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歷史上兩人戰神的共同點——嗜殺成性

項羽

白起

中華5000年歷史,是一部戰爭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戰爭是殘酷的,也必定有失敗的一方,中國歷史上也曾多次發生大規模屠殺降俘的事件。中國古代戰爭史自從從春秋時期的閱兵式的演武戰進入戰國時期的大規模殲滅戰後,如何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便成了歷代軍事家的首要任務,但消滅敵人,

並不意味著就可以殺降,中國古人認為“禍莫大於殺已降”,殺降者,自古以來,無論古今,都不被看作是一件值得榮幸的事!

第一位 武安君白起

白起(?—西元前257年),《戰國策》作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

白起善於用兵,與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

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千字文》將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長平坑殺太響亮了,這位中國古代的著名將領因為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兵幾千年來飽受爭議和詬病,

而其悲慘下場也似乎佐證了上天對他冥冥之中的懲罰。西元前260年,秦國傾全國之力進攻趙國,于長平大敗趙軍,斬殺趙軍統帥趙括。四十萬趙兵在糧草盡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向秦將白起投降。四十萬降兵雖已投降,但在白起眼中,這四十萬投降的士兵顯然依然是一種威脅,他與幕僚商議認為:趙國士兵反復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而且以當時秦軍的後勤供應條件,
也無法同時供應秦國幾十萬大軍和趙國四十萬降兵的給養,但四十萬降兵放回趙國顯然也無異於放虎歸山。於是白起定計,把四十萬趙國降兵全部坑殺,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用以宣傳秦國的強大與恐怖。

長平一戰,趙國精銳盡失,四十萬人幾乎是趙國全部的成年男子,從此趙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而在隨後秦國征討趙國的進程中,此次殺俘事件也使得趙國舉國奮力反擊,使得秦國在以後的進攻趙國的過程中屢次受挫,損失慘重。而白起這位當世名將,最終卻被秦昭王賜劍自刎,臨死前,白起感歎道:“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一代名將最終未能善終,或許也是一種輪回。

第二位 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西元前232年―西元前202年),項氏,羋[mǐ]姓,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于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西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在中國人的眼中,楚霸王項羽絕對是一個英雄,雖然他最終是一個失敗者,但經過二千多年時間的洗禮與民間的演繹,這位著名的“失敗者”被大大地美化了,最終成為了一種精神,一個英雄。然而,傳說與演繹未必是真實,光環與美化也未必能掩蓋“英雄”身上的血腥。

西元前208年,項羽率領地楚軍大敗秦將章邯所指揮的秦軍,斷秦軍歸路。章邯進退無路,無奈之下率20萬秦軍投降。然而,項羽擔心這些投降的秦軍造成威脅,便下令將20萬降兵全體活埋。而屠殺完二十萬降兵的楚霸王也似乎受到了天譴,在此後與漢高祖劉邦爭天下的過程中,英雄蓋世的楚霸王居然敗了,被實力原來比他弱小得多的劉邦所擊敗,最後飲恨收場,自刎於烏江,也算給了二十萬死不瞑目的無辜士兵一個交待。

從項羽自身來說,國仇家恨使他志在滅秦,而對於滅秦過程使用何種手段以及後果,他從不考慮,坑殺秦卒,大掠關中,燒毀秦人宮室,也埋下仇恨的種子,最後楚漢決勝垓下時斬殺項羽的5位騎兵將士,都是關中地區出身的秦人,也都是舊秦軍的將士。垓下之戰,漢軍60萬,呂馬童、楊喜、楊武、呂勝、王翳這5名秦人騎士能夠留下名字來,可以說是絕非偶然。

羋[mǐ]姓,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于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西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在中國人的眼中,楚霸王項羽絕對是一個英雄,雖然他最終是一個失敗者,但經過二千多年時間的洗禮與民間的演繹,這位著名的“失敗者”被大大地美化了,最終成為了一種精神,一個英雄。然而,傳說與演繹未必是真實,光環與美化也未必能掩蓋“英雄”身上的血腥。

西元前208年,項羽率領地楚軍大敗秦將章邯所指揮的秦軍,斷秦軍歸路。章邯進退無路,無奈之下率20萬秦軍投降。然而,項羽擔心這些投降的秦軍造成威脅,便下令將20萬降兵全體活埋。而屠殺完二十萬降兵的楚霸王也似乎受到了天譴,在此後與漢高祖劉邦爭天下的過程中,英雄蓋世的楚霸王居然敗了,被實力原來比他弱小得多的劉邦所擊敗,最後飲恨收場,自刎於烏江,也算給了二十萬死不瞑目的無辜士兵一個交待。

從項羽自身來說,國仇家恨使他志在滅秦,而對於滅秦過程使用何種手段以及後果,他從不考慮,坑殺秦卒,大掠關中,燒毀秦人宮室,也埋下仇恨的種子,最後楚漢決勝垓下時斬殺項羽的5位騎兵將士,都是關中地區出身的秦人,也都是舊秦軍的將士。垓下之戰,漢軍60萬,呂馬童、楊喜、楊武、呂勝、王翳這5名秦人騎士能夠留下名字來,可以說是絕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