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明後螺螄真不能吃嗎?你可能不知道這些

提起螺螄,經常吃大排檔或者喜歡吃螺螄的讀者都有一種感覺:鮮美!“清明螺,

賽肥鵝”,清明前後正是螺螄大量上市時節,螺螄銷售也很火爆,有些餐館甚至還將紅燒螺螄作為時下的一道特色菜肴推薦給顧客。

在中醫的古籍中,螺螄也是一種良藥,而且名字也很多,比如螺螄在《名醫別錄》中叫做蝸籬,《本草拾遺》中叫做師螺,《本草綱目》中叫做蝸蠃。

作為藥材,螺螄的來源為田螺科動物方形環棱螺或其他同屬動物的全體。

解熱毒 明目 治肝熱 泄濕除熱

螺螄跟一些水產一樣,主要的功效是清熱,但是螺螄一般更偏向于解酒熱,還能利腸。比如明代藥學著作《本草匯言》中記載“螺螄,解酒熱,消黃疸,清火眼,利大小腸之藥也。顧汝琳曰:此物體性大寒,善解一切熱瘴,因風因燥因火者,

服用見效甚速。惟堪煮熱,挑出殼,以油醬椒韭凋和食之,不雜藥料劑中。”

《本草綱目》中也有螺螄“醒酒解熱,利大小便,消黃疸水腫”的記載。元代的藥學著作《日用本草》記載螺螄能“解熱毒,治酒疸,利小水,消瘡腫。”

與河蚌的一種功效相同,螺螄也能明目,比如越成熟與魏晉時期的中醫著作《名醫別錄》中便有螺螄“主明目”的記載,唐代藥學著作《本草拾遺》中記載的更為詳細:“汁主明目,下水。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古代的中藥學著作有著歷史時代背景,那時候的水質與如今的水質不一樣,不建議大家採用直接外用的方法,以免誘發感染!

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如果按照這個理論就比較容易解釋螺螄為何有明目的作用了,因為元代的食療專著《飲膳正要》中記載螺螄“治肝氣熱,止渴。”

清代藥學著作《玉楸藥解》中則重點記載了螺螄利水的功效:“清金利水,泄濕除熱。

清明後螺螄不能吃屬謠言()

很多讀者可能都聽說過螺螄清明之後不能吃的傳說。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難道這個時候螺螄真的有毒嗎?

中醫認為螺螄性味甘寒。《名醫別錄》中記載螺螄無毒。《本草拾遺》中稱其性寒。明代著名藥學著作《本草匯言》中明確記載螺螄:“味甘微苦,

氣寒,有毒。”

《本草匯言》中提醒:“胃中有冷飲,腹中有久泄不實,並有冷瘕宿疝,或有久潰癰瘡未斂,不宜食之。”明末食療專家姚可成在其所著的《食物本草》中也提示螺螄“多食令人腹痛不消。”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螺螄的毒性主要是其副作用。

那麼,“清明後螺螄體內會有大量寄生蟲,所以就不能食用了”這種說法有道理嗎?清明後螺螄真就不能吃了嗎?

一般來說,螺螄買回家用水泡時間長一些,煮的時候時間長一些,食用就沒大問題。螺螄生活在水中,自然可能會感染寄生蟲,並且不同的水域感染寄生蟲的幾率是不同的,水質較好的一般不很少,清明節後隨著氣溫上升,水域裡的寄生蟲也會大量繁殖,這樣生活在水域裡的螺螄也自然可能會感染寄生蟲,但是節前螺螄就不會有寄生蟲的說法也不科學。

清明後的螺螄大都開始進入繁殖期,開始孕育小螺螄,所以清明後市民購買螺螄會看到,帶殼的大螺螄體內或者尾部有小螺螄,這樣吃起來不太方便。另外,繁殖過後的大螺螄也會造成體內營養喪失,肉質沒有繁殖前肥美,只是食用起來口感不如清明前。

買螺螄回家食用,一定要用清水浸泡,烹飪時要高溫加熱煮熟。之前提到的中醫認為螺螄屬寒性食物,胃腸道不好、脾胃虛寒的人,或者老人與小孩應當少吃或不吃。如果要吃螺螄,最好用辣椒等熱性的食物搭配烹飪以減少其中的寒性。

那麼,“清明後螺螄體內會有大量寄生蟲,所以就不能食用了”這種說法有道理嗎?清明後螺螄真就不能吃了嗎?

一般來說,螺螄買回家用水泡時間長一些,煮的時候時間長一些,食用就沒大問題。螺螄生活在水中,自然可能會感染寄生蟲,並且不同的水域感染寄生蟲的幾率是不同的,水質較好的一般不很少,清明節後隨著氣溫上升,水域裡的寄生蟲也會大量繁殖,這樣生活在水域裡的螺螄也自然可能會感染寄生蟲,但是節前螺螄就不會有寄生蟲的說法也不科學。

清明後的螺螄大都開始進入繁殖期,開始孕育小螺螄,所以清明後市民購買螺螄會看到,帶殼的大螺螄體內或者尾部有小螺螄,這樣吃起來不太方便。另外,繁殖過後的大螺螄也會造成體內營養喪失,肉質沒有繁殖前肥美,只是食用起來口感不如清明前。

買螺螄回家食用,一定要用清水浸泡,烹飪時要高溫加熱煮熟。之前提到的中醫認為螺螄屬寒性食物,胃腸道不好、脾胃虛寒的人,或者老人與小孩應當少吃或不吃。如果要吃螺螄,最好用辣椒等熱性的食物搭配烹飪以減少其中的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