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電動汽車熱擠壓成長空間 新造車企業遭遇邊緣化危機

隨著傳統車企紛紛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的投入,

新造車企業在新能源汽車的先發優勢將不復存在。此外,新造車企業在財力、物力、技術實力等各方面較傳統車企都有較大的差距,新造車企業將逐漸被邊緣化,而政府一直期待的新造車企業發揮的“鯰魚效應”也很難實現。在目前的形勢下,這些新造車企業的發展前景如何值得關注。

■差距縮小新造車企業優勢漸失

從兩三年前,互聯網“新軍”摩拳擦掌地進入造車領域,

準備在汽車市場大展拳腳之時到現在,一大批新造車企業已經開始取得一些成果。在新造車企業們高歌猛進的同時,或許他們也預料到了傳統車企一旦紮堆入局新能能源汽車產業,自身處境將十分艱難。

不可否認,在智慧化、電氣化以及自動駕駛等風口來臨之際,這些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新造車企業面臨的最大“麻煩”,還是來自那些在他們看來有些守舊、受制於體制而缺乏快速“掉頭”能力的傳統車企。

對於傳統車企來說,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壓力也不小,但他們不懼怕新造車企業。“之前,產品沒實現量產時,有關產品的一切只能靠猜,我們的壓力比較大。現在,產品實現量產,我們總算吃了一顆‘定心丸’。”一位自主品牌車企的內部人士表示。另一家自主品牌車企的內部人士在看完某新造車企業發佈的首款SUV產品的參數後,非常直接地說了一句“體現不出任何技術上的先進性”。

“如果非得找出這些新造車企業的一點優勢,那麼我認為他們的優勢只有專注。對他們來說,目標很明確,就是新能源汽車。而傳統車企,雖然也有在轉身,但至少在未來10年,他們還是要繼續在傳統燃油車上繼續投入,新能源汽車不會是他們惟一的方向。”一位汽車行業人士表示。

面臨新一代資訊技術帶來的機遇,逾百年歷史的汽車行業迎來了“質變”。

覬覦新機遇的,不只是互聯網企業,傳統車企巨頭也已經在行動,豐田、大眾、賓士、寶馬等公司近來都加強了在純電動車領域的佈局。而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雙積分”政策終於落錘,電動汽車成為所有車企繞不開的必考題。為了將來順利過關,傳統車企紛紛抱團,國內又掀起了新一輪合資浪潮,大眾與江淮,福特與眾泰,雷諾-日產聯盟和東風汽車集團,
紛紛組建了合資電動汽車公司。

除了在電氣化上抓緊佈局,在智慧網聯等領域,傳統車企也正在趕超。過去,新造車企業認為傳統車企不懂互聯網,在這一領域不專業,而他們相對更加專業。但現在,傳統車企通過與互聯網公司合作,也逐步達成了“賦能”效果。去年,上汽與阿裡共同推出了首款互聯網汽車榮威RX5,就是一款跑在互聯網上的汽車。

那麼,傳統車企的互聯網汽車的落地速度已然超過新造車企業。榮威RX5自去年7月上市後,截至目前,銷量已經突破20萬輛。在RX5之後,上汽乘用車迅速地將斑馬Alios的系統匹配到旗下多款車型上,短短15個月,榮威已經有5款互聯網汽車,其兄弟品牌名爵也擁有1款互聯網汽車。目前上汽乘用車旗下互聯網汽車的銷量迅速突破25萬輛。無獨有偶,廣汽牽手騰訊、百度聯姻北汽,這些傳統車企都在加速擁抱未來。

可以看到,處於百年難遇的行業大變革時期,汽車製造所涉及的領域將更為複雜與多元化。在這個領域,一場曠日持久的新老勢力圍剿與反圍剿正在展開。

■“鯰魚”並未出現

從已獲批新造車企業的發展近況來看,新造車企業可以分為兩個陣營,一方是已經落地的“行動派”,如雲度新能源、知豆汽車;另一方則是“紙上談兵”的“概念派”。其中後者數量更多,如日前亮相2017亞洲CES展的國能汽車,攜帶的作品只是兩款概念車NEVS 9-3和9-3x;宣稱推出新能源SUV、跑車等產品的江蘇敏安電動車,產品計畫仍停留在概念車階段;萬向新能源、重慶金康新能源以及曾被批“僵屍車企”的河南速達等同樣沒有量產車型。

而“行動派”車企也並未給業內帶來多少驚喜。剛剛登上工信部准入公告的雲度π1,公告中透露了以下幾項重要指標:產品定位為小型純電動SUV,最高時速為140km,城市工況續駛里程為330km,0~50km加速為6秒。新車外觀中規中矩,作為企業的首款車型還是以保守的設計思路為主。在科技和智慧網聯配置上,π1處於基礎水準,並無更多亮點。縱觀市場上銷量較高的新造車企業產品普遍勝在價格較低、停車充電方便等因素上。傳統車企的新能源汽車產品,續駛里程動輒300km以上,新建純電動車企的產品相比之下只能算是中等偏下的水準。

一位市場觀察人士表示,新造車企業的產品無論從技術、製造工藝還是智慧網聯等方面,都未顯露出明顯競爭優勢,他們給新能源汽車產業帶來的“鯰魚效應”並不明顯。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殷承良認為,現在的資質審批條件大多比照傳統汽車標準設定,沒有考慮新商業模式的需求,在這樣的資質審批下誕生出來的企業,走的還是傳統車企的老路,很難催生“鯰魚”。

全國乘用車市場訊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新造車企業的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按照規律,企業發力往往需要3~5年,屆時再討論這些車企是否發揮“鯰魚效應”更為合適。

崔東樹表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需要新造車企業,再多些新造車企業也未嘗不可,市場競爭終將實現大浪淘沙,最後優質企業必然會存活下來,很難說這些企業中不會產生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中的“吉利”、“長城”。

■未來須打持久戰

隨著市場形勢逐漸發生變化,新造車企業面臨的內部與外部競爭越發激烈。對於這些新造車企業來說,除了須儘快彌補與傳統車企之間的差距,提升產品力將是新造車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核心任務。在產品量產之後,實力比拼還將持續到行銷、服務、品牌建設等後續環節。

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李斌表示:“當量產車真正推出以後,企業需要具有很強的抗風險能力。”

在所有新造車企業各自加緊完善自身的同時,也有觀點認為,新造車企業應該抱團尋求發展契機。奇點汽車創始人兼CEO沈海寅認為,如果新造車企業能在採購、研發等方面組成聯盟,那麼各家的競爭就在於企業對使用者、商業模式、運營的理解。新造車企業可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用戶體驗、提升核心競爭力上,這也有利於行業的發展。

太行汽車創始人、董事長祁國俊表示,企業具有團隊、技術、產品優勢,但缺乏金融、流通、行銷領域的優勢。如果新造車企業能夠強強聯合,實現合作共贏,相對來說能夠更好地解決上述問題。

就目前情況來看,新造車企業建立聯盟並不容易。但傳統車企與互聯網企業深度合作、共同研發的案例卻越來越多。傳統車企進一步完善智慧汽車、新能源汽車板塊,其對新造車企業形成的壓力就更大。那麼,對於這些初入汽車行業的新造車企業來說,抱團取暖應對壓力的需求就更加緊迫。

有業內專家表示,近兩年,無數新汽車品牌的出現出人意料。中國汽車市場體量龐大,電氣化、智慧化的發展趨勢也吸引了更多資本進入。雖然市場需求催生了這些新造車企業,但並不代表他們就都能站穩腳跟。未來,新造車企業與傳統車企將“短兵相接”,雙方的比拼也將是全方位的競爭,誰在產品定位、技術開發、行銷策略,品質提升更勝一籌,誰更能貼近消費者的需求,誰才能成功。而對於目前就已經處於劣勢的新造車企業而言,其造車之路任重道遠。

榮威RX5自去年7月上市後,截至目前,銷量已經突破20萬輛。在RX5之後,上汽乘用車迅速地將斑馬Alios的系統匹配到旗下多款車型上,短短15個月,榮威已經有5款互聯網汽車,其兄弟品牌名爵也擁有1款互聯網汽車。目前上汽乘用車旗下互聯網汽車的銷量迅速突破25萬輛。無獨有偶,廣汽牽手騰訊、百度聯姻北汽,這些傳統車企都在加速擁抱未來。

可以看到,處於百年難遇的行業大變革時期,汽車製造所涉及的領域將更為複雜與多元化。在這個領域,一場曠日持久的新老勢力圍剿與反圍剿正在展開。

■“鯰魚”並未出現

從已獲批新造車企業的發展近況來看,新造車企業可以分為兩個陣營,一方是已經落地的“行動派”,如雲度新能源、知豆汽車;另一方則是“紙上談兵”的“概念派”。其中後者數量更多,如日前亮相2017亞洲CES展的國能汽車,攜帶的作品只是兩款概念車NEVS 9-3和9-3x;宣稱推出新能源SUV、跑車等產品的江蘇敏安電動車,產品計畫仍停留在概念車階段;萬向新能源、重慶金康新能源以及曾被批“僵屍車企”的河南速達等同樣沒有量產車型。

而“行動派”車企也並未給業內帶來多少驚喜。剛剛登上工信部准入公告的雲度π1,公告中透露了以下幾項重要指標:產品定位為小型純電動SUV,最高時速為140km,城市工況續駛里程為330km,0~50km加速為6秒。新車外觀中規中矩,作為企業的首款車型還是以保守的設計思路為主。在科技和智慧網聯配置上,π1處於基礎水準,並無更多亮點。縱觀市場上銷量較高的新造車企業產品普遍勝在價格較低、停車充電方便等因素上。傳統車企的新能源汽車產品,續駛里程動輒300km以上,新建純電動車企的產品相比之下只能算是中等偏下的水準。

一位市場觀察人士表示,新造車企業的產品無論從技術、製造工藝還是智慧網聯等方面,都未顯露出明顯競爭優勢,他們給新能源汽車產業帶來的“鯰魚效應”並不明顯。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殷承良認為,現在的資質審批條件大多比照傳統汽車標準設定,沒有考慮新商業模式的需求,在這樣的資質審批下誕生出來的企業,走的還是傳統車企的老路,很難催生“鯰魚”。

全國乘用車市場訊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新造車企業的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按照規律,企業發力往往需要3~5年,屆時再討論這些車企是否發揮“鯰魚效應”更為合適。

崔東樹表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需要新造車企業,再多些新造車企業也未嘗不可,市場競爭終將實現大浪淘沙,最後優質企業必然會存活下來,很難說這些企業中不會產生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中的“吉利”、“長城”。

■未來須打持久戰

隨著市場形勢逐漸發生變化,新造車企業面臨的內部與外部競爭越發激烈。對於這些新造車企業來說,除了須儘快彌補與傳統車企之間的差距,提升產品力將是新造車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核心任務。在產品量產之後,實力比拼還將持續到行銷、服務、品牌建設等後續環節。

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李斌表示:“當量產車真正推出以後,企業需要具有很強的抗風險能力。”

在所有新造車企業各自加緊完善自身的同時,也有觀點認為,新造車企業應該抱團尋求發展契機。奇點汽車創始人兼CEO沈海寅認為,如果新造車企業能在採購、研發等方面組成聯盟,那麼各家的競爭就在於企業對使用者、商業模式、運營的理解。新造車企業可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用戶體驗、提升核心競爭力上,這也有利於行業的發展。

太行汽車創始人、董事長祁國俊表示,企業具有團隊、技術、產品優勢,但缺乏金融、流通、行銷領域的優勢。如果新造車企業能夠強強聯合,實現合作共贏,相對來說能夠更好地解決上述問題。

就目前情況來看,新造車企業建立聯盟並不容易。但傳統車企與互聯網企業深度合作、共同研發的案例卻越來越多。傳統車企進一步完善智慧汽車、新能源汽車板塊,其對新造車企業形成的壓力就更大。那麼,對於這些初入汽車行業的新造車企業來說,抱團取暖應對壓力的需求就更加緊迫。

有業內專家表示,近兩年,無數新汽車品牌的出現出人意料。中國汽車市場體量龐大,電氣化、智慧化的發展趨勢也吸引了更多資本進入。雖然市場需求催生了這些新造車企業,但並不代表他們就都能站穩腳跟。未來,新造車企業與傳統車企將“短兵相接”,雙方的比拼也將是全方位的競爭,誰在產品定位、技術開發、行銷策略,品質提升更勝一籌,誰更能貼近消費者的需求,誰才能成功。而對於目前就已經處於劣勢的新造車企業而言,其造車之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