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小兒便血很有可能是息肉惹的禍!

每天為您送上市中醫院重點專科、專家介紹、原創科普、杏林微視頻、杏林微普法等優質內容。 關注微信, 瞭解醫院的最新資訊, 好文章要與大家分享哦!

近日, 我院內鏡室接診了一位科室成立以來最小的患者。 患兒男性, 5歲, 主因間斷腹痛、腹瀉、便鮮血12小時來我院就診, 急行腸鏡檢查, 進鏡可見直腸散在新鮮血跡, 乙狀結腸可見1枚約2.2*2.2cm巨大帶蒂息肉樣隆起, 表面充血糜爛。

內鏡室劉金裡主任考慮患兒息肉過大,

如不及時切除, 息肉可能在幾年內迅速長大、阻塞腸腔, 從而造成腸梗阻、腸套疊。 與家屬溝通後, 在由劉金裡主任、孫麗微護士長及科室人員共同操作下, 完成了我院首例兒童內鏡下結腸息肉切除術, 術後患兒安返病房, 經病理證實為幼年性息肉。

小兒幼年性息肉是小兒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原因, 發病年齡在4歲及18〜22歲呈現兩個高峰, 男女性別比為男>女。 通常為單發, 且多位於直腸和乙狀結腸。 一般情況下患兒常表現為無痛性血便, 也有呈現息肉脫出肛外及自然脫落者,

脫出肛外約占24%〜65%, 自然脫落者為5%〜13.2 %。 當息肉增大阻礙腸道蠕動或蒂柄牽引腸壁時, 可引起腹痛甚至腸套疊。 低位的息肉排便時可將息肉推出肛門外, 可見肛門處一紅色圓形腫塊, 如不及時將其送回, 可發生嵌頓壞死。

結腸鏡檢查是診斷幼年性息肉的首選方法, 它不僅能明確診斷而且可以同時進行治療。 內鏡下可見息肉呈暗紅色或紫紅色, 不分葉, 多有蒂, 表面常有糜爛及白苔附著。 組織學可見腺管呈囊性擴張, 充滿粘液及中性白細胞, 細胞間質中細胞成分豐富, 有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白細胞。 構成息肉的腺管無異型, 間質內有出血, 毛細血管充血, 表面上皮常有脫落, 故其臨床症狀多為便血, 內鏡所見也為充血發紅的息肉。

治療上以內鏡下電凝電切為主, 術後應嚴密觀察, 預防或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出現的遲發性穿孔。 如息肉過大無法內鏡下治療, 可開腹手術, 切開腸管切除。 幼年性息肉一經切除很少復發, 雖有癌變之報告, 但顯著低於幼年性息肉病的惡變率。

因此, 在臨床上當小兒出現反復無痛性血便時, 應高度警惕該病, 及時行內鏡檢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