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德清與浙越連袂再出道德大戲 新編越劇《遊子吟》本月18日在杭州首演

2017-11-06 18:45

一曲《遊子吟》,情動天下人。

今天,德清對外宣佈,由中共德清縣委、德清縣人民政府和浙江越劇團聯合打造出品的新編越劇《遊子吟》,

將於今年11月18日在浙江音樂學院真情首演。

該劇創演班底十分強大,其中,編劇由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著名編劇顏全毅擔任,著名戲曲導演楊小青擔任導演。在演出陣容上,國家一級演員、第26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王濱梅扮演孟郊的母親,優秀青年演員汪舟格扮演孟郊,

此外,全劇配戲的演員還大都是浙越的老戲骨,例如扮演教書先生的是國家一級演員、第25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華渭強,這樣的陣容,真可謂是集合了浙江越劇團老、中、青三代演員,既有紅花,也有綠葉,不僅主演們個個出彩,群眾演員在全劇的三個歌舞場面,也演繹的非常出色。

與以往不同的是,新編越劇《遊子吟》一反常態,不寫鄉賢孟郊的人生業績、輝煌成就,甚至不把他當作第一主角——極力塑造的是,孟郊詩作《遊子吟》中,那個正全神貫注、為兒子遠行縫補衣服的“慈母”,一個普通得留不下名姓的婦女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指出:“唐代詩人孟郊的這首《遊子吟》,生動表達了中國人深厚的家庭情結。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

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越劇《遊子吟》的推出,恰逢其時的承載起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全劇歌頌了母愛的偉大,呼喚了優良的中國家庭美德和家教家風的傳承,這就是《遊子吟》的精神和意義所在。

編劇顏全毅解釋,呈現在舞臺上的越劇《遊子吟》,也是個現代戲,它試圖呈現的是中國式母子情的特色存在。與其說是一個關於德清文化名人孟郊與其創作《遊子吟》的故事,毋寧說是中國社會古來有之的親情源泉和家庭認同故事。全劇從膾炙人口的詩歌出發,描摹的,是普天下那些含辛茹苦、付出一輩子的母親,她們平凡、不易,經歷了生活的風風雨雨、痛苦歡欣,

在與孩子的和睦、爭吵中一起成長,沒有人教她們怎麼做母親;她們為孩子付出的一切,因為平凡,她們偉大。

德清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陳亦平介紹,這次以孟郊的樂府詩《遊子吟》為創作背景以及孟郊與其母親的故事為靈感,歷時近三年創作的“在質樸處見爆發”“在共性處見真情”的樸實新編越劇《遊子吟》,不僅是今年德清“遊子文化節”的一個重頭戲,更將為德清的文藝繁榮與 “道德高地”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提升添新功。如今,“遊子文化”已經成為感恩社會、報效故鄉、溝通海外華人的一個重要文化品牌,吸引眾多海外遊子回故鄉體驗親情、投資創業,並逐漸衍生出巨大的“遊子經濟”效應。

浙江越劇團團長陶鐵斧表示,打造越劇《遊子吟》,不只是在舞臺上打造一台精品劇碼,更重要的是關照當下,與時代同呼吸,肩負起呼喚民族精神,呼喚道德復蘇的社會責任。

與《德清嫂》演出機制一樣,為保證《遊子吟》演出品質,該劇設置兩套班底,確保完成不同演出任務。浙江越劇團“明星版”主要承擔重大演出;從德清縣內越劇愛好者中挑選出的“草根班”,主要承擔到農村、社區的巡演,讓群眾在家門口免費享受藝術。同時“明星版”可以帶“草根班”。

如今,“遊子文化”已經成為感恩社會、報效故鄉、溝通海外華人的一個重要文化品牌,吸引眾多海外遊子回故鄉體驗親情、投資創業,並逐漸衍生出巨大的“遊子經濟”效應。

浙江越劇團團長陶鐵斧表示,打造越劇《遊子吟》,不只是在舞臺上打造一台精品劇碼,更重要的是關照當下,與時代同呼吸,肩負起呼喚民族精神,呼喚道德復蘇的社會責任。

與《德清嫂》演出機制一樣,為保證《遊子吟》演出品質,該劇設置兩套班底,確保完成不同演出任務。浙江越劇團“明星版”主要承擔重大演出;從德清縣內越劇愛好者中挑選出的“草根班”,主要承擔到農村、社區的巡演,讓群眾在家門口免費享受藝術。同時“明星版”可以帶“草根班”。