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明朝歷史上最有氣節的四位大臣,海瑞僅列第三,第一位被誅殺十族

在中國封建王朝中,明朝是最有氣節的一個朝代。特別是明朝的大臣,特別具有氣節。所謂氣節,堅持正義,在敵人或壓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質。基於此,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明朝歷史上那些最有氣節的大臣們。

小編認為:終明一朝,最有氣節的大臣共有四位。以下是具體介紹:

第四位:楊漣

明末著名諫臣,東林黨人,“東林六君子”之一。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楊漣登進士第。初任常熟知縣,舉全國廉吏第一。

光宗即位後,他極力反對鄭貴妃求封皇太后。

光宗病重時,楊漣上疏力陳其過失,得以獲光宗召見,受顧命之任。李選侍在光宗逝世後,欲挾太子朱由校(明熹宗)把持朝政。楊漣說服朝臣,挺身而出,闖進乾清宮,擁熹宗即位,並逼李選侍移出乾清宮,安定朝局。

天啟五年(1625年),楊漣因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被誣陷受賄二萬兩,歷經拷打,慘死獄中。崇禎元年(1628年),楊漣獲平反,追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諡號“忠烈”。

總之,楊漣終生致力於爭“紅丸案”、“移宮案”以正宮闈,

反閹党以遏止魏忠賢,為挽救混亂的政局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的這種崇高氣節,是值得明朝文人永遠學習的典範。

第三位:海瑞

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

他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禦史等職。海瑞當政期間,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

遂有“海青天”之譽。

《明史》評價他為:瑞生平為學,以剛為主,因自號剛峰,天下稱剛峰先生。嘗言:“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稅,尚可存古人遺意。”故自為縣以至巡撫,所至力行清丈,頒一條鞭法。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無偏雲。贊曰:海瑞秉剛勁之性,戇直自遂,蓋可希風漢汲黯、宋包拯。苦節自厲,誠為人所難能。

不得不說的是,海瑞是明朝歷史乃至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清官,

他的清廉,甚至達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第二位:於謙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辛醜科進士,宣德初授禦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

正統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被瓦剌俘獲,於謙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代宗繼位後,於謙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

縱觀於謙一生,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

《明史》贊曰:于謙為巡撫時,聲績表著,卓然負經世之才。及時遘艱虞,繕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謙亦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偉矣。變起奪門,禍機猝發,徐、石之徒出力而擠之死,當時莫不稱冤。然有貞與亨、吉祥相繼得禍,皆不旋踵。而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卒得複官賜恤。公論久而後定,信夫。

總之,于謙是明朝歷史上最具氣節的一位名臣,也是敢於為民請命的一代賢臣。

第一位:方孝孺

字希直,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徵召他任翰林侍講。第二年又升調他做詩講學士,國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詢問。朱允炆喜歡讀書,每當碰上疑難,就召見他讓他講解。朱允炆臨朝,百官奏事,決定群臣的面議可否施行時,朱允炆有時命令方孝孺趨身屏風之前批答文書。

在靖難之役中,方孝孺多次為朱允炆出謀劃策,然而畢竟是天命所歸,最終以朱棣大敗朱允炆而告終。建文帝不知去向後,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慟的聲息響遍大殿的臺上台下。

朱棣走下臥榻慰問他說:“先生不要自取憂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輔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問:“周成王在哪裡?”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問:“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朱棣說:“國家有賴於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說:“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答道:“這是我們朱家的事。”回頭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紙筆,說道:“詔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來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筆擲到地上,邊哭邊罵道:“死就死了罷,詔書我絕不能起草。”朱棣發怒,命令將方孝孺車裂於街市,同時株連十族。

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西元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時年四十六歲。同時,株連十族的行動持續了多天,殺死了873人,人數如此之龐大,許多無辜的方姓人士也遭受其害,除此之外,還有充軍,流放的人超過千人,牽涉面非常之廣。

可以說,在明朝歷史中,方孝孺是最有氣節的一位大臣,也是唯一被株連十族的大臣。他的氣節空前絕後,他的下場卻又是極其可悲。這就是帝王政治,這就是文人真正的氣節。

上述這四位最具氣節的大臣,才是明朝真正的驕傲,才是最值得謳歌的歷史人物!

代宗繼位後,於謙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

縱觀於謙一生,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

《明史》贊曰:于謙為巡撫時,聲績表著,卓然負經世之才。及時遘艱虞,繕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謙亦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偉矣。變起奪門,禍機猝發,徐、石之徒出力而擠之死,當時莫不稱冤。然有貞與亨、吉祥相繼得禍,皆不旋踵。而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卒得複官賜恤。公論久而後定,信夫。

總之,于謙是明朝歷史上最具氣節的一位名臣,也是敢於為民請命的一代賢臣。

第一位:方孝孺

字希直,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徵召他任翰林侍講。第二年又升調他做詩講學士,國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詢問。朱允炆喜歡讀書,每當碰上疑難,就召見他讓他講解。朱允炆臨朝,百官奏事,決定群臣的面議可否施行時,朱允炆有時命令方孝孺趨身屏風之前批答文書。

在靖難之役中,方孝孺多次為朱允炆出謀劃策,然而畢竟是天命所歸,最終以朱棣大敗朱允炆而告終。建文帝不知去向後,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慟的聲息響遍大殿的臺上台下。

朱棣走下臥榻慰問他說:“先生不要自取憂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輔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問:“周成王在哪裡?”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問:“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朱棣說:“國家有賴於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說:“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答道:“這是我們朱家的事。”回頭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紙筆,說道:“詔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來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筆擲到地上,邊哭邊罵道:“死就死了罷,詔書我絕不能起草。”朱棣發怒,命令將方孝孺車裂於街市,同時株連十族。

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西元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時年四十六歲。同時,株連十族的行動持續了多天,殺死了873人,人數如此之龐大,許多無辜的方姓人士也遭受其害,除此之外,還有充軍,流放的人超過千人,牽涉面非常之廣。

可以說,在明朝歷史中,方孝孺是最有氣節的一位大臣,也是唯一被株連十族的大臣。他的氣節空前絕後,他的下場卻又是極其可悲。這就是帝王政治,這就是文人真正的氣節。

上述這四位最具氣節的大臣,才是明朝真正的驕傲,才是最值得謳歌的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