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訣別前的最後一眼,臨死前為什麼會出現“迴光返照”?

“迴光返照”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這個現象在自然界中並不少見,太陽下山時因為光線的反射會出現短時間的發亮,繼而迅速進入黑暗;家裡的電燈在壽命即將耗盡時,也會在驟亮之後才報廢。

“迴光返照”對於人類而言主要體現在彌留之際的重病病人身上,他們的身體會出現莫名的好轉,例如一直昏迷的病人突然清醒;臥床數年的病人突然能走動;食欲喪失的病人突然想吃東西等等。這些行為會一度讓人誤以為病情好轉,

實際上就是人們所說的“迴光返照”,沒過多久,病人就會走向真正的死亡。

對於“迴光返照”,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目前也很少關於這方面的書籍。根據醫生多年的從業經驗和相關科研學者的研究,我們可以從科學及人性這兩個角度去推測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科學角度:激素的異常分泌

三磷酸腺苷(ATP)是人體儲能、供能的重要物質,當人瀕死時,該物質會應激迅速變為二磷酸腺苷,

同時釋放出巨大能量,給各器官組織特別是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以強大的動力,使腎上腺分沁大量的腎上腺素和皮質激素。

腎上腺素廣泛用於搶救,能興奮心臟、收縮血管、升高血壓,因此能夠挽救休克,讓病人出現異常的好轉。但二磷酸腺苷的能源只能維持很短暫的時間,

時效一過,迎接病人的就是死亡。

人性角度:病人預知死亡後的“垂死掙扎”

如果單純從腎上腺激素的異常分泌來解釋“迴光返照”,似乎有點過於單薄,在臨床上會經常需要用腎上腺素來救治病人,但從未出現突然清醒的情況。於是有人推斷,“迴光返照”還與病人的自我認知有關。

病人死亡前器官的衰竭過程較為緩和,對自己身體的狀態有比較清醒的瞭解,

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於是積攢精力,用盡最後的力氣來交代比較重要的後事或與重視的家庭成員進行交流。

此外,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與親人的選擇性記憶有關,他們會下意識地記住病人臨終前狀態比較好的片斷,

而忽略掉那些不是那麼好的時段,再加上,親朋好友之間的交談又會強化這種記憶,以至於覺得病人發生了“迴光返照”。

無論“迴光返照”是科學所致還是人性所致,這種現象對於病人親屬來說都是很好的存在,但並不是人在彌留之際都會“迴光返照”,所以大家要珍惜相處的每分每秒,以免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