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明朝歷史上最為頂級的五大名將,戚繼光僅列第三,第一威震華夏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可謂是各有特色。其中,大明王朝的特色便是鐵骨錚錚,浩然正氣。終明一朝,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凡此種種,彰顯著大明王朝內在的獨特氣質。

以軍事實力聞名的大明王朝,在其276年的滄桑歷史中,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名將。而最為傑出的,則非以下五位莫屬:

第一位:徐達

字天德,明朝開國軍事統帥,開國功臣之首,淮西二十四將之一,民族英雄。

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具體如下:

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徐達跟隨朱元璋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任他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揮師北伐中原,

推翻元朝殘暴黑暗的統治。

洪武元年(1368年),他率軍攻入大都(今北京),元朝滅亡。以後又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北逐蒙元近千里。

徐達一生驍勇有謀,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正是因為他善於安撫將士,

與下級同甘共苦,將士無不感激他的恩德願意報效盡力,因此,兵鋒所向,無不克敵制勝。

第二位:常遇春

字伯仁,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他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故軍中稱其為“常十萬”。

事實上,勇猛敢戰是常遇春戎馬生涯的最大特點,並貫穿於歷次重大戰役。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不久,在著名的採石磯戰役中,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著亂箭揮戈勇進,縱身登岸,沖入敵陣,左右衝突如入無人之境,朱元璋即揮軍登岸,元軍紛紛潰退,緣江堡壘紛紛歸附。這一階段的戰鬥,常遇春鋒芒初露,立了頭功,開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時的先鋒升至元帥。

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於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朱元璋對常遇春很愛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第三位:戚繼光

字元敬,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

縱觀戚繼光的一生,先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因此,其功績可概括為:南平倭寇,北克蒙古。

除此之外,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建造了大小戰船、戰車,又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可謂用心良苦。

可以說,在明朝蕩平東南倭寇、抵禦北方蒙古入侵的歷程中,戚繼光居功甚偉。

第四位:鄧子龍

字武橋,明朝名將、傑出的抗倭將領、軍事家、民族英雄。

鄧子龍先于福建、廣東沿海抗倭,由小校升至把總。後又參與鎮壓江西、廣東等地的農民起義軍。萬曆年間,又平定了金道侶起義和五開衛兵變。萬曆十一年(1585年)於攀枝花痛擊緬甸軍隊,升任副總兵,後因偏袒軍卒導致軍卒叛變而被奪職。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鄧子龍參加萬曆朝鮮戰爭,于露梁海戰中殉國。

據史料記載:鄧子龍在長達十二年的時間裡,在雲南邊境指揮了多次禦緬戰鬥。萬曆十一年(1583年),鄧子龍痛擊侵入的緬甸木邦部落,在攀枝花大戰中活捉殺死景宗真、罕虔,活捉景宗材。隨後趁勝追擊,直搗敵巢,活捉招罕、招色、罕老以及同黨一百三十多人,斬首五百多級。

可以說,正是因為鄧子龍在邊境屢次擊敗緬甸人,使得先前依附緬甸的蠻人都投靠了大明王朝,使緬甸侵略者不敢越邊境一步,為鞏固邊疆、建設國防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五位:袁崇煥

字元素,明朝末年薊遼督師,抗清名將。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得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甯遠大捷、甯錦大捷,可謂戰功赫赫。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率軍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以通敵叛國罪處以淩遲。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袁崇煥作為抗清名將,是一位爭議較大的人物,被處死後明朝百姓爭相搶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時期,卻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讚賞。因此,有關他的評價歷來褒貶不一。但是無論如何,他的傑出的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以上便是大明王朝歷史上的五位頂級名將,歡迎大家多多指教。

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因此,其功績可概括為:南平倭寇,北克蒙古。

除此之外,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建造了大小戰船、戰車,又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可謂用心良苦。

可以說,在明朝蕩平東南倭寇、抵禦北方蒙古入侵的歷程中,戚繼光居功甚偉。

第四位:鄧子龍

字武橋,明朝名將、傑出的抗倭將領、軍事家、民族英雄。

鄧子龍先于福建、廣東沿海抗倭,由小校升至把總。後又參與鎮壓江西、廣東等地的農民起義軍。萬曆年間,又平定了金道侶起義和五開衛兵變。萬曆十一年(1585年)於攀枝花痛擊緬甸軍隊,升任副總兵,後因偏袒軍卒導致軍卒叛變而被奪職。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鄧子龍參加萬曆朝鮮戰爭,于露梁海戰中殉國。

據史料記載:鄧子龍在長達十二年的時間裡,在雲南邊境指揮了多次禦緬戰鬥。萬曆十一年(1583年),鄧子龍痛擊侵入的緬甸木邦部落,在攀枝花大戰中活捉殺死景宗真、罕虔,活捉景宗材。隨後趁勝追擊,直搗敵巢,活捉招罕、招色、罕老以及同黨一百三十多人,斬首五百多級。

可以說,正是因為鄧子龍在邊境屢次擊敗緬甸人,使得先前依附緬甸的蠻人都投靠了大明王朝,使緬甸侵略者不敢越邊境一步,為鞏固邊疆、建設國防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五位:袁崇煥

字元素,明朝末年薊遼督師,抗清名將。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得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甯遠大捷、甯錦大捷,可謂戰功赫赫。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率軍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以通敵叛國罪處以淩遲。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袁崇煥作為抗清名將,是一位爭議較大的人物,被處死後明朝百姓爭相搶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時期,卻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讚賞。因此,有關他的評價歷來褒貶不一。但是無論如何,他的傑出的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以上便是大明王朝歷史上的五位頂級名將,歡迎大家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