裡,故常繪製在彩陶等器皿之上,作為紋飾,是生殖崇拜的產物。

如果魚和蓮共同出現時,魚象徵男性,蓮則象徵女性。人們之所以以魚來喻男,就是因為魚有巨大繁殖力;而人們之所以又以蓮喻女,就是因為蓮的花形似女☆禁☆陰,蓮蓬的產籽似女性的生產,蓮的形體又如女性的形體的美。因而,以蓮喻女在中國形成了一種悠遠的文化傳統。

漢樂府民歌《江南》中有採蓮歌,“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聞一多解釋說魚和蓮“是隱語的一種”,隱語“是借另一事物把本來可以說得明白的說的不明白點”,“這裡是魚喻男,蓮喻女,說魚與蓮戲,實等於說男與女戲”。

樂府詩集裡的豔曲,看似清淡含蓄,實則熾烈多情,千載之下,讀來依舊讓人心搖神蕩,豔羨不已。南朝的豔曲喜歡用雙關的詞語,含蓄的表達自己的熱情。比如那曲《子夜歌·夏歌》:“朝登涼臺上,夕宿蘭池裡。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讀起來很美麗,很有生活情趣,其實這是首豔曲,需要讀破雙關。“芙蓉”便是“夫容”,“蓮子”便是“憐子”。

換成現代的流行歌詞,不就是“在月色下輕撫你的臉,夜夜都能和你溫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