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孔融不是好父親,孩子倒是好孩子

漢代孔融四歲讓梨,被歷代教育家視為道德楷模,可是他這個人卻經不起道德的拷問,別的不說,單說青州那一仗,他的表現就很窩囊。

孔融讓梨

西元196年,袁紹的長子袁譚把孔融圍在青州,戰鬥異常慘烈,從春天打到夏天,守城的只有幾百人了。戰場上流矢如雨,兵戈相接,血肉橫飛。按說,此時的孔融作為最高長官,不說應該出現在第一現場鼓舞士氣,起碼也得在幕後指揮戰事吧?

可是他卻玩瀟灑,像沒事人一樣,故作鎮定,躲在書房裡讀書,

而且是談笑自如!這是《後漢書》上記載的:戰士所余裁(才)數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內接。融隱讀書,談笑自若。

如此危難時刻,孔融都沒忘記他的名士風度。所以,我懷疑後來諸葛亮玩空城記,是跟孔融學來的,即使說“空城計”不是史實,那羅貫中也是受了孔融的啟發,

從孔融身上找的靈感。

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在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敵人攻進了城。孔融終於慌了,再也不敢玩他的“名士秀”,丟下書本,連妻兒都顧不上,隻身逃跑了!

結果,妻兒為袁譚所俘虜。有的書上說,袁譚把孔融的妻兒殺掉了,

孔融又到許昌娶了一個媳婦,為他生了兩個孩子。不過這種說法沒有多少依據。

沒有誰要孔融捨生取義樹什麼牌坊,但無論如何,一個大男人丟下老婆兒女逃命,這事怎麼都說不過去,光用“薄情寡義”這四個字來形容,遠遠都不夠。單從這件事來看,孔融就算不上好父親。

後來,孔融發表了“父母無恩論”: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禁☆欲發耳!子之於母,亦複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

孔融認為,父親對兒子沒有親情,他生兒子的本意,是為了發洩情☆禁☆欲。母親像瓶子,兒子像瓶子裡的東西,母親生兒子,就像從瓶子裡倒東西出來,,東西出來後,兩者就沒什麼關係了。

作為孔子的第二十代孫,這等與儒家孝道大相違背的理論,

簡直讓人瞠目結舌。難怪,後來他與曹操對著幹,曹操要殺他,派人收集他的黑材料時,這段言論成了他最大的罪狀。

孔融擊鼓罵曹操

孔融臨刑之前,牽掛的還是他的一雙兒女,希望能保全他們。一向孤傲的他,這時也低下頭顱,對使者求情道:“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否?”

而當時九歲的兒子、七歲的女兒,正在別人家裡下棋,聽說父母上刑場的消息後,沒有任何逃跑的打算,別人問他們原因,小兒子反問道:“豈見覆巢之下,複有完卵乎?” 想像力豐富的小女兒則無限深情地感歎:“假如人死後有知覺,得以見到父母,那不是一件最幸福的事嗎?” 兩人說完,神色平靜,引頸就刑。

唉,如果孔融地下有知,在得知一雙兒女的如此表現後,肯定不會再堅持他的“父母無恩論”。他應當愧疚,在曹操給予警告之後,仍然只顧自己一時痛快,逞口舌之能,毫不收斂偏激的個性,使一雙好兒女連累受害。

二兒可得全否?”

而當時九歲的兒子、七歲的女兒,正在別人家裡下棋,聽說父母上刑場的消息後,沒有任何逃跑的打算,別人問他們原因,小兒子反問道:“豈見覆巢之下,複有完卵乎?” 想像力豐富的小女兒則無限深情地感歎:“假如人死後有知覺,得以見到父母,那不是一件最幸福的事嗎?” 兩人說完,神色平靜,引頸就刑。

唉,如果孔融地下有知,在得知一雙兒女的如此表現後,肯定不會再堅持他的“父母無恩論”。他應當愧疚,在曹操給予警告之後,仍然只顧自己一時痛快,逞口舌之能,毫不收斂偏激的個性,使一雙好兒女連累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