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名性工作者身份遭洩露,Facebook“你可能認識的朋友”掀隱私爭議

不論是通訊錄裡的一組電話號碼、貼文輕輕按下的“贊”,

或是午休時間流覽的新聞內容,我們每天在手機、電腦、社交平臺留下大量的數位足跡,這些資訊都可追溯到你我的真實身份。

從最近社會關注的台大潑酸案,或是新聞常見的家暴、人權運動者,不論親密關係或是特定的工作領域,保持網路世界的匿名、隱私對許多人來說相當重要,甚至在關鍵時刻可以拯救性命。

性工作者與客戶,意外在 Facebook 產生連結

Leila 是一名住在美國加州的性工作者,

他在 2011 年加入 Facebook,時常在社交分享政治議題的資訊,但關於他私底下性工作者的身份從來不出現在社交媒體,他必須謹慎將兩種身份區分開來,避免被客戶認出或遭騷擾。為了謹慎起見,Leila 使用完全不同的 email 帳號、名字、電話號碼跟客戶聯繫,照理來說,在 Facebook 公開分享政治議題的他,跟私底下匿名從事性工作的兩種身份應該完全沒有交集。

但最近 Leila 卻在 Facebook“你可能認識的朋友”欄位元,

意外看到客戶的帳號,儘管他再三確認自己絕對沒有提供任何關於性工作的資訊給 Facebook,但系統不知道為什麼,還是將他現實生活的身份與應該匿名的工作連結在一起,更可怕的是 Leila 真實身份的帳號,也同樣出現在客戶的推薦名單,將他真實身份完全曝光。

一名住在美國加州的性工作者,儘管再三確認絕對沒有提供任何性工作的資訊給 Facebook,但還是在“你可能認識的人”清單,意外看到客戶的帳號。、已上傳的聯絡人,這 5 項要素為 Facebook 推薦“你可能認識的朋友”主要依據標準。

但對於像 Leila 跟 Darling 這樣,沒有共同好友、社團、聯絡人的用戶來說,參考的標準肯定不是 Facebook 官方列出的這幾種。Facebook 發言人曾經告訴外媒《Gizmodo》,“你可能認識的人”這項功能參考的標準高達 100 多項,

許多用戶因為擔心,也都避開官方列出的帳號互動資料,難不成 Facebook 偷偷搜集使用者手機的額外資料嗎?

“我們不會使用協力廠商 App 資訊,來當‘你可能認識的朋友’的參考依據。”Facebook 發言人強調:“我們絕對沒有使用定位資料或 IP、 Wi-Fi 做為‘你可能認識的朋友’的資料依據。”

事件爆發後,Facebook 發言人也昏頭

這則新聞爆發後,Facebook 建議用戶可到帳號設定,將“誰可以傳送交友邀請給你?”的選項設為“沒有人”(No one)。

不過有趣的是,Facebook 員工似乎對自家產品功能相當不瞭解,許多用戶發現自己的帳號根本沒有“沒有人”選項,只能看到“所有人”、“朋友的朋友”兩種選項。

“只有大量追蹤者或名人的帳號有這個選項(指“沒有人”),一般人最多只能勾選‘朋友的朋友’。”Facebook 發言人補充。

隨後發言人趕緊更正,說明他們先前提供的解決方案是錯的,並不是每個用戶都有“沒有人”這個選項,而且就算勾選這設定,也無法完全阻止出現在“你可能認識的人”清單,“只有擁有大量追蹤者或名人帳號有這個選項(指“沒有人”),一般人最多只能勾選“朋友的朋友”。”發言人補充。

風波爆發後 Facebook 僅簡短聲明回應:“我們會盡可能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我們也很在意用戶隱私,同時也看到這項缺失,我們會做得更好。”

如何安心保有第 2 匿名身份?

我們到底還能不能安心在 Facebook 保有第二個匿名身份?相信是許多用戶共同的疑問,最好的狀況是 Facebook 能公開“你可能認識的朋友”這項功能所有參考的項目,並開放用戶透過設定篩選條件,過濾掉不想被建議的人選。

如此一來不論是特殊行業工作者、家庭暴力受害者、政治活動家、人權運動者,才能放心利用匿名的特性,在避免社會非議的情況下,保有個人意見的抒發,同時避免真實身份曝光、被追蹤,甚至影響人身安全。

如需獲取更多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帳號:Technews科技新報

創刊於 1999 年 7 月,是中國臺灣地區第一個以網路和科技為報導核心的媒體。長期聚焦全球、中國等地最新的科技、網路、綠能、數碼行銷、品牌等議題的動態及趨勢。

Latest posts by 數碼時代

未經許可,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複製、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的內容,違者必究。

而且就算勾選這設定,也無法完全阻止出現在“你可能認識的人”清單,“只有擁有大量追蹤者或名人帳號有這個選項(指“沒有人”),一般人最多只能勾選“朋友的朋友”。”發言人補充。

風波爆發後 Facebook 僅簡短聲明回應:“我們會盡可能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我們也很在意用戶隱私,同時也看到這項缺失,我們會做得更好。”

如何安心保有第 2 匿名身份?

我們到底還能不能安心在 Facebook 保有第二個匿名身份?相信是許多用戶共同的疑問,最好的狀況是 Facebook 能公開“你可能認識的朋友”這項功能所有參考的項目,並開放用戶透過設定篩選條件,過濾掉不想被建議的人選。

如此一來不論是特殊行業工作者、家庭暴力受害者、政治活動家、人權運動者,才能放心利用匿名的特性,在避免社會非議的情況下,保有個人意見的抒發,同時避免真實身份曝光、被追蹤,甚至影響人身安全。

如需獲取更多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帳號:Technews科技新報

創刊於 1999 年 7 月,是中國臺灣地區第一個以網路和科技為報導核心的媒體。長期聚焦全球、中國等地最新的科技、網路、綠能、數碼行銷、品牌等議題的動態及趨勢。

Latest posts by 數碼時代

未經許可,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複製、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的內容,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