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東直門:鐵塔胡僧知是誰

東直門鐵塔

老北京的內城九門,每座門都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

比方說,正陽門是皇帝走的龍門,占個“貴”字;崇文門檢收天下財稅,占個“富”字——到了東直門,這字型大小就不太好聽了,是占個“窮”字。

要說當初東直門城樓也是魯班顯靈幫著修的,還是九座城門的範本,不至於混這麼慘啊!當初是不至於,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老北京有句話:“東貴西富,南賤北貧”——這四個字是有區別的。

王公顯貴們住東城西城,這不用怎麼解釋,直到今天也是這樣。

人家郭晶晶嫁入豪門,李家給她做聘禮的四合院不就在東中胡同嗎?老百姓住南城北城,這也不難理解。可已經都是老百姓了,幹嗎還要非分個“貧”和“賤”出來呢?這是因為北城旗人多。尤其是上三旗的旗人都住北城東直門一帶。按清朝制度,上三旗是天子親軍,別看日後窮得叮噹爛響,笑話說茶館裡吃燒餅連掉桌縫裡的芝麻都得想法兒拍出來,當初個個都是非同等閒。
敘祖宗,套親戚,再不起眼的旗人七拐八扭都能找到親王腳下。所以這些位大爺覺得自己窮是窮,不賤!有個詞兒叫“窮橫窮橫的”,就是指他們而言。

什麼事兒都講究個天時、地利、人和。東直門這一片,人和是已經沒有了,地利也甭提。老北京所謂“九門走九車”,東直門走什麼呢?木車!當然木車是個泛指,什麼木料、石材啊、磚瓦啊,跟建造行業沾邊的,都從這門裡運。要是擱現在,

建築裝修行業這麼景氣,東直門可就發了。可古代那會兒老百姓對住房沒什麼需求。一大家子擠一座房子,傳承幾代,這事有的是。反倒分家另過讓人笑話,所以這行沒法深入民間。宮廷苑囿,高門府邸,倒是用得著。可那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已經是“高處不勝寒”了。就算有好處,也到不了他們這裡。再說老北京那路是什麼路啊?甭看是皇城,照樣是土路,頂多是比別的地方的土路更厚實平整而已。
一到國家大事,鑾駕出巡,照樣得黃土墊道,淨水潑街。那您想這專運建材的東直門還能好得了嗎?晴天灰土揚天,雨天泥水滿地,想在旁邊弄個攤子支口鍋賣點小吃都不成。

別看東直門說起來似乎挺慘,畢竟也是九門之一,自有它壓箱底的東西。北京內九門,各有一個標誌性景觀,合稱九門九景,東直門的景觀叫做“東直鐵塔”!

東直門鐵塔的建築別具一格:由八面磚牆合圍成厚重的塔室,

塔身反倒被隱藏其中。只有部分塔身、塔簷和塔頂露於塔室之外。這樣罕見的造型,當然是東直鐵塔名震京都的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還不是這個,而是這座鐵塔裡面供著一座“肉身佛”!

清朝年間,在北京城裡,據說“肉身佛”總共只有兩具。另一具來源明確,是乾隆年間高僧桂芳和尚,德行高深,圓寂後法身不滅,供奉在西山八大處香界寺後寶珠洞,幾十年前被毀。但東直鐵塔內這一座“肉身佛”,真身到底是誰,至今還是未解之謎。相傳是遼東游方僧人某某,但東直門附近的老街坊,卻會告訴你另一段傳說。

相傳東直鐵塔內的這位高僧,不是別人,正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皇帝朱允炆。

朱允炆被叔父朱棣起兵推翻之後,不知去向。他的下落是整個明史中的大疑案之一。普通老百姓都好奇,就不用說當事人朱棣了。

平心而論,朱棣這人堅強果斷,精明幹練,又熟悉軍事,在位時勵精圖治。在明朝歷代皇帝裡,他算是很有成就的一位。可唯獨朱允炆這件事是他的死穴。當初他打進北京,殺了許多忠於朱允炆的大臣,又殺了忠臣鐵鉉十族,自己也知道幹得有些過火。不管怎麼辯解,也免不了“得位不正”的譏刺。所以無論怎麼說,他也要找到朱允炆。往好處說,這麼多年了,也該看開了。我不追究你,你也別在背地裡算計我,咱倆講和吧。往壞處說,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才能杜絕後患。但說來也奇,這麼多年,朱棣愣是沒找著朱允炆。

其實說起來天下之大,無處不可藏人。認真計算,無非兩條路。一是出家,遁入空門,不是和尚就是老道。二是出海,往海外一藏,不在你的疆土之內。

為了第一個可能,朱棣盡力拉攏當時佛、道兩門中的重量級人物。朱棣和武當山的關係特別好,因為武當山的祖師張三豐真人,在道門中地位尊崇,而且據說還是武術門派的大宗師。傳說朱允炆就藏在他的真武觀裡,還成了他的關門弟子。可張三豐是道人。民間又傳說朱元璋臨死的時候,留給朱允炆一包東西,叫他最危急的時候才能打開。朱棣攻破南京,眼看就要進宮。朱允炆把包裹打開一看,一把剃刀,一領僧衣,從此當了和尚。

為了第二個可能,朱棣建造了一支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龐大的艦隊,七次下西洋!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尋訪建文帝,這一點連史學界也持肯定態度。明代的神話小說《三寶下西洋記》裡記載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是元朝末帝逃走的時候把傳國玉璽捎走了。明朝大將徐達、藍玉一直追到極北的北海。眼看元末帝走投無路,北海之上突然現出一座金橋。白象馱著傳國璽和元末帝上了金橋,金橋消失。徐達等人望著北海大眼瞪小眼。所謂“白象馱璽,北海顯金橋”。乍一看神出鬼沒,花團錦簇,認真追究,還是朱允炆那點事兒,因為《三寶下西洋》的作者羅懋登也是明朝人。明朝的子民敢公然寫小說扒皇室內部紛爭,是想死啊想死啊還是想死啊?他只能繞彎寫。要不人家往西伯利亞跑,你船隊開到蘇門答臘去幹嗎?難道明朝初年就已經知道地球是圓的了嗎?

而其中最關鍵的一節,還是指出了朱棣正位之時“沒有傳國璽”,也即“得位不正”這個事實。所以元朝的末帝其實是明朝建文皇帝的化身。這才有危難之際,上天顯神跡搭救。人心的向背,在明朝本朝之中就已如此明顯。

所以儘管歷史的真相很可能是朱棣已經找到朱允炆,但能披露於人前的,僅限於史書所載。否則一旦真正的朱允炆重現人間,不管他自己內心真實想法如何,一定會有人利用他的身份做文章,到時候樹欲靜而風不止。所謂黃袍加身,由不得朱允炆,天下還會再起紛爭。

於是朱棣和朱允炆達成了共識:我不再害你,你也別現身。轉眼數十年過去,朱棣已經風燭殘年,朱允炆也老了。幾十年來,遊歷天下,已經成了得道高僧。忽然有一天動了心思,想看看叔叔的北京城到底什麼樣。於是千里而來,一直走到東直門,馬上就要進京,突然看到一位故人。

這故人是幾十年前朱允炆還當皇帝的時候,侍奉他的臣子,當時和朱允炆關係還不錯。朱棣當了皇上,把朱允炆的臣子殺的殺,貶的貶,百不存一。這位僥倖不死,過了這些年,流落到北京東直門,已經是風燭殘年,擺個小攤賣水。朱允炆上去討水喝,說你還認識我麼?老頭兒眯眼打量打量,不認識了。

就這一句話,朱允炆大徹大悟!這麼多年,我的臣子都不認識我了,我還進京城幹嗎?無非是面見叔父朱棣。能說什麼,能改變什麼?世易時移,萬事已了。於是把水碗放下,就在此地坐化。

這一下轟動了整個北京城!到最後,永樂皇帝也知道了,就在原地特地修了一座鐵塔,把朱允炆的肉身像請進鐵塔,永鎮東直。這就是東直門鐵塔的由來。

至於朱允炆的身份,當時乃是絕密。他自己沒說,朱棣更不會去說。後來老百姓怎麼知道的呢?據說啊,那個賣水的老頭當時其實是認出了朱允炆。可是他不敢說,怕別生事端。直到朱允炆坐化,他才把這個秘密說出來,從此傳聞至今。

幾十年前被毀。但東直鐵塔內這一座“肉身佛”,真身到底是誰,至今還是未解之謎。相傳是遼東游方僧人某某,但東直門附近的老街坊,卻會告訴你另一段傳說。

相傳東直鐵塔內的這位高僧,不是別人,正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皇帝朱允炆。

朱允炆被叔父朱棣起兵推翻之後,不知去向。他的下落是整個明史中的大疑案之一。普通老百姓都好奇,就不用說當事人朱棣了。

平心而論,朱棣這人堅強果斷,精明幹練,又熟悉軍事,在位時勵精圖治。在明朝歷代皇帝裡,他算是很有成就的一位。可唯獨朱允炆這件事是他的死穴。當初他打進北京,殺了許多忠於朱允炆的大臣,又殺了忠臣鐵鉉十族,自己也知道幹得有些過火。不管怎麼辯解,也免不了“得位不正”的譏刺。所以無論怎麼說,他也要找到朱允炆。往好處說,這麼多年了,也該看開了。我不追究你,你也別在背地裡算計我,咱倆講和吧。往壞處說,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才能杜絕後患。但說來也奇,這麼多年,朱棣愣是沒找著朱允炆。

其實說起來天下之大,無處不可藏人。認真計算,無非兩條路。一是出家,遁入空門,不是和尚就是老道。二是出海,往海外一藏,不在你的疆土之內。

為了第一個可能,朱棣盡力拉攏當時佛、道兩門中的重量級人物。朱棣和武當山的關係特別好,因為武當山的祖師張三豐真人,在道門中地位尊崇,而且據說還是武術門派的大宗師。傳說朱允炆就藏在他的真武觀裡,還成了他的關門弟子。可張三豐是道人。民間又傳說朱元璋臨死的時候,留給朱允炆一包東西,叫他最危急的時候才能打開。朱棣攻破南京,眼看就要進宮。朱允炆把包裹打開一看,一把剃刀,一領僧衣,從此當了和尚。

為了第二個可能,朱棣建造了一支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龐大的艦隊,七次下西洋!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尋訪建文帝,這一點連史學界也持肯定態度。明代的神話小說《三寶下西洋記》裡記載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是元朝末帝逃走的時候把傳國玉璽捎走了。明朝大將徐達、藍玉一直追到極北的北海。眼看元末帝走投無路,北海之上突然現出一座金橋。白象馱著傳國璽和元末帝上了金橋,金橋消失。徐達等人望著北海大眼瞪小眼。所謂“白象馱璽,北海顯金橋”。乍一看神出鬼沒,花團錦簇,認真追究,還是朱允炆那點事兒,因為《三寶下西洋》的作者羅懋登也是明朝人。明朝的子民敢公然寫小說扒皇室內部紛爭,是想死啊想死啊還是想死啊?他只能繞彎寫。要不人家往西伯利亞跑,你船隊開到蘇門答臘去幹嗎?難道明朝初年就已經知道地球是圓的了嗎?

而其中最關鍵的一節,還是指出了朱棣正位之時“沒有傳國璽”,也即“得位不正”這個事實。所以元朝的末帝其實是明朝建文皇帝的化身。這才有危難之際,上天顯神跡搭救。人心的向背,在明朝本朝之中就已如此明顯。

所以儘管歷史的真相很可能是朱棣已經找到朱允炆,但能披露於人前的,僅限於史書所載。否則一旦真正的朱允炆重現人間,不管他自己內心真實想法如何,一定會有人利用他的身份做文章,到時候樹欲靜而風不止。所謂黃袍加身,由不得朱允炆,天下還會再起紛爭。

於是朱棣和朱允炆達成了共識:我不再害你,你也別現身。轉眼數十年過去,朱棣已經風燭殘年,朱允炆也老了。幾十年來,遊歷天下,已經成了得道高僧。忽然有一天動了心思,想看看叔叔的北京城到底什麼樣。於是千里而來,一直走到東直門,馬上就要進京,突然看到一位故人。

這故人是幾十年前朱允炆還當皇帝的時候,侍奉他的臣子,當時和朱允炆關係還不錯。朱棣當了皇上,把朱允炆的臣子殺的殺,貶的貶,百不存一。這位僥倖不死,過了這些年,流落到北京東直門,已經是風燭殘年,擺個小攤賣水。朱允炆上去討水喝,說你還認識我麼?老頭兒眯眼打量打量,不認識了。

就這一句話,朱允炆大徹大悟!這麼多年,我的臣子都不認識我了,我還進京城幹嗎?無非是面見叔父朱棣。能說什麼,能改變什麼?世易時移,萬事已了。於是把水碗放下,就在此地坐化。

這一下轟動了整個北京城!到最後,永樂皇帝也知道了,就在原地特地修了一座鐵塔,把朱允炆的肉身像請進鐵塔,永鎮東直。這就是東直門鐵塔的由來。

至於朱允炆的身份,當時乃是絕密。他自己沒說,朱棣更不會去說。後來老百姓怎麼知道的呢?據說啊,那個賣水的老頭當時其實是認出了朱允炆。可是他不敢說,怕別生事端。直到朱允炆坐化,他才把這個秘密說出來,從此傳聞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