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兒便血很有可能是息肉惹的禍!

每天為您送上市中醫院重點專科、專家介紹、原創科普、杏林微視頻、杏林微普法等優質內容。關注微信,瞭解醫院的最新資訊,好文章要與大家分享哦!

近日,我院內鏡室接診了一位科室成立以來最小的患者。

患兒男性,5歲,主因間斷腹痛、腹瀉、便鮮血12小時來我院就診,急行腸鏡檢查,進鏡可見直腸散在新鮮血跡,乙狀結腸可見1枚約2.2*2.2cm巨大帶蒂息肉樣隆起,表面充血糜爛。

內鏡室劉金裡主任考慮患兒息肉過大,如不及時切除,息肉可能在幾年內迅速長大、阻塞腸腔,從而造成腸梗阻、腸套疊。與家屬溝通後,在由劉金裡主任、孫麗微護士長及科室人員共同操作下,完成了我院首例兒童內鏡下結腸息肉切除術,術後患兒安返病房,經病理證實為幼年性息肉。

小兒幼年性息肉是小兒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原因,發病年齡在4歲及18〜22歲呈現兩個高峰,男女性別比為男>女。通常為單發,且多位於直腸和乙狀結腸。

一般情況下患兒常表現為無痛性血便,也有呈現息肉脫出肛外及自然脫落者,脫出肛外約占24%〜65%,自然脫落者為5%〜13.2 %。當息肉增大阻礙腸道蠕動或蒂柄牽引腸壁時,可引起腹痛甚至腸套疊。低位的息肉排便時可將息肉推出肛門外,可見肛門處一紅色圓形腫塊,如不及時將其送回,可發生嵌頓壞死。

結腸鏡檢查是診斷幼年性息肉的首選方法,它不僅能明確診斷而且可以同時進行治療。

內鏡下可見息肉呈暗紅色或紫紅色,不分葉,多有蒂,表面常有糜爛及白苔附著。組織學可見腺管呈囊性擴張,充滿粘液及中性白細胞,細胞間質中細胞成分豐富,有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白細胞。構成息肉的腺管無異型,間質內有出血,毛細血管充血,表面上皮常有脫落,故其臨床症狀多為便血,內鏡所見也為充血發紅的息肉。

治療上以內鏡下電凝電切為主,

術後應嚴密觀察,預防或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出現的遲發性穿孔。如息肉過大無法內鏡下治療,可開腹手術,切開腸管切除。幼年性息肉一經切除很少復發,雖有癌變之報告,但顯著低於幼年性息肉病的惡變率。

因此,在臨床上當小兒出現反復無痛性血便時,應高度警惕該病,及時行內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