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IT領袖峰會上,為什麼說李彥宏才是言論贏家?

你覺得,深圳IT領袖峰會上,誰是真正的言論贏家?

你可能覺得是馬雲。
他的演講確實非常精彩。在這個關鍵場合,他不但借力回擊了過去一段外界對阿裡的種種質疑,還在後面人工智慧話題上巧妙地刺了阿爾法狗一刀,用一個SO TM WHAT嘲諷了隨後的人機大戰風潮。他的批判力,確實讓人感受到了某種持續扭曲的商業理念。

你可能也看了直播,感受到經濟學家朱民、馬雲、馬化騰、郭為、沈向洋的言論。

但在現場,將整個演講與隨後的對話聽下來,

我覺得,馬雲的演講太過籠統,情緒太多,沒有給業界展示阿裡集團在人工智慧領域更高的願景。話題上,更多“破而未立”。若要說言論視野與商業層面,李彥宏才是當天最大的贏家。

直奔主題吧。我要說,李彥宏當天比其他人更為明確地澄清了人工智慧的價值,並做出了清晰的商業定位。

一、至少在本地市場,他應該是最早最明確地做出如是強調的人:人工智慧永遠不可能真正徹底挑戰人的認知能力。

二、他再度給人工智慧在ICT在商業演進做了明確的定位:互聯網只是一道“開胃菜”,真正的“主菜”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不是互聯網一部分,不是互聯網第三個階段,“它是堪比工業革命的一個新的技術革命”。

第一個話題,也是我持續思考的話題,至少有三年了。老實說,過去一段,業界關於這個話題,混亂不堪,有太多迷惑人的言論迷障急須破除。

我就不點名了。有一幫人整天杞人憂天,擔心人工智慧有朝一日會迎來奇點,智慧全面超越人類,人反過來成為機器的奴隸;另一幫人因為投資了一些人工智慧的項目,開始不斷鼓噪未來5年,現有的50%的人力都會被人工智慧取代,不斷渲染危機,試圖驅動業界資源朝這一領域集結。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它們都是胡說八道。

記得2014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獲得者說,人類對於腦神經的認知不到5%,

對於整個大腦的認知還很弱小。馬雲這次說,人類對大腦的認知只有3%,超越人還早。李彥宏認同馬雲的觀點,強調說,人並不知道自己的大腦如何工作,即使到了強人工智慧階段,也永遠無法達到人腦的水準。

我想補充的是,人工智慧未來會在絕大部分生產與生活場景取代人力,但只要人工智慧使用的語言還屬於人類發明的電腦語言範疇,只要機器不能自我繁殖而只是物理性組裝,

也就是原子無法轉化為比特,轉化為人的肉身,它就永遠不可能超越人類。它仍是機器範疇,只是無限接近人類而已。

馬化騰當天說,絕藝訓練即便系統修改一點資料,之前的努力也必須重來,成本很高。

這不是否定人的創造,恰恰是尊重人本身。關於這個,我要引用巴斯卡《思想錄》為人喜歡的一段:

“人只是一根蘆葦,自然中最脆弱。但他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不需要整個宇宙動用武力去碾碎他:一團蒸汽,一顆水滴就能殺死他。但是,當宇宙去碾碎他的時候,人會變得比殺死他的東西更高貴,因為他知道他死了。而宇宙比他強的地方,宇宙自己都完全不知。”

這是對人的價值的張揚。那些動輒就認為機器會徹底取代人的邏輯,不過是將人置於機器的層面。人若是機器,就憑我們這點幾萬年都年都可能沒有多大革命性升級的軀體來說,遵循摩爾定律的機器,超越我們不過分分鐘的事。事實上,機器許多方面超越我們。阿爾法狗只是一次震撼。

老實說,當李彥宏明確地說出那句話時,我內心非常興奮。

關於這個話題,我繼續補充兩段。就是說,為什麼過去一段會有如此多的迷霧?

那是因為,經歷了20多年的中國互聯網落地之後,傳統經濟形態與新經濟、新科技之間處於分裂狀態,並反映在人文世界。我們忽然看不到未來了。內心恐慌,開始尋求一種類上帝一般的存在。人工智慧徹底、完全取代人,就跟過去多年過度拔高互聯網以致出現互聯網沙文主義傾向一樣,已經將前者視為一種上帝。

過去我們依靠人文學科尤其是哲學驅動偌大的思考,如今科技走在了哲學家與思想家的前面。某種程度上,互聯網企業家們承擔起了澄清某些科技哲學課題的任務。雖然理論勉為其難,但實踐與直覺同樣有效。

所以,當李彥宏說出上面那段時,我內心非常興奮。雖然過去也有人持續表達,應該說,他的觀點,在這場合,有相當的理論勇氣與闊清價值。

接著說第二個話題。就是說,互聯網只是人工智慧的開胃菜,人工智慧是一場更大的新技術革命。

我覺得李彥宏拓展了業界對互聯網的最新認知,以及人工智慧具有的偌大視野。

單就“互聯網”的概念來說,它確實早已祛魅。過去多年,在摩爾定律與梅特卡夫定律支撐下,它更多側重連結,從人人,人與資訊,人與服務,人與商品等層面,完成了一個階段的歷史任務,確實蕩滌了我們的認知,改變了一個遼闊的社會。而且這一進程仍在加深,理論上,一個萬物互聯的世界正在來臨。

但是,在我們所經歷的變遷中,無論生產方式還是生活方式,都更多是表層。我一直覺得,截至目前,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觸達的服務,只是“柿子專揀軟的捏”,很多領域根本沒有真正滲透。

一個自然表徵是,這個週期,尤其是2016年,中國產業界突然湧動起兩股潮流,持續發生博弈。有人說是發展與改革兩條路線的鬥爭,有人說是傳統陣營與新經濟的博弈。在我看來,這是互聯網落地中國、局部改變中國20多年之後,到達一個瓶頸期、失去驅動力的症候。在更新的技術革命爆發之前,它與傳統陣營之間,開始互相不適應,它們都無法滲透產業改革的深水區。尤其是後者,開始將許多不利面歸結於互聯網與互聯網企業。

要我來說,這才是馬雲與阿裡真正面臨的挑戰。當馬雲提出“五新”戰略後,再度引發爭議,這背後的成因,就更明顯了。除了思想與價值觀層面,中國產業界甚至整個社會確實正在期待一場內涵更新、外延更大的技術革命。它是一種新的驅動力量。

這就要回到會到李彥宏上述描述層面。我個人覺得,他準確地表達出了這種現狀,並給出了答案。

再貼一次,那就是:互聯網只是人工智慧的開胃菜,人工智慧是一場更大的新技術革命。應該說,李彥宏拓展了我們對於互聯網與人工智慧的理解,具有更大的視野。

當然,這裡面一定也有李彥宏與百度的自喻。

首先,也是表層,李彥宏應該是借此反映了百度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理念領先價值。

百度應該是中國甚至全球最早將人工智慧明確樹為未來願景的企業。同期,其他企業應該也有佈局,有的局部甚至比百度還早,但若從明確的戰略確立維度來說,百度應該領先一步。

這與李彥宏多年前的經歷有關。人工智慧概念誕生很早,1950年“圖靈測試”就開啟了現代人工智慧征程;1956年夏,MIT一群科學家首次提出“人工智慧”一詞。90年代,李彥宏在美留學,接觸到人工智慧課程,很喜歡。但學完很失望。當時根本看不到任何有價值的應用,教授勸他不要在這領域走,會找不到工作。

直到2006年,深度學習首次能證明,比過去所有演算法如圖像識別等更有效。李彥宏覺得機會快來了。

“從百度的基因來說,我們從一開始成立到現在,最主要是做搜索,搜索本質上就是機器在試圖理解人想要的東西,我們一開始就在用各種各樣的電腦的方法,來試圖理解人的意圖。”李彥宏前日說。

他講了一個直接明確涉入人工智慧的故事。2012年,他跟當時人在微軟的陸奇聊天,後者說現在深度學習技術快要進入實用階段了。李彥宏回來問百度工程師有無深度學習方法,負責圖像搜索的人說已經用上,效果不錯。李彥巨集判斷這是未來趨勢,不僅對圖像搜索有用,對其他領域也非常有用。因為,20多年來的中國互聯網,已沉澱下資料資源,還有過去昂貴的計算資源,現在越來越便宜,越來越強大,產業基礎已經形成。

2013年1月,百度成立深度學習研究院。李彥宏說,這可能是全球第一個用“深度學習”來命名的research lab。

不過前日他也公開自嘲,這事上自己食言了。2013年以前,他曾不斷對外講,百度是商業公司,不該成立研究院,搞純研究,產品進入市場,應跟產品、業務部門緊緊結合。但“深度學習”熱潮改變了他的思維。正是從那時起,百度開始大規模投入,吸引人才,推進演算法。直到2014年吳恩達加入,成為業界大事。只是那週期百度處於向移動端快速遷移中,許多方面變化劇烈推進,外界似乎並沒覺察到它的野心。後來百度也經歷了多輪組織調整。

這並未影響李彥宏對人工智慧的傾注。

我參加了2015年、2016年百度聯盟大會。清楚記得,2015年聯盟峰會上,他在演講中留下一個“包袱”:就是說,在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熱潮過後,什麼是驅動互聯網發展的“下一幕”?

2016年百度聯盟峰會上,他直接給出答案,就是人工智慧,並強調它就是百度未來10年甚至更久遠的戰略願景。

這也是我所關注的海內外互聯網企業裡,第一個明確地將人工智慧樹立為公司戰略的案例。

很多人看不到這一戰略隱含的勇氣。過去兩年,行業概念叢生,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O2O種種,讓人眼花繚亂。李彥宏選定人工智慧,一定有他比較深的脈絡,包括對互聯網業的價值重估。

我過去也模糊地認為大資料或雲計算就是未來願景。但現在我必須說,大資料是一種全新的生產資料、新能源,一種核心的競爭要素,但沒有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它就是垃圾;而雲計算側重的是分析與架構,一種全新的機構與服務模式,但是雲計算也只是整個人工智慧的構成模組。

至於物聯網,它更像是過往互聯網的升級,從過去人人、人物、人與資訊、人與服務的連結,過渡到萬物互聯,同樣沒有揭示出連接之後的用意。

有必要再度貼上李彥宏去年聯盟大會上的一段演講內容。

“我們講互聯網、物聯網對製造業的影響,但可以下這樣的結論,如果沒有人工智慧的能力,物聯網也好,互聯網也好,對於製造業——大家知道中國是一個製造業大國——是不會有本質性影響的。但是有了人工智慧,它對於製造業幾乎每一個領域都可以產生巨大的影響。原來大家覺得一個死的東西,將來就變活了,它就會具有人類的智慧。”他說。

這次,他強調,人工智慧是一個大產業,會持續很長時間,未來20年到50年都是快速發展週期。

他進一步表示,人工智慧雖然永遠不可能超越人類的能力,但它會逐步逼近,“一個行業一個行業地去顛覆掉”。

他舉了人臉識別應用。未來到機場,可以大搖大擺過去,登機不需要一道一道檢查。而語音辨識、自然語言理解、使用者畫像等,同樣如此。未來,人工智慧將説明人們理解人的自然語言,人機對話、人與物的對話,都會成為自然語言的對話,這是未來幾十年可能代表人工智慧發展的“一個最大的方向”。

那麼,百度是否能夠駕馭這一未來?

有必要提及這次會議上馬化騰的話。當主持人吳鷹讚揚騰訊圍棋人工智慧獲得世界冠軍時,他說:“其實Robin人工智慧走得更前,對騰訊來說我們還是落後不少,去年剛開始才成立了這個團隊。”

我是不太相信,這種重大場合,他是刻意謙虛,抬高百度。他也沒有必要。我相信百度的技術積澱已有相當的實力。

今年年初,在三亞,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主任林元慶系統講述了百度人工智慧的層次與體系。

層次上,它主要包括底層的機器學習平臺(paddlepaddle深度學習平臺、開源+GPU/FPGA雲計算、大資料);中層人工智慧基礎技術(語音辨識、視覺、自然語言等);上層的人工智慧應用(度秘、圖片搜索、人臉閘機等)。2016年5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稱百度在“全球最智慧的50家公司”中排第二;2016年10月,《財富》雜誌評選出全球人工智慧四強為百度、穀歌、微軟、Facebook。

過去3年,我們看到百度彙聚了許多海內外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家。當吳恩達出走引起爭議時,很多人應該沒有體會到百度已經成為全球人工智慧的高地。吳恩達應該是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接下來,百度會有許多落地的商業化案例。

不過,即便如此,我並不覺得,百度能靠一己之力支撐起一個龐大的人工智慧生態。

我仍比較信服張亞勤之前的觀點。他說,人工智慧是一種交叉科學,諸如物理、數學、生理學、倫理學、電腦科學都會容納在內。加上它的實現必須有資料、ICT基礎設施以及各種應用場景支撐。

李彥宏當天強調,“這種時代大潮下,顯然不是一個公司能夠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下來的”。百度進入這個領域,能提供平臺服務,給那些沒有太多計算資源、缺乏長遠研發能力的機構支撐,讓它們做擅長的,因為,“它們對於很多垂直領域可能比我們的瞭解更加深刻,讓他們去做的話,會推動整個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

我確實認同這一開放平臺之路,也能體會到最近一年百度的動向:它正不斷剝離非核心業務,從去哪兒到最新的遊戲等,看得出它正全力聚焦於人工智慧主業。

這種新的動向也讓我想到一個話題:那就是過一年多,外界不斷爭議,百度應該被剔除在BAT之外。因為無論市值、營收還是利潤,百度都已難與騰訊、阿裡競爭。

我個人覺得,這是一種陳舊的邏輯,還停留在規模化的幻影裡。去年我寫過一篇《百度是時候跳出BAT這個詞彙了》,其實就表明,BAT雖然誕生於中國土壤,但經過多年之後,這個詞彙代表的互聯網概念,已經板結化,無法真正代表中國未來的新的動向,而百度有必要淡化純粹的規模訴求,全力聚焦於人工智慧,同樣能夠樹立起一個全新的產業高地。

從這個層面,再來看李彥宏的“互聯網只是人工智慧的開胃菜”,也許就能體會到他的強烈意志了。當我們還在爭論什麼BAT概念的時候,李彥宏跟他創立的百度真有可能最先跳脫概念,成為未來10年乃至更久的全球技術革命的先導。

不需要整個宇宙動用武力去碾碎他:一團蒸汽,一顆水滴就能殺死他。但是,當宇宙去碾碎他的時候,人會變得比殺死他的東西更高貴,因為他知道他死了。而宇宙比他強的地方,宇宙自己都完全不知。”

這是對人的價值的張揚。那些動輒就認為機器會徹底取代人的邏輯,不過是將人置於機器的層面。人若是機器,就憑我們這點幾萬年都年都可能沒有多大革命性升級的軀體來說,遵循摩爾定律的機器,超越我們不過分分鐘的事。事實上,機器許多方面超越我們。阿爾法狗只是一次震撼。

老實說,當李彥宏明確地說出那句話時,我內心非常興奮。

關於這個話題,我繼續補充兩段。就是說,為什麼過去一段會有如此多的迷霧?

那是因為,經歷了20多年的中國互聯網落地之後,傳統經濟形態與新經濟、新科技之間處於分裂狀態,並反映在人文世界。我們忽然看不到未來了。內心恐慌,開始尋求一種類上帝一般的存在。人工智慧徹底、完全取代人,就跟過去多年過度拔高互聯網以致出現互聯網沙文主義傾向一樣,已經將前者視為一種上帝。

過去我們依靠人文學科尤其是哲學驅動偌大的思考,如今科技走在了哲學家與思想家的前面。某種程度上,互聯網企業家們承擔起了澄清某些科技哲學課題的任務。雖然理論勉為其難,但實踐與直覺同樣有效。

所以,當李彥宏說出上面那段時,我內心非常興奮。雖然過去也有人持續表達,應該說,他的觀點,在這場合,有相當的理論勇氣與闊清價值。

接著說第二個話題。就是說,互聯網只是人工智慧的開胃菜,人工智慧是一場更大的新技術革命。

我覺得李彥宏拓展了業界對互聯網的最新認知,以及人工智慧具有的偌大視野。

單就“互聯網”的概念來說,它確實早已祛魅。過去多年,在摩爾定律與梅特卡夫定律支撐下,它更多側重連結,從人人,人與資訊,人與服務,人與商品等層面,完成了一個階段的歷史任務,確實蕩滌了我們的認知,改變了一個遼闊的社會。而且這一進程仍在加深,理論上,一個萬物互聯的世界正在來臨。

但是,在我們所經歷的變遷中,無論生產方式還是生活方式,都更多是表層。我一直覺得,截至目前,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觸達的服務,只是“柿子專揀軟的捏”,很多領域根本沒有真正滲透。

一個自然表徵是,這個週期,尤其是2016年,中國產業界突然湧動起兩股潮流,持續發生博弈。有人說是發展與改革兩條路線的鬥爭,有人說是傳統陣營與新經濟的博弈。在我看來,這是互聯網落地中國、局部改變中國20多年之後,到達一個瓶頸期、失去驅動力的症候。在更新的技術革命爆發之前,它與傳統陣營之間,開始互相不適應,它們都無法滲透產業改革的深水區。尤其是後者,開始將許多不利面歸結於互聯網與互聯網企業。

要我來說,這才是馬雲與阿裡真正面臨的挑戰。當馬雲提出“五新”戰略後,再度引發爭議,這背後的成因,就更明顯了。除了思想與價值觀層面,中國產業界甚至整個社會確實正在期待一場內涵更新、外延更大的技術革命。它是一種新的驅動力量。

這就要回到會到李彥宏上述描述層面。我個人覺得,他準確地表達出了這種現狀,並給出了答案。

再貼一次,那就是:互聯網只是人工智慧的開胃菜,人工智慧是一場更大的新技術革命。應該說,李彥宏拓展了我們對於互聯網與人工智慧的理解,具有更大的視野。

當然,這裡面一定也有李彥宏與百度的自喻。

首先,也是表層,李彥宏應該是借此反映了百度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理念領先價值。

百度應該是中國甚至全球最早將人工智慧明確樹為未來願景的企業。同期,其他企業應該也有佈局,有的局部甚至比百度還早,但若從明確的戰略確立維度來說,百度應該領先一步。

這與李彥宏多年前的經歷有關。人工智慧概念誕生很早,1950年“圖靈測試”就開啟了現代人工智慧征程;1956年夏,MIT一群科學家首次提出“人工智慧”一詞。90年代,李彥宏在美留學,接觸到人工智慧課程,很喜歡。但學完很失望。當時根本看不到任何有價值的應用,教授勸他不要在這領域走,會找不到工作。

直到2006年,深度學習首次能證明,比過去所有演算法如圖像識別等更有效。李彥宏覺得機會快來了。

“從百度的基因來說,我們從一開始成立到現在,最主要是做搜索,搜索本質上就是機器在試圖理解人想要的東西,我們一開始就在用各種各樣的電腦的方法,來試圖理解人的意圖。”李彥宏前日說。

他講了一個直接明確涉入人工智慧的故事。2012年,他跟當時人在微軟的陸奇聊天,後者說現在深度學習技術快要進入實用階段了。李彥宏回來問百度工程師有無深度學習方法,負責圖像搜索的人說已經用上,效果不錯。李彥巨集判斷這是未來趨勢,不僅對圖像搜索有用,對其他領域也非常有用。因為,20多年來的中國互聯網,已沉澱下資料資源,還有過去昂貴的計算資源,現在越來越便宜,越來越強大,產業基礎已經形成。

2013年1月,百度成立深度學習研究院。李彥宏說,這可能是全球第一個用“深度學習”來命名的research lab。

不過前日他也公開自嘲,這事上自己食言了。2013年以前,他曾不斷對外講,百度是商業公司,不該成立研究院,搞純研究,產品進入市場,應跟產品、業務部門緊緊結合。但“深度學習”熱潮改變了他的思維。正是從那時起,百度開始大規模投入,吸引人才,推進演算法。直到2014年吳恩達加入,成為業界大事。只是那週期百度處於向移動端快速遷移中,許多方面變化劇烈推進,外界似乎並沒覺察到它的野心。後來百度也經歷了多輪組織調整。

這並未影響李彥宏對人工智慧的傾注。

我參加了2015年、2016年百度聯盟大會。清楚記得,2015年聯盟峰會上,他在演講中留下一個“包袱”:就是說,在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熱潮過後,什麼是驅動互聯網發展的“下一幕”?

2016年百度聯盟峰會上,他直接給出答案,就是人工智慧,並強調它就是百度未來10年甚至更久遠的戰略願景。

這也是我所關注的海內外互聯網企業裡,第一個明確地將人工智慧樹立為公司戰略的案例。

很多人看不到這一戰略隱含的勇氣。過去兩年,行業概念叢生,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O2O種種,讓人眼花繚亂。李彥宏選定人工智慧,一定有他比較深的脈絡,包括對互聯網業的價值重估。

我過去也模糊地認為大資料或雲計算就是未來願景。但現在我必須說,大資料是一種全新的生產資料、新能源,一種核心的競爭要素,但沒有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它就是垃圾;而雲計算側重的是分析與架構,一種全新的機構與服務模式,但是雲計算也只是整個人工智慧的構成模組。

至於物聯網,它更像是過往互聯網的升級,從過去人人、人物、人與資訊、人與服務的連結,過渡到萬物互聯,同樣沒有揭示出連接之後的用意。

有必要再度貼上李彥宏去年聯盟大會上的一段演講內容。

“我們講互聯網、物聯網對製造業的影響,但可以下這樣的結論,如果沒有人工智慧的能力,物聯網也好,互聯網也好,對於製造業——大家知道中國是一個製造業大國——是不會有本質性影響的。但是有了人工智慧,它對於製造業幾乎每一個領域都可以產生巨大的影響。原來大家覺得一個死的東西,將來就變活了,它就會具有人類的智慧。”他說。

這次,他強調,人工智慧是一個大產業,會持續很長時間,未來20年到50年都是快速發展週期。

他進一步表示,人工智慧雖然永遠不可能超越人類的能力,但它會逐步逼近,“一個行業一個行業地去顛覆掉”。

他舉了人臉識別應用。未來到機場,可以大搖大擺過去,登機不需要一道一道檢查。而語音辨識、自然語言理解、使用者畫像等,同樣如此。未來,人工智慧將説明人們理解人的自然語言,人機對話、人與物的對話,都會成為自然語言的對話,這是未來幾十年可能代表人工智慧發展的“一個最大的方向”。

那麼,百度是否能夠駕馭這一未來?

有必要提及這次會議上馬化騰的話。當主持人吳鷹讚揚騰訊圍棋人工智慧獲得世界冠軍時,他說:“其實Robin人工智慧走得更前,對騰訊來說我們還是落後不少,去年剛開始才成立了這個團隊。”

我是不太相信,這種重大場合,他是刻意謙虛,抬高百度。他也沒有必要。我相信百度的技術積澱已有相當的實力。

今年年初,在三亞,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主任林元慶系統講述了百度人工智慧的層次與體系。

層次上,它主要包括底層的機器學習平臺(paddlepaddle深度學習平臺、開源+GPU/FPGA雲計算、大資料);中層人工智慧基礎技術(語音辨識、視覺、自然語言等);上層的人工智慧應用(度秘、圖片搜索、人臉閘機等)。2016年5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稱百度在“全球最智慧的50家公司”中排第二;2016年10月,《財富》雜誌評選出全球人工智慧四強為百度、穀歌、微軟、Facebook。

過去3年,我們看到百度彙聚了許多海內外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家。當吳恩達出走引起爭議時,很多人應該沒有體會到百度已經成為全球人工智慧的高地。吳恩達應該是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接下來,百度會有許多落地的商業化案例。

不過,即便如此,我並不覺得,百度能靠一己之力支撐起一個龐大的人工智慧生態。

我仍比較信服張亞勤之前的觀點。他說,人工智慧是一種交叉科學,諸如物理、數學、生理學、倫理學、電腦科學都會容納在內。加上它的實現必須有資料、ICT基礎設施以及各種應用場景支撐。

李彥宏當天強調,“這種時代大潮下,顯然不是一個公司能夠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下來的”。百度進入這個領域,能提供平臺服務,給那些沒有太多計算資源、缺乏長遠研發能力的機構支撐,讓它們做擅長的,因為,“它們對於很多垂直領域可能比我們的瞭解更加深刻,讓他們去做的話,會推動整個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

我確實認同這一開放平臺之路,也能體會到最近一年百度的動向:它正不斷剝離非核心業務,從去哪兒到最新的遊戲等,看得出它正全力聚焦於人工智慧主業。

這種新的動向也讓我想到一個話題:那就是過一年多,外界不斷爭議,百度應該被剔除在BAT之外。因為無論市值、營收還是利潤,百度都已難與騰訊、阿裡競爭。

我個人覺得,這是一種陳舊的邏輯,還停留在規模化的幻影裡。去年我寫過一篇《百度是時候跳出BAT這個詞彙了》,其實就表明,BAT雖然誕生於中國土壤,但經過多年之後,這個詞彙代表的互聯網概念,已經板結化,無法真正代表中國未來的新的動向,而百度有必要淡化純粹的規模訴求,全力聚焦於人工智慧,同樣能夠樹立起一個全新的產業高地。

從這個層面,再來看李彥宏的“互聯網只是人工智慧的開胃菜”,也許就能體會到他的強烈意志了。當我們還在爭論什麼BAT概念的時候,李彥宏跟他創立的百度真有可能最先跳脫概念,成為未來10年乃至更久的全球技術革命的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