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不著急”:馮友蘭的長壽秘笈

導語

中國哲學大師馮友蘭走過了人生的95個年頭,堪稱高夀之齡。歷經人生風雨的他,有怎樣的長壽秘笈呢?

文史e家(ID:wenshiyijia2016)原創,轉載務必獲取授權。

1990年11月26日,馮友蘭于北京病逝,享年95歲。

歷經世事變遷、人世滄桑的中國哲學大家一生就此落幕,是非功過暫不評說。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馮友蘭保持長壽的方法和訣竅值得外界探討和借鑒。

△馮友蘭與毛澤東握手

馮友蘭出自“詩禮人家”,自幼飽讀詩書,品格言行深受中國哲學,尤其是“中庸”之道的影響。

馮先生養生健體之道也帶有中國古代養生思想的影子。

馮友蘭生前有人問他長壽秘笈是什麼,他慢悠悠地說了三個字:“不著急”。不著急這三個字,可以說是馮友蘭人生態度的核心,也是他養生之道的關鍵所在。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書影

“不著急”這種豁達從容的姿態,在難得的為人處世的境界。都說讀書人易刻薄,但是馮友蘭卻是十分豁達寬厚。馮友蘭一生從不與人做無謂爭執,也從不說刻薄的話,對待家人朋友更是如此。他的好友季羨林在《悼念馮友蘭先生》一文中曾說到馮友蘭先生“大度包容”的品性。

真正豁達從容者,

要麼是一生順風順水,因圓滿而豁達;

要麼是閱盡滄海,因閱歷而從容。

馮友蘭顯然不是前一種,

他早年喪父,晚年喪子,髮妻先逝,更遭遇重大政治災難。他近百年壽命裡,可以說見證了風雲變幻。但馮友蘭從未因此消沉一蹶不振,他常以樂觀從容的心態面對這一切。

馮友蘭曾說:

我一生得益於三個女子,

早年讀書賴慈母,

中年事業有賢妻,

晚年又得女兒孝,

扶我雲天萬里飛。

(《三松堂全集·詩詞楹聯集》)

這是他在87歲赴美接受哥倫比亞大學賦予其榮譽博士學位時總結到的。馮友蘭總結的幾乎都是好的方面,足見其堅韌豁達,否則,這話也可以反過來說——一生被三事所鞭策,早年喪父失所怙,晚年喪妻兒,政治遭難含垢忍辱,逼我雲天萬里飛。

馮友蘭的豁達從容是非常頑強堅韌的。他曾說:

“環境是可以努力戰勝的,

努力而不能戰勝的遭遇才是命運。”

他的弟子塗又光曾在《超越生死的人》一文裡回憶,說馮友蘭“他挨批挨鬥,若無事然,照樣吃得,照樣睡得”。馮友蘭的女兒宗璞也在《霞落燕園》中寫道:

“從父親身上,我看到了一點,內心的穩定與富足。這也許是長壽的原因之一。”

是的,也許正是這種堅韌的豁達,讓他在那個時代挺過了動亂與病痛磨難,挺成了近百年的長壽吧。人一旦自我放棄,那就難以拯救了,有再好的天賦再好的健康都無濟於事,所以豁達從容,不屈不撓是種太珍貴的長壽藥引,幸運的是,馮友蘭得到了這些。

當然,這種內心的穩定與富足,需要極高的修養來支撐。馮友蘭作為一代大家,學術修養毋庸置疑,而且難得的是,他畢生都在追求更高的學問,他認為:

一個人的的修養和做事的能力,

從不因為他是青年、壯年和老年而異。

如其所言,晚年的馮友蘭並未停止思考,他仍投身於整理中國哲學史的研究中,寫出了《中國哲學史新編》。耄耋之年的馮友蘭,拖著病軀,僅憑記憶,竟然八個月寫出了這部近三十萬的著作。如此大的工作量,青壯年仍吃不消,他卻完成了,如此敬業,令人敬佩。在這生命的最後,馮友蘭最掛心的,卻是中國哲學的發展,如此胸懷,又有幾人能及。

馮友蘭女兒宗璞也曾在《三松堂斷憶》裡回憶道:

“父親一生對物質生活的要求很低,

他的頭腦都被哲學佔據了,

沒有空隙再來考慮諸多瑣事,

而且他總是為別人著想,

儘量減少麻煩。”

他深受儒道“無為”影響,認為該將兩家的“無為”結合於實踐,“率性而為”“因勢而為”“順理而為”。而且馮友蘭提出人生有四境界,又常說“人與天地參”,將人等同於天地。因此馮友蘭才這樣地豁達從容,這樣地不計較個人得失。

不得不說,馮友蘭這種對學識修養的追求的的確確促進了其長壽。美國的老年醫學專家曾經介紹了老年人保健的六條措施,第一條就是目的,這也是關鍵的一條。這正同俗話所說,人活著要有奔頭,有奔頭就有活頭。這然後,生活才不空虛,心情才能愉悅,身體才能健康,然才能長壽。

馮友蘭學識淵博,精通古典詩詞,十分喜歡歌詠詩詞,平日常用這種方法來抒發對美的追求。他尤其喜歡韓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詩詞,甚至有時一起床就默默背誦。每當心有所動,便吟誦詩詞以抒胸臆。陳來回憶說,馮友蘭非常推崇程明道的《秋月》一詩:

清溪流過碧山頭,

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裡,

白雲紅葉兩悠悠。

這與馮友蘭熱愛清靜,豁達無為的追求一致。女兒宗璞也回憶說:

“每當住院,

父親總要反復吟哦《古詩十九首》中的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浩浩陰陽移,生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或許馮友蘭正是以這種方式疏通心情,彰顯追求,保持豁達吧。

不過,追求學問,博聞廣記,常吟哦詩詞這或許給馮友蘭的大腦一個非常好的鍛煉,以至於八十多歲的馮友蘭仍然思路清楚,記憶清晰。

而且,就連現代醫學家也認為,吟哦詩詞不僅僅是口腔和視覺器官的運動,而是全身器官的運動,不僅加速血液迴圈,促進新陳代謝,還能平衡大腦皮層的運動,甚至能能增強免疫功能。

當然了,心境再豁達,學識修養再高,要想長壽,脫離不了基本的體格鍛煉。心理因素對生理的影響暫且不提,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對身體來講,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馮友蘭的生活習慣就非常好,作息規律,從不熬夜,極少抽煙喝酒,吃飯細嚼慢嚥,從不暴飲暴食。而且他從小練武,有武術功底,每天堅持鍛煉,堅持做一套“祛病延年二十式”——由二十節動作組成的健身運動,肢體動作輔以呼吸鍛煉。這或許與他研究關注中醫學有很大關係。

總之,馮友蘭本人對其長壽一事是很有信心的。1983年88歲的他給自己寫自壽聯說道:

何止于米,相期於茶;

胸懷四化,寄意三松。

而外界看其長壽呢,可研究不可強求,不妨一笑。

作者 | 張澤文

編輯 | 陳曉燕 楊鏑霏

好文推薦:點擊文字,立即查閱

喜歡今天的內容嗎

請給我一個大大的

是的,也許正是這種堅韌的豁達,讓他在那個時代挺過了動亂與病痛磨難,挺成了近百年的長壽吧。人一旦自我放棄,那就難以拯救了,有再好的天賦再好的健康都無濟於事,所以豁達從容,不屈不撓是種太珍貴的長壽藥引,幸運的是,馮友蘭得到了這些。

當然,這種內心的穩定與富足,需要極高的修養來支撐。馮友蘭作為一代大家,學術修養毋庸置疑,而且難得的是,他畢生都在追求更高的學問,他認為:

一個人的的修養和做事的能力,

從不因為他是青年、壯年和老年而異。

如其所言,晚年的馮友蘭並未停止思考,他仍投身於整理中國哲學史的研究中,寫出了《中國哲學史新編》。耄耋之年的馮友蘭,拖著病軀,僅憑記憶,竟然八個月寫出了這部近三十萬的著作。如此大的工作量,青壯年仍吃不消,他卻完成了,如此敬業,令人敬佩。在這生命的最後,馮友蘭最掛心的,卻是中國哲學的發展,如此胸懷,又有幾人能及。

馮友蘭女兒宗璞也曾在《三松堂斷憶》裡回憶道:

“父親一生對物質生活的要求很低,

他的頭腦都被哲學佔據了,

沒有空隙再來考慮諸多瑣事,

而且他總是為別人著想,

儘量減少麻煩。”

他深受儒道“無為”影響,認為該將兩家的“無為”結合於實踐,“率性而為”“因勢而為”“順理而為”。而且馮友蘭提出人生有四境界,又常說“人與天地參”,將人等同於天地。因此馮友蘭才這樣地豁達從容,這樣地不計較個人得失。

不得不說,馮友蘭這種對學識修養的追求的的確確促進了其長壽。美國的老年醫學專家曾經介紹了老年人保健的六條措施,第一條就是目的,這也是關鍵的一條。這正同俗話所說,人活著要有奔頭,有奔頭就有活頭。這然後,生活才不空虛,心情才能愉悅,身體才能健康,然才能長壽。

馮友蘭學識淵博,精通古典詩詞,十分喜歡歌詠詩詞,平日常用這種方法來抒發對美的追求。他尤其喜歡韓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詩詞,甚至有時一起床就默默背誦。每當心有所動,便吟誦詩詞以抒胸臆。陳來回憶說,馮友蘭非常推崇程明道的《秋月》一詩:

清溪流過碧山頭,

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裡,

白雲紅葉兩悠悠。

這與馮友蘭熱愛清靜,豁達無為的追求一致。女兒宗璞也回憶說:

“每當住院,

父親總要反復吟哦《古詩十九首》中的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浩浩陰陽移,生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或許馮友蘭正是以這種方式疏通心情,彰顯追求,保持豁達吧。

不過,追求學問,博聞廣記,常吟哦詩詞這或許給馮友蘭的大腦一個非常好的鍛煉,以至於八十多歲的馮友蘭仍然思路清楚,記憶清晰。

而且,就連現代醫學家也認為,吟哦詩詞不僅僅是口腔和視覺器官的運動,而是全身器官的運動,不僅加速血液迴圈,促進新陳代謝,還能平衡大腦皮層的運動,甚至能能增強免疫功能。

當然了,心境再豁達,學識修養再高,要想長壽,脫離不了基本的體格鍛煉。心理因素對生理的影響暫且不提,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對身體來講,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馮友蘭的生活習慣就非常好,作息規律,從不熬夜,極少抽煙喝酒,吃飯細嚼慢嚥,從不暴飲暴食。而且他從小練武,有武術功底,每天堅持鍛煉,堅持做一套“祛病延年二十式”——由二十節動作組成的健身運動,肢體動作輔以呼吸鍛煉。這或許與他研究關注中醫學有很大關係。

總之,馮友蘭本人對其長壽一事是很有信心的。1983年88歲的他給自己寫自壽聯說道:

何止于米,相期於茶;

胸懷四化,寄意三松。

而外界看其長壽呢,可研究不可強求,不妨一笑。

作者 | 張澤文

編輯 | 陳曉燕 楊鏑霏

好文推薦:點擊文字,立即查閱

喜歡今天的內容嗎

請給我一個大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