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千萬別試圖讓內向的孩子變外向

最近,一部紀錄片在央視首播,在家長的朋友圈引起了激烈的討論。

在一所幼稚園開始跟蹤記錄了十幾位元 00 後孩子,從幼稚園到小學再到中學,持續10年的時間,最終打磨出了五集紀錄片——《00 後》它濃縮了一群 00 後整整十年的光陰,

也繪製出了中國教育的畫卷—— 00 後孩子是什麼樣子的?00 後的父母究竟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而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主人公,叫一一。她是大家公認的內向的孩子,她總是喜歡一個人玩。當其他小朋友聚在一起玩耍的時候,一一要麼一個人看書,要麼一個人發呆。但就是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玩。她說:“我覺得一個人玩挺好的,我喜歡單獨玩兒。

”園長和老師嘗試著引導她學會交朋友,但一一的回答讓大人們感到無比驚訝!兩歲的孩子奶聲奶氣地說出“權利”“選擇”這樣的詞語,讓人不得不對這個孩子更是關注。但隨著園長對一一更深入地觀察後,園長發現,一一好像一個人玩也很開心。逐漸長大的一一,開始嘗試著交一些朋友,她學著去社交。

慢慢地,一一身邊有了一些朋友。但很多時候,一一還是喜歡一個人安安靜靜地獨處。

她覺得獨處的時候她能更好地思考與沉澱。在鏡頭前,13歲的一一也道出了這些年來自己的感受。紀錄片裡的一一其實是幸運的,因為她有著一對能尊重她內向性格的父母。在我決定要寫內向性格特質的時候,我的好朋友跟我回憶起了她的童年,說到動情處她幾近哽咽。她說,自己的母親為了改變她的內向性格,真的沒有少下功夫。曾經要求她站在路邊,
讓她向陌生人問時間,不問夠30個人不能回家。曾經把她鎖在家門外,讓她一定要去跟院子裡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也曾經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教她各種社交技巧,讓她學習怎麼打招呼更友好,怎麼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怎麼向別人微笑。而她對於這些訓練,從頭到尾都感覺到很不舒適。哪怕最後她真的戰勝了自己的膽怯問來了時間,去和院子裡的小朋友玩在了一起,
也按照母親的要求學會了那些社交技巧......

“但是我從沒有喜悅的感覺。我只是按照母親的要求做而已。我其實無法變成我母親所期待的外向的孩子。”

內向是一種病嗎?

對於內向人格和外向人格刻板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在不少父母眼裡,世界仿佛就是在為外向者準備的。外向的孩子,擅長交際,口才過人,待人熱情,更容易討得別人歡心,

長大後能更好地融入社會。而那些沉默寡言,喜歡獨處,不喜歡派對的人似乎就成了不受歡迎的人,而內向也成了二流的品質。外向與內向的人在大腦生理結構天生就存在差異,或者說從出生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

哈佛大學神經科學教授卡爾•施瓦茲教授認為,那些在2歲時表現出靦腆內向的孩子,即使在他們長大到18歲,他們的性格還是內向的,難以被真正改變。

而這些都說明了,內向,根本不是一種病。消除認知誤區後,家長該如何做?讓孩子做自己!

消除了性格內向/外向的認知誤區之後,我們知道了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基因和後天成長的環境決定了我們的性格,而性格一旦形成,很難改變,與其改變,不如讓孩子真實做自己。找到孩子最喜歡的項目,持之以恆地鼓勵他們堅持下去。有些不需要團隊合作、適合獨處的專案比如鋼琴、繪畫、寫作、程式設計,都是很適合內向孩子的興趣項目。不要強迫內向的孩子,讓他們慢慢來,逐漸走出去,放下自己的羞澀和戒心。如果他真的害怕嘗試,就說:“好的,爸爸/媽媽知道你現在不想去試,這是很正常的,每個人都會這樣的,我們以後再說。”如果孩子真的努力嘗試了,你需要讚揚並肯定孩子的努力,因為孩子的第一步往往是試探性的,只有得到肯定,才會走出第二步。內向的孩子更需要學習社交的技巧。你可以教他們如何表達自己不滿意,直接說:“我不喜歡你這樣!”“我不高興。”因為內向的孩子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適應環境,所以,如果帶孩子去參加聚餐、生日會等活動時,可以早一點到,讓孩子先適應環境。不要因為晚到,而讓孩子感覺“人家都已經玩得很好了”,這樣他們會更緊張和不安。

如果孩子想一個人靜靜,就讓他獨處,那可能是他最快樂的時候。

尊重孩子的內向,不給孩子貼標籤

內向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接納,如果連父母也無法接受他的性格,強制地去改變他,只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告訴自己也告訴他,相對於活潑的外向人,他只是另一群正常人。

不要給他貼上“內向、不會說話、不合群”的標籤,你的否定會讓他為自己的特質自卑,為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而自責,或許還會違背自己內心去迎合大人和世界,假裝成 “外向”的乖寶寶。

順應他的特點養育他,他將會成為一個體貼的、專注的、有趣的人。

願每一個內向的孩子,都能被這個世界溫柔相待。

內向,根本不是一種病。消除認知誤區後,家長該如何做?讓孩子做自己!

消除了性格內向/外向的認知誤區之後,我們知道了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基因和後天成長的環境決定了我們的性格,而性格一旦形成,很難改變,與其改變,不如讓孩子真實做自己。找到孩子最喜歡的項目,持之以恆地鼓勵他們堅持下去。有些不需要團隊合作、適合獨處的專案比如鋼琴、繪畫、寫作、程式設計,都是很適合內向孩子的興趣項目。不要強迫內向的孩子,讓他們慢慢來,逐漸走出去,放下自己的羞澀和戒心。如果他真的害怕嘗試,就說:“好的,爸爸/媽媽知道你現在不想去試,這是很正常的,每個人都會這樣的,我們以後再說。”如果孩子真的努力嘗試了,你需要讚揚並肯定孩子的努力,因為孩子的第一步往往是試探性的,只有得到肯定,才會走出第二步。內向的孩子更需要學習社交的技巧。你可以教他們如何表達自己不滿意,直接說:“我不喜歡你這樣!”“我不高興。”因為內向的孩子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適應環境,所以,如果帶孩子去參加聚餐、生日會等活動時,可以早一點到,讓孩子先適應環境。不要因為晚到,而讓孩子感覺“人家都已經玩得很好了”,這樣他們會更緊張和不安。

如果孩子想一個人靜靜,就讓他獨處,那可能是他最快樂的時候。

尊重孩子的內向,不給孩子貼標籤

內向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接納,如果連父母也無法接受他的性格,強制地去改變他,只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告訴自己也告訴他,相對於活潑的外向人,他只是另一群正常人。

不要給他貼上“內向、不會說話、不合群”的標籤,你的否定會讓他為自己的特質自卑,為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而自責,或許還會違背自己內心去迎合大人和世界,假裝成 “外向”的乖寶寶。

順應他的特點養育他,他將會成為一個體貼的、專注的、有趣的人。

願每一個內向的孩子,都能被這個世界溫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