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專訪·中國船協會長郭大成:推動船舶工業向中高端邁進

記者 李琴

近年來,我國船舶工業始終瞄準渡難關和做強兩大任務,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努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既做加法,又做減法,保持了穩步發展。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郭大成指出,面對新的船舶市場形勢,我國船舶工業應順應產業變革大趨勢,以推動產業智慧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為結構調整著力點,在夯實基礎的同時,開拓產業發展新思路,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努力促進船舶工業整體向中高端邁進。

措施有力 成績顯著

受國際原油價格低迷、航運市場蕭條等綜合因素的影響,船舶市場近年來持續低迷,船舶工業面臨巨大挑戰。郭大成表示,在這種形勢下,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船舶工業發展,中央領導多次視察船舶工業,並作出重要指示。與此同時,國家實施的海洋強國建設、“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製造2025》、長江經濟帶建設、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等重大戰略,

都將船舶工業作為重要領域進行了具體謀劃和部署。此外,國家有關部門近年來密集出臺了支持政策和措施,促進船舶工業向中高端發展,如發佈實施《船舶行業規範條件》《海洋工程裝備(平臺類)行業規範條件》《船舶配套產業能力提升行動計畫(2016~2020年)》《船舶工業深化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行動計畫(2016~2020年)》《關於金融支援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等;開展符合《船舶行業規範條件》企業評審工作,
實施高技術船舶科研計畫、智慧製造示範專案、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試點、強基工程和專項技改,成立中國船舶行業國際產能合作企業聯盟,發佈《中國造船品質標準》和《中國修船品質標準》,制定船舶團體標準等。這些都為船舶工業應對嚴峻的市場形勢、提升國際競爭力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為船舶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在各方的大力推動下,我國船舶工業積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型升級,使我國世界造船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郭大成認為,我國船舶工業近年來主要在以下方面表現突出。一是國際市場佔有率一直保持前列,國際綜合競爭力大幅提升;二是多措並舉消化過剩產能,兼併重組邁出實質性步伐,骨幹企業優勢不斷擴大,產業集中度穩步提高;三是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產品結構持續優化;四是降本增效扎實推進,管理水準明顯上升;五是國際產能合作積極推進,國際話語權不斷提高。

把握大勢 創新圖強

2017年以來,全球海運貿易較為活躍,船隊運力增長相對平緩,過剩運力進入消化階段,航運市場出現一定回暖跡象。郭大成認為,對於航運和船舶市場發生的這些變化,我國船舶工業應理性看待。他表示:“船舶行業是長週期的行業,只有航運市場持續復蘇,船舶行業才有望迎來新一輪發展週期。”

郭大成認為,我國船舶工業目前依然面臨很嚴峻的形勢,在發展中面臨較多的困難,如融資難、融資貴;海工市場仍然低迷,在手訂單風險加劇;手持船舶訂單量持續下降,連續生產面臨挑戰;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人力成本剛性上漲等因素疊加,大幅壓縮企業的利潤空間,拉低企業的盈利能力,影響行業平穩發展。除此之外,船舶行業長期存在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如造船能力供大於求問題仍較突出,品牌建設是薄弱環節,自主研發設計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船舶特別是海工裝備配套產品本土化裝船率較低,行業無序競爭時有發生等。他表示,我國船舶行業應直面這些困難和問題,在渡難關方面,應繼續大力推進去產能和去庫存工作;在由大變強方面,應在積極促進技術進步、提升管理水準、提高生產效率、建設人才隊伍、完善產業鏈上發力。

郭大成表示,下一步,我國船舶工業將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繼續把科技創新擺在行業發展全域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創新帶動全面創新,著力提高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力和引領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強化政府引導,全力去除無效產能,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將智慧製造作為船舶工業管理升級和降本增效的主攻方向,著力推廣先進高效製造模式;全面推進中國船舶製造“品質升級”,著力構築中國船舶製造品牌;著力培育一批優強企業,保證優質企業渡過“寒冬”;進一步深化軍民融合,加大“引進來、走出去”的開放力度,著力提高融合與開放水準等。郭大成特別強調:“我國船舶工業的創新一定要與‘強基’結合起來,只有基礎工作做好了,創新才不至於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只有航運市場持續復蘇,船舶行業才有望迎來新一輪發展週期。”

郭大成認為,我國船舶工業目前依然面臨很嚴峻的形勢,在發展中面臨較多的困難,如融資難、融資貴;海工市場仍然低迷,在手訂單風險加劇;手持船舶訂單量持續下降,連續生產面臨挑戰;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人力成本剛性上漲等因素疊加,大幅壓縮企業的利潤空間,拉低企業的盈利能力,影響行業平穩發展。除此之外,船舶行業長期存在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如造船能力供大於求問題仍較突出,品牌建設是薄弱環節,自主研發設計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船舶特別是海工裝備配套產品本土化裝船率較低,行業無序競爭時有發生等。他表示,我國船舶行業應直面這些困難和問題,在渡難關方面,應繼續大力推進去產能和去庫存工作;在由大變強方面,應在積極促進技術進步、提升管理水準、提高生產效率、建設人才隊伍、完善產業鏈上發力。

郭大成表示,下一步,我國船舶工業將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繼續把科技創新擺在行業發展全域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創新帶動全面創新,著力提高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力和引領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強化政府引導,全力去除無效產能,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將智慧製造作為船舶工業管理升級和降本增效的主攻方向,著力推廣先進高效製造模式;全面推進中國船舶製造“品質升級”,著力構築中國船舶製造品牌;著力培育一批優強企業,保證優質企業渡過“寒冬”;進一步深化軍民融合,加大“引進來、走出去”的開放力度,著力提高融合與開放水準等。郭大成特別強調:“我國船舶工業的創新一定要與‘強基’結合起來,只有基礎工作做好了,創新才不至於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