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奶奶從不溺愛孫子,在家常讓孩子幹活,臨終前孩子都不願見她一面

讓孩子幫忙做家務,會更好的鍛煉孩子的各種能力,體驗勞動的樂趣。很多家長都會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對孩子動手能力,協調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培養非常有幫助。

不過家長也應該注意適量,過猶不及。

親戚家的兩個孩子從小都是由農村的奶奶帶著。老人家從來不溺愛孩子,家裡的農活都是讓孩子做。即使小孫女才三四歲,竟然也可以幫奶奶上山撿樹枝,柴火,並且幫奶奶背砍的木柴。

那麼一擔柴,大人背起來都感覺有點重的。等到收穫及季節,兩個小傢伙更是不能閑著,幫助割麥子,曬麥子……哪裡都不缺少他們的身影。

偶爾不想幹了,就會被奶奶一頓責備,她總是會講爸爸小時候的故事。那個年代,每個人都必須參加勞動,否則就更沒有飯吃了。

他們的爸爸學習好,每次放假,總會幫家裡做家務,是他們的榜樣。

不過,長時間的過度勞動,造成的兩個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別重,而且因為老人不適當的教育方式,更是給孩子留下了一種印象——奶奶根本就不愛他們,整天就知道讓他們幹活的印象。

後來即使他們長大了,對於老人家的行為還是耿耿於懷。甚至老人去世了,已經到城裡求學的孩子們仍然不願回來給老人送終。這不得不說是老人教育的失敗。

孩子的爸爸很傷心,畢竟他們是奶奶一手帶大的。但是對於他們的行為,

也表示理解。畢竟母親什麼樣,兒子最瞭解。小的時候,他也是這樣過來的,曾經也很懷疑媽媽為什麼總是讓他幹那麼多活。而且媽媽總是很強勢,對於她說的話,必須服從,否則就會動手打他。棍棒之下出孝子——是她奉行的教育方式。

小編認為,每個人的天資都不一樣,如同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有的教育方法,對於某些類型的孩子會很有幫助,但是卻不一定適用于所有的孩子。

所以,家長在讓孩子幫助做家務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注意順序漸進,慢慢讓孩子體會做家務的樂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