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製造已向中高端邁進!德國、日本壓力山大

如果您對科技、財經、製造業、大資料等資訊感興趣,歡迎關注兮易強企閱聞

智慧製造、共用經濟等新技術新概念帶動新型製造業發展,使得中國製造開始向中國智造轉型,但是轉型不易,希望與困難同在。

先看看製造業難的一面

第一自然是融資難,隨著社會資金大量流入房地產和一些高回報金融投資領域,民間投資偏弱,實業發展緩慢,同時因為去產能、去杠杆導致銀行調整信貸政策,使得企業現金流受限。

第二就是利潤低,外因是能源、勞動力、物流、管理等綜合成本上升,內因是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低水準重複建設多,這使得製造業企業利潤降低,

難以運營。

《中國製造2025藍皮書(2017)》顯示,我國工業與房地產、金融業等之間存在的收入差距加大,一些資金抽離實體部門。據測算,目前工業行業平均利潤率在僅為6%左右,銀行業營業利潤率是工業行業的7倍。

接著是製造業熱的一面

製造企業創新意識和積極性明顯加強,

新技術新模式不斷湧現,逐步推動產業間、區域間推陳出新。

將資訊技術融入傳統製造業是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金鑰匙”,目前已在服裝、家電、裝備製造等多個領域大範圍實踐,不僅解決了存量過剩、效率不高等問題,還催生出了共用經濟、眾包眾創等新業態。

此外,“中國製造”也向前沿領域出擊:山東華星環保集團研發出低密度高強度石油壓裂支撐劑,

打破國外企業在石油開採材料上的壟斷;中國移動和中興通訊聯合研發、部署的5G試驗基站實現了每秒2千兆以上的單終端下行峰值速率;用國產CPU的“神威·太湖之光”成為世界首台運算速度超過每秒十億億次的超級電腦……

製造業創新步伐正在加快,在透明顯示技術、鋰離子電池等多個領域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或將引領新的產業。

創新因數流動彙聚,打破傳統發展格局,

一批新產業集群正在崛起。湖南株洲的“動力穀”、武漢的“光穀”、深圳的無人機……積極吸納、移植高端生產要素和先進分享技術,區域間產業承接更加平衡,製造業“新版圖”正浮出水面。

資料顯示,上半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3.1%和11.5%,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為12.2%和32.2%。製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從中長期看,我國製造業正處在‘爆發前夜’。雖然尚未實現總體躍遷,轉型升級的壓力依然很大,但向好趨勢逐步明朗。”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說,德國、日本等製造業強國整體轉型用了二三十年。對於“中國製造”的前景,要保持理性與樂觀。

轉型升級的壓力依然很大,但向好趨勢逐步明朗。”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說,德國、日本等製造業強國整體轉型用了二三十年。對於“中國製造”的前景,要保持理性與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