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齊桓公到航空發動機:沒有標準化就沒有製造業

八竿子的距離

或許,你會覺得標題裡的兩個主角“齊桓公”和“航空發動機”八竿子也打不著。然而,它們卻被“標準化”這一製造業的必需品牢牢地綁在一起!

春秋霸王

齊桓公的工匠

春秋戰國時代有個箍輪子的工匠很是鄙視看聖賢書的齊桓公,他說道,我要是把箍輪子的鐵圈做大了,按上去就會掉下來,要是做小了就套不上去,因而只能“得之于心,應之於手”,才能正合適。在這個工匠看來得心應手的本事不能告訴別人的,也不能寫道書裡去。

他的想法甚至有點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韻味,談不到使用標準去標示。

轉動ing

航空發動機

轉眼現在,我國公佈了未來5年要實施的100個重大工程和專案,其中包括科技、製造裝備、農業、環保、交通、能源、人才、文化和教育等領域,

意義不言自明。其中,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位列榜首,也就是科技界常說的“兩機專項”工程,把標準化應用到這些複雜工程的方方面面是必不可少的。

航空發動機

標準化的光芒

從春秋時代的齊桓公到現代的航空發動機,期間跨越了將近2700年。然而,

正是標準化的缺失才是古代中華科技只有定性少有定量、多為口傳心授、科技斷代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標準,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